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量子硬體出現轉折點,兩個自旋組件首次實現長距離通信

2020-12-05 DeepTech深科技

量子計算,作為一種遵循量子力學規律來調控量子信息單元進行計算的新模式;相對於經典計算機的比特位(bits)來說,量子比特的處理速度更快,更適合於高速數據搜索,也將進一步完善網絡安全,其被人們寄予厚望。

它可以快到什麼程度?一旦量子計算機成功問世,那人們或許就需要改變現有的全部密碼和信息保護方式,因為它可以在幾秒鐘內實現「暴力破解」。

即便它可以如此高效地運算,但其內部數據傳輸的方式就和綜藝節目裡常玩的 「傳話遊戲」 類似——每個量子比特向身邊最近的下一個進行溝通,雖然不會像遊戲一般因為戴上耳機而發生傳遞錯誤,但這種信息 「挨家挨戶」 傳遞的方式似乎也並不顯得那麼的前沿並且快速。

不過如今,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團隊突破了這一信息傳遞限制,他們證明了兩個量子計算組件,也就是 「自旋」 矽量子比特在計算機晶片中,即便它們相距較遠也可以相互作用。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了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上。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的學生 Felix Borjans、聯合研究學者 Xanthe G. Croot、Michael J. Gullans,現已在谷歌工作的 X. Mi,以及 「尤金 · 希金斯」 物理學教授 Jason R. Petta 共同完成了該研究。

圖 | 研究團隊照片(來源:Felix Borjans, Princeton University)

突破量子比特信息傳輸限制

作為這項研究的負責人,Jason R. Petta 表示:「在矽晶片上跨越這個距離來傳輸信息的能力,將為我們的量子硬體帶來新的功能。」

對於該研究的目標,Petta 解釋道:「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在一個二維網格中排列出多個量子比特,從而讓其執行更為複雜的計算。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項研究有助於改善單一晶片上、還有晶片與晶片之間的量子位元通信情況。」

量子計算機之所以具有極大應用潛力,主要在於和傳統計算機的二進位相比,其比特都有 0 和 1 的狀態;但是量子計算機還存在一個 0 和 1 之間的任意線性組合,屬於一種像 「薛丁格的貓」 一樣的疊加狀態。如果將多個量子比特放在一起,這些疊加狀態之間又互有關聯,就能存儲和計算更多的數據。

簡言之,多個量子比特在某一次操作之後不是僅代表多個比特 「0」 和「1」的一種組合,而是可以代表所有可能的態。這樣在運算的時候,採用量子比特則是把所有態一起計算,可大大加快運算速度。而如果還能進一步讓量子比特超越 「面對面」 的距離進行聯繫,則可能更大程度增加量子計算機的潛力。

所以,讓成千上萬個量子比特可以相互通信是量子計算機這個 「未來化」 項目的關鍵。目前,來自谷歌、IBM ,以及其他公司的量子計算機原型已包含幾十個量子比特,這些量子比特都是由超導電路技術製造的。但許多技術專家認為:從長遠來看,基於矽的量子比特更有前途。

另外,矽自旋量子比特保持其量子態的時間,要長於超導電路量子比特的量子態時間。同時,矽作為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的電子元件材料,其生產成本較低。但應用矽的話,就需要面對一個巨大的挑戰:矽自旋量子比特是由單個電子構成的,並且尺寸非常之小,難以建立很好的連接。

圖 | 自旋矽量子比特在晶片上和另一個較遠的進行通信(來源:Felix Borjans, Princeton University)

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通過一根 「電線」 將量子比特連接起來,這條 「電線」 的形態與連入家庭的光纖電線比較相似。不過,不同的是導線實際上是包含著一個光粒子或光子的狹窄腔體,它從一個量子比特接收信息並將其傳送給下一個。

這兩個量子比特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半釐米,和一粒大米的長度相當。從尺寸角度進行類比,如果每個量子比特都像一棟房子那般大小,那麼這個量子比特就可以向 1200 公裡之外(距離和北京到上海相當)的另一個量子比特發送信息。

能進行信息溝通的關鍵,就是要讓不同量子比特之間,以及腔體中的光子「說同一種語言」,而這也是該研究的關鍵之處。研究人員嘗試將這三種粒子調節到一個相同的振動頻率,最終成功地調整好兩個獨立的量子比特,並將它們耦合到了光子上。在此之前,這種設備的結構只能允許一個量子比特和光子耦合。

論文的第一作者、研究生 Felix Borjans 對外表示:「你必須平衡晶片兩邊的量子比特能量和光子能量,才能讓這三種元素互相交流,這是工作中真正具有挑戰性的部分。」

每個量子比特都由捕獲了一個電子的、被稱為 「雙量子點」 的小空間組成。電子具有一種叫作 「自旋」 的特性,它可以指向上或下兩個方向,就像指南針指向南北一樣。通過用微波場轟擊電子,研究人員可以上下翻轉自旋,從而控制量子比特處於 0 或 1 的量子態。

更貼近產業的量子計算裡程碑

這項研究一經發表,便在物理學界引發廣泛關注。全球知名的物理研究門戶網站 Phys.org 在發布這項研究新聞之後,短時間內就得到了超過 2000 次的轉發。當然,相比起來,評論數多少顯得有些「寂寞」;或許是只有業界大佬才能點評一二。

圖 | Phys.org 官網截圖(來源:Phys.org)

美國 HRL 實驗室的高級科學家,也是與此研究合作過的 Thaddeus Ladd 對媒體說:「這是第一個能證明矽中電子自旋之間的距離遠遠大於容納電子自旋糾纏態的裝置。不久以前,由於對微波耦合自旋的要求,以及要避免矽基器件中移動的噪聲電荷的相互衝突,人們對這是否可行產生了懷疑。」

「而這是矽量子比特的一個重要的可能性證明,它為如何連接量子比特,以及在未來設計基於矽的量子微晶片的幾何布局上增加了相當大的靈活性。」Thaddeus 補充道。

這項研究的成功,建立在 Jason R. Petta 團隊過往在該領域的大量研究工作,以及其他科研人員相關突破的基礎之上。此前, Science 和 Nature 兩大雜誌上發表了不少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文章。

在 2010 年發表於 Science 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物理學家證明了在量子阱中捕獲單個電子是可能的。在 2012 年的 Nature 雜誌上,又報導了從納米線中的電子自旋向微波頻率的光子傳遞量子信息的過程。四年後,2016 年的 Science 雜誌則體現了從矽基電荷量子比特向光子傳遞信息的能力。

最近兩年的研究結果則更為 Petta 團隊提供了實驗基礎。 2017 年, Science 雜誌上展示了如何以量子比特為單位的近鄰信息交換;隨後,在 2018 年的 Nature 雜誌上又展示出一個矽自旋量子比特與一個光子交換信息的實驗。而正是該領域學者們的不斷積累,最終幫助 Petta 的研究團隊完成了此次研究突破。

圖 | 左為 James Clarke;右為 Jelena Vuckovic(來源:Wiki)

英特爾量子硬體主管 James Clarke 表示:「多個量子比特之間的布線或互連,是大規模量子計算機面臨的最大挑戰。而 Petta 的團隊在證明自旋量子比特可以長距離耦合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果。」

史丹福大學電氣工程學教授 Jelena Vuckovic,也是「黃仁勳全球影響力」教授稱號獲得者對此評價:「這項可以證明量子比特之間的長距離相互作用的成果,對於進一步發展諸如模塊化量子等量子技術至關重要,是朝著這一目標邁進的重要裡程碑。因為它證明了由微波光子介導的、間隔超過 4 毫米的兩個電子自旋之間的非局部相互作用。」

她還特別強調:「在電路中,該團隊採用的是矽和鍺這種半導體工業中大量使用的材料。而這會讓研究更具有實用價值。」

相關焦點

  • 全球首款3D原子級矽量子晶片架構問世,有望加速實現技術商業化
    雷鋒網消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近日發布消息稱,該校量子計算與通信技術卓越中心(CQC2T)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他們開創性的單原子技術可以適用於構建3D矽量子晶片,實現具有精確的層間對準和高精度的自旋狀態測量,並達成全球首款3D原子級矽量子晶片架構,朝著構建大規模量子計算機邁出了重要一步。
  • 全球首款3D原子級矽量子晶片架構問世,有望加速實現技術的商業化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消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近日發布消息稱,該校量子計算與通信技術卓越中心(CQC2T)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他們開創性的單原子技術可以適用於構建3D矽量子晶片,實現具有精確的層間對準和高精度的自旋狀態測量,並達成全球首款3D原子級矽量子晶片架構,朝著構建大規模量子計算機邁出了重要一步。
  • 量子技術新突破:矽晶片中電子自旋與光子的耦合
    導讀近日,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 )教授 Vandersypen 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展示了在矽量子晶片中,電子自旋的量子信息可以傳送至光子。近日,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 )教授 Vandersypen 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展示了在矽量子晶片中,電子自旋的量子信息可以傳送至光子。對於跨越晶片連接量子位和擴大量子位的數量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於1月25日的《自然》(Science)雜誌。
  • 很近但又很遠 科學家這樣實現量子通信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在開發矽基量子計算機硬體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他們成功地在相距4毫米的兩個矽自旋量子比特間實現了信息交換,證明矽量子比特可以在相對較遠距離間進行通信。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25日的《自然》雜誌上。
  • 離量子計算機的實現又進一步,成功測量量子點中一個電子的自旋!
    科學家成功地重複測量了矽量子點(QD)中一個電子的自旋,而不會在這個過程中改變它的自旋,而這種類型的「非破壞」測量對於創造容錯的量子計算機非常重要。量子計算機將使執行某些類別的計算變得更容易,例如多體問題,這對傳統計算機來說是極其困難和耗時的。從本質上講,這涉及到測量量子值,它永遠不會像傳統電晶體那樣處於單一狀態,而是以「疊加態」的形式存在。
  • 首款3D原子級矽量子晶片架構問世—新聞—科學網
  • 成功測量:量子點中一個電子的自旋!離量子計算機的實現不遠了
    科學家成功地重複測量了矽量子點(QD)中一個電子的自旋,而不會在這個過程中改變它的自旋,而這種類型的「非破壞」測量對於創造容錯的量子計算機非常重要。量子計算機將使執行某些類別的計算變得更容易,例如多體問題,這對傳統計算機來說是極其困難和耗時的。
  • 中科大首次實現通訊波段碳化矽色心的室溫自旋操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碳化矽色心自旋操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王俊峰等人與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碳化矽中氮-空位(NV)色心的室溫相干操縱,並且實現了單個NV色心的可控制備和光探測磁共振譜的探測。
  • 科學家加強了裡程碑式量子計算機規模增長的關鍵的自旋軌道量子位
    一組國際科學家已經大大延長了矽中自旋軌道量子位可以保留量子信息的時間,從而開闢了一條新途徑,使矽量子計算機更具可擴展性和功能性。自旋軌道量子位已被研究了十多年,作為擴展量子計算機中量子位數量的一種選擇,因為它們很容易操縱和長距離耦合。
  • 遠程後向散射技術:實現長距離低功耗的物聯網通信
    導讀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利用「遠程後向散射技術」,演示了一種幾乎以零功率運行的設備,它傳輸數據的距離最高可達2.8千米。這項研究突破了長久以來的障礙,有望實現一系列設備互聯。因為這項技術能夠通過藍牙信號創建Wi-Fi信號,從而實現跨技術協議的通信,所以被稱為「interscatter」。「interscatter」 技術將智慧型手機,智能手錶等智能設備中經常使用的藍牙,Wi-Fi 或者 ZigBee等模塊,作為信號的源或者接收端。
  • 全球首個原子級三維矽量子晶片架構亮相!
    導讀近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採用單原子技術構建出三維矽量子晶片,並實現精準的層間對齊與自旋狀態測量。這項研究被認為是朝著構建大規模、可商用的量子計算機的目標邁出的重要一步。在某個時刻,經典的比特位只能表示0和1其中的一個;而量子位可以同時表示兩個。也就是說,當我們要讀出這兩個值時,量子位一次就可以完成,而比特位需要順序執行兩次。依此類推,當量子位的個數繼續增加時,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會曾指數方式增長。
  • 人類首次直接「看到」量子自旋效應
    科技日報北京7月23日電(記者劉霞)據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首次直接「看到」拓撲絕緣體和金屬中電子的量子自旋現象,為未來研發先進的量子計算組件以及設備鋪平了道路,距離實現量子計算又近了一步。
  • 首次實現!10量子位自旋寄存器,存儲量子信息長達75秒!
    例如,它們可以用於模擬複雜的物質或實現從根本上安全的通信。量子信息系統的基本構件被稱為量子比特,為了使量子技術成為有形的現實,研究人員將需要確定策略,以非常高的精確率控制許多量子比特。固體中單個粒子的自旋,例如電子和原子核,顯示出量子網絡發展的巨大希望,一些研究人員能夠證明對這些量子位的基本控制。
  • 打破摩爾定律物理極限,石墨烯自旋電子學引領次世代電子組件發展
    與依賴電荷電流的傳統電子組件相比,自旋電子組件可以提供更高的能源效率和更低的功耗。原則上,我們可以讓手機和平板電腦使用基於自旋的電晶體和內存,進而大幅提高速度和存儲容量。2D異質結構與石墨烯結合,打造出能帶動科幻級應用的全新「設計材料」自2004年成功分離以來,石墨烯為其他2D材料打開了大門。
  • 電子自旋傳遞距離可達1微米
    通過對有機半導體電子自旋的實驗發現,有機半導體中的電子自旋往往是和其中的電荷一起運動的,由於電荷移動得比較慢,所以自旋也不會走得遠,通常只有幾十納米。  為促使電子的自旋能夠通過一個合理的距離,且在編碼信息隨機化之前存活足夠長時間,研究人員人為地增加了有機材料中的電子數量,並使用一種稱為自旋泵的技術向材料注入純自旋電流。
  • 量子通信成為現實,「墨子號」是最大功臣,首次實現千裡級通信
    審核-小文近些年來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其中「墨子號」作為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裡的主要系列,一直承擔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據光明網6月28日的報導,近日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再次取得新成就,由我國主導的科研團隊利用該衛星在兩個相距甚遠的地方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跨越上千公裡的量子密鑰分發,該成就有望為量子通信的現實應用鋪墊道路。
  • 中國科大實現通訊波段碳化矽色心的室溫自旋操控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碳化矽色心自旋操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王俊峰等人與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碳化矽中氮-空位(NV)色心的室溫相干操縱,並且實現了單個NV色心的可控制備和光探測磁共振譜的探測。這種色心的發光波長在通訊波段,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中具有重要用途。
  • 我國太空量子通信技術獲突破:首次實現白天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
    據新華社7月25日報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同事彭承志、張強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km)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通過地基實驗在信道損耗和噪聲水平方面有效驗證了未來構建基於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全球首款3D原子級矽量子晶片問世
    近日,外媒報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的一研究團隊研發出全球首款原子級三維矽量子晶片,這也是未來實現量子計算的又一裡程碑。據悉,該研究團隊由新南威爾斯大學量子計算與通信技術卓越中心教授米歇爾西蒙斯領導,通過將單層原子比特製造技術拓展為多層矽晶體結構,造出了三維晶片。在3D設計內部,原子級量子比特與控制線實現了對齊。同時,該團隊也讓3D設計中的不同層實現了納米精度的對齊。
  • 人類首次實現量子通信,中國的「墨子號」牛在哪?
    量子有兩個奇妙特性—量子疊加原理和量子糾纏。因此我們可以腦補兩個千萬裡遠的點還能出現互動的情況,是不是有點詭異?這種被愛因斯坦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可以幫助我們在B地還原出A地某一粒子的未知量子態。根據量子物理學教授潘建偉的說法,衛星的發射能夠在真實環境下在兩個地面用戶之間直接分發量子密鑰的嘗試,距離只有大約100公裡,衛星是實現量子通信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