NASA結束「無人機系統融入國家空域系統」項目

2020-12-05 騰訊網

據NASA網站2020年11月18日日公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無人機系統融入國家空域系統」(UAS-NAS)項目於2020年9月結束。該項目識別、開發和試驗了幫助實現無人機(USA)例行融入國家空域系統(NAS)的技術和程序。

NASA的UAS-NAS項目始於2011年,目的是通過仿真和飛行試驗研究成果,為將UAS集成到NAS所需的探測與規避(DAA)以及指揮與控制(C2)技術的開發和驗證提供支持。NASA航空研究任務部(ARMD)以及NASA阿姆斯特朗飛行研究中心、埃姆斯研究中心、蘭利研究中心和格倫研究中心對項目開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0年,系統集成和操作化(SIO)演示活動在UAS-NAS項目下完成了兩次活動,第3次驗證活動將在2021年初在先進空運(AAM)項目領導下進行。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在2020年4月的SIO演示活動中飛行了「空中衛士「無人機系統,2020年9月貝爾德事隆公司在SIO演示中飛行了APT 70 無人機。SIO的最後合作夥伴是美國航宇技術公司(AATI),將在2021年初使用AiRanger無人機開展最後一輪SIO演示。

該項目目前正在編寫報告及從FAA開展的工作中總結經驗教訓。

相關焦點

  • 精細化低空空域治理 城市級網格化無人機管控系統在深發布
    TDOA網格化無人機偵測定位感知系統」編織網格化智慧城市低空感知網 主辦方供圖中新網深圳9月14日電(鄭小紅 郭宣序)國內首個城市級網格化無人機管控系統—「TDOA網格化無人機偵測定位感知系統」,14日在第四屆世界無人機大會暨第五屆深圳國際無人機展覽會上發布
  • 成都華航無人機培訓學校知識課堂——無人機飛行空域申報
    「無人機駕照」大家容易理解,就如開車需要駕駛證一樣。但是對於「空域申請、提交飛行計劃」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如何申報、在哪申報、申報需要多長時間、能不能得到批覆,這一系列的問題很多人都不知道;即便是已經考取了無人機駕照的人,很多都感覺申請流程非常不便,在審批的過程中,也找不到相應的承接部門。
  • 未來的新型交通方式|無人機交通系統
    具體細分包含:國家空管數據管理、國家空管系統、飛行情報管理系統、支持數據服務商、無人機服務商、無人機實際運營方。根據責任劃分,主要分為國家管理與企業私人管理兩方面。同時,根據逐步發展的條件,將UTM控制級別分為4級:1.0多視距內運行:基於無人機通訊接口和管理系統的網絡化運行,通過地面基站、衛星通訊實現無人機與管理中心的信息共享。
  • 將非法無人機無縫地納入其空域系統管理中
    無人機遠程身份識別是全球無人機行業和監管機構的共識,儘管未必是全面的解決方案,但它將成為無人機全空域整合的關鍵。除了地形、局部天氣信息等其他數據外,無人機交通管理(UTM)服務提供商正在努力將無身份無人機的空中交通,無縫地納入其空域系統管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UTM提供商越來越多地與各種夥伴合作,以利用雷達、射頻(RF)傳感器和其他技術來解決這個難題。
  • 無人機快遞計劃擱淺兩年 亞馬遜提議劃分空域
    提出了一個「無人機走廊」的概念,將空域劃分為不同區間,以滿足不同類型無人機的需求。  隨後,谷歌、亞馬遜、弗裡森通訊和哈裡斯公司等14家公司與NASA籤署合作協議,加入到了NASA牽頭的「無人機交通管理系統」當中。
  • 科學空域規劃管理 保障無人機「飛行自由」
    近日,海南省通過中國民航局無人駕駛航空器空管信息服務系統公布無人機適飛空域調整信息,新增適飛空域3409平方公裡。海南省率先對無人機飛行空域採取了分級分高度的管理方式,摒棄了傳統的水平投影無差別禁飛,分別設置了30米、60米、90米的立體限高區,對國內低空立體化空域規划具有示範性作用。
  • 我國首次從國家戰略層面給無人機立「規矩」 120米以下空域擬向...
    這一條例是我國首次從國家戰略層面對無人機管理與發展做出部署。據悉,條例的管理對象全面覆蓋各類無人機,範圍由250克以下至150公斤以上,包含民用、警用、軍用等不同類別。條例明確,遙控駕駛航空器和自主航空器統稱無人機。而模型航空器的管理規則,今後由體育部門會同其他相關部門另行制定。
  • 26特色園區跟蹤調研|稀缺空域資源,託起華東無人機基地
    試飛空域的威力如此重要的產業,上海當然不能缺席,上海打出的王牌就是華東無人機基地。在基地大廳裡有一張巨大的無人機動態地圖,這裡的數據由中國民航局飛標司認可的雲監管系統實時提供,全國任何地方起飛的在冊無人機都可以在這個電子地圖上顯示出來。
  • 輕型無人機可在真空120米以下空域飛行
    這是我國首次從國家戰略層面對無人機管理與發展作出部署。   據悉,條例的管理對象全面覆蓋各類無人機,範圍由250克以下至150公斤以上,包含民用、警用、軍用等不同類別。條例明確,遙控駕駛航空器和自主航空器統稱無人機。而模型航空器的管理規則,今後由體育部門會同其他相關部門另行制定。   結合重量、速度等因素,無人機又被分為微型、輕型、小型、中型、大型五大類。
  • 復旦學生團隊開發「天弩」系統,用無人機監管無人機
    然而,一些現象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未獲許可而進行飛行的無人機,會對公共秩序造成幹擾,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復旦大學航空航天系天弩團隊打造了一支「利箭」——「天弩」空中反無人機系統(以下簡稱「天弩」系統),將用無人機來監管無人機。
  • 國家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啟用無人機(圖)
    國家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啟用無人機(圖)   中新網1月10日電 據海洋局網站消息,8日,海域監管無人機在江蘇連雲港成功首航,標誌著無人機正式應用到國家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中。
  • 無人機監管無人機,復旦學生團隊開發「天弩」系統
    在其悉心指導下,團隊自2018年10月起開始研發「天弩」系統,目前已成功推出2.0版本。「系統的理念是用無人機監管無人機。」項目「總師」艾劍良介紹,該系統集自動識別、跟蹤、打擊功能於一體,具有可超視距、低成本、適用範圍廣的優勢。這將與成本高、管控範圍小的傳統監管手段形成互補,更加高效地排除安全隱患,維護公共安全。
  • NASA使用增強現實技術開展空中交通管理軟體試驗
    【據NASA網站2020年11月12日公告】日前,美國宇航局(NASA)在無人機系統交通管理項目的第4次也是最後一次技術能力水平(TCL)驗證期間,使用增強現實技術試驗了無人機空中交通管理軟體。研究人員使用HoloLens眼鏡運行增強現實原型軟體,以實時跟蹤參與試驗的無人機,從而將收集的數據以及多個飛行路徑與物體之間的空間關係實現可視化。該軟體還可用於同一空域中的模擬無人機可視化。
  • NASA電動垂直起降無人機完成風洞試驗
    近期,NASA正在推進最新的模塊化無人機系統研究,新型無人機被命名為Langley Aerodrome。NASA無人機系統部門負責人戴夫·諾斯說:「該研究項目名為先進城市空運試驗臺,旨在探索未來城市空運,既包括無人駕駛飛行如包裹運送,也包括可搭載6~8人的有人機。諾斯表示,此項研究是為了獲取試驗數據並簡化飛機設計流程,從而幫助私營企業加速推進整個城市空運工作。」
  • 前瞻無人機產業全球周報第9期:NASA將推出城市無人機管制系統
    「拓攻雲」獲民航局飛標司批准,我國無人機雲系統已達10家民航局飛行標準司於2019年2月13日頒發了第10個《無人機雲系統批准信》,批准由上海拓攻機器人有限公司提供的無人機雲系統「拓攻雲」實施試運行,有效期至2021年2月12日。
  • 前瞻無人機產業全球周報第37期:HAWK30太陽能無人機獲NASA有限飛行...
    高空偽衛星(HAPS)技術開發商HAPSMobile合資公司宣布,已獲得NASA阿姆斯特朗飛行研究中心(AFRC)適航和飛行安全審查委員會頒發的有限飛行許可,將對HAWK30太陽能無人機開展有限空域內的飛行測試。HAPSMobile公司將HAWK30太陽能無人機用作平流層電信平臺,這將是該系統的首次試飛。
  • 俄羅斯將在2021年底開放首個無人機測試基地,部分功能可使用
    目前,「無人機場」正在建設中,但它的一些功能已經可以使用,比如無人機的測試實驗室。2019年,國際航空導航系統公司股份公司,從俄羅斯風險公司的國家科技倡議項目支持基金得到了相當於715萬美元的政府贈款,用於開發俄羅斯聯邦第一個無人機測試場,以適應無人機飛行設計和認證測試。因此,俄羅斯聯邦民航局已正式批准國際航空導航系統公司股份公司進行無人機飛行測試和認證程序。
  • NASA免費開放軟體下載:從機器人系統到數據處理工具
    這是 NASA 第三次發布這一免費軟體目錄,這也是其技術遷移項目(Technology Transfer Program)的一部分。該項目旨在確保用於太空探索研究任務的技術能夠為公眾所共享,以最大化國家利益。2014 年,NASA 發布了這一軟體目錄的第一版,逐漸成為第一個由聯邦政府部門——也是最大自定義代碼創造者——編纂的公開軟體清單。
  • 我國成功開展海拔4300米無人機滅火系統試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28日電(徐曉 張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獲悉,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仿真公司無人機滅火系統團隊,前不久與應急管理部國家消防裝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成功進行了海拔
  • 國內首個城市級網格化無人機管控系統震撼發布
    9月14日,在第四屆世界無人機大會暨第五屆深圳國際無人機展覽會上,上海特金正式發布國內首款TDOA城市級網格化無人機管控系統,填補了國內在城市環境大區域多目標無人機感知領域的技術空白。目前在無人機管控系統建設中,還普遍存在「重複建設、不可擴展、互不兼容、信息孤島」等嚴重問題,各單位無人機防禦管控還停留在單點被動防禦階段,各設備產品由於型號、技術差異而無法兼容,導致無人機監測數據信息無法共享,造成系統間無法協同互補,使得各單位管控系統既無法做到遠程預警,也無法做到定位跟蹤,失去了及時攔截與反制的機會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