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成績為啥都以正態分布為評判標準?
正態分布曲線可以說是概率上一條比較完美的曲線,筆者記得沒錯的話,正態分布曲線的積分恰好是1,用在概率上,它正好是100%——一般來說,調查的樣本總和為「1」,用這個曲線來研究想要的結果其實是非常理想的,劃定一個分數就可以通過計算得出分布規律。
所以說,很多大型的考試基本上也都符合正態分布,比如與大學生你密切相關的四六級考試,它的成績符合正態分布已經是一個人盡皆知的事情。而且很多老師也會明確告訴你,你考的分數並不一定是你的真實水平,而是根據正態分布曲線調整後的分數。
比如,假設1000人考四六級,而真正及格的只有100人,但是規定的通過率為20%,那麼就會再調整一百人的成績為「合格」以上的分數。相反,假如300人的卷面成績都及格了,但是通過率還是20%,那麼就會把第201到300名的考生的最終成績調整為不合格。
由於參加四六級考試的樣本總數大,而且教育考試院經過長期的摸索,所以大家取得的成績基本上都是相對公平的。而且這樣的給分方法也得以延續。而且其他類似的大型考試也基本上都採取這種給分方式。
這,無可厚非!因為正態分布講究一個隨機性,一般來說面對不同水平的考生,其成績最終也基本上符合這樣一分布。
中南大學吳嘉老師怒懟教務處,成績為啥要符合正態分布?到底懂不懂?
隨著高校期末考試周的到來,任課老師評判試卷也成為了老師頭疼的事情——不少學校教務處明確要求任課老師所給的成績要符合正態分布曲線!這不是「亂彈琴」嗎?
中南大學這所優秀的重點大學也是如此,吳嘉老師因為在判卷給分時沒有服從教務處的「正態分布」,而被找麻煩。
吳嘉老師說:「我是老師,不是行政辦考核的工具。……答卷很好,我不可能給低分!什麼見鬼的分數要服從正態分布,抱歉,我只在意學生!」
可以看得出來,吳老師也是性情中人,沒有被所謂的條條框框束縛住手腳。而且吳老師為同學們成績的發聲,也得到了中南大學學生的認可,也得到其他院校很多大學生的認可。因為這樣的要求,實在是太不合理了!
按照教務處的規定,50名學生的成績都可能被改動,因為「限制」高分的分布率,或許原本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很多,最後卻只能保留5個!這對於其他通過努力取得好成績的學生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所以,吳嘉老師要怒懟教務處,根本就不懂。而且表示自己是特聘,大不了就換工作。
觀點
當同學們看到吳嘉老師的說法後,大家也是不吐不快,來自其他高校的大學生也是吐槽「當時考試成績98,最終成績卻只有80來分」。任課老師的解釋是,90分以上的人不能超過多少,所以只能把他的平時分給低一點,最終成績就下來了。
而且不少學校都有這樣的事情!這是不合理的!
正如上述提到的,正態分布講究對調查樣本的隨機性,而且樣本總量要大,最終才有可能符合正態分布曲線。
這根本就不適合中南大學。首先,中南大學怎麼說也是中上流985高校,實力強、水平高!這所大學招收的本科生能差嗎?基本上也是每個省內高考考生中的佼佼者。所以說,中南大學學生本身就是比較優秀的。
考慮到一些學生會在大學「墮落」,但也不可能整個班都墮落吧,最多也就三五個。所以,剩下的人肯定也是比較優秀的。而優秀的人通過努力的學習取得優秀的成績,有什麼錯?人家靠實力考出來的分數,有什麼值得懷疑?教務處的做法,實則是在否定中南大學的優秀和生源質量,以及否定優秀教師的教學工作。
其次,50個人,怎麼可能符合正態分布曲線呢?像四六級那樣的數萬人參加的考試尚且不能得出「完美」的正態分布曲線,你50個人的實際情況更不可能符合正態分布曲線。更何況你選的這50個人也並沒有隨機性,而是篩選出來的優秀高考考生。
如果把全國的學習軟體工程專業的大學生拉在一起考試,並且考試難度適中,或許能夠得出教務處想要的曲線。即便如此,這50個人一樣很可能取得好成績,屬於前百分之幾!
其實大學過分追求考試符合正態分布,是因為教務處認為這是對考試難度以及教學質量的最佳評估標準。但是只從形式上追求這個分布或許只能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不利於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也不利於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最起碼要結合實際情況,實事求是,而不是讓學生活在「正態分布曲線」支配的生活下。這或許正是加劇高校內捲化的一個原因,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