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中南大學的一位老師上了熱搜。
中南大學有一位叫吳嘉的老師,是計算機專業的老師,怒懟教務處:
我是老師,不是行政辦的工具。18級軟體工程的孩子們,我很喜歡!答卷很好,我不可能給低分!什麼見鬼的分數要服從正態分布,抱歉,我只在意學生!同學們喜歡可以擴散!
隨後又說,我的課程,怎麼能讓教務辦來放肆?把50個學生的成績從90分改成80?改誰?理由是什麼?
還說自己是特聘老師,不怕被解僱。
這麼火爆的言論,而且學生都是利益相關群體,知道自己是90有可能要搞成80,當然熱烈轉發,直接變成網上的熱搜。
現在成績已經變成學生非常看重的一個東西,稍微有些動靜就會變成熱搜。
2020年4月,清華電子系春季的概率與隨機過程考試,30%不及格,30%只勉強及格,這件事也上了熱搜。我當時寫了好幾篇文章討論了這件事,當時不少大學老師提出來,說這個分數分布確實不合理,應該是正態分布比較好。
等秋季學期的概率與隨機過程的課,就進行了大改革,目的就是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我估計考試結果也是儘量滿足了正態分布。
大家都在說正態分布,什麼叫正態分布呢?簡單說來,就是圖形像一口鐘,兩邊小,中間肚子大。意思是說,好學生和差學生人數都比較少,中間的學生最多。這個符合常理。
中南大學的那門軟體工程的課,據說70%的人都得了90分以上,平時成績都在95分以上,這跟清華60%的人得了D或者F一樣極端。這個當然是不太好的分布。
像中南大學很多人得高分,就會區分不出真正優秀的人來。因為現在保研都是根據績點來計算,每個人都是高分,績點很高,但最終保研的人數都確定,比如30%,那學校怎麼挑選優秀的人?
而且,大家都很看重績點,是不是以後所有的學生都選這位老師的課,不選其他老師的課?這對認真教學的老師是不是更不公平?
也許有人說,也許中南大學的學生非常優秀,這位老師也教得非常好,所以,學生成績才這麼好。這個可能性不是沒有,只是概率很小,反而是老師放水的概率比較大。
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教務部門從管理的角度出發,對此提出了意見。因為教育部說了,不能讓中小學壓力太大,讓大學生舒舒服服打遊戲、談戀愛就畢業,要加大學業負擔,估計對成績也有要求。即便沒有明確要求,在評估中,如果這個成績被抽查到,很有可能要看試卷,為什麼這個成績這麼古怪?所以,教務部門從各方面出發,都是不希望看到這種偏離正常值很多的成績分布的。
像清華大學很多人不及格也不合適。因為掛科會被統計,績點太低,保研就會遇到困難。清華學生本身都是國內頂尖的學生,被老師搞到不及格,保不了研,這也不合適。
也許有人會說,清華這批學生不好,不如其他985,甚至二本學校的好學生。這個情況也不是沒有,但畢竟可能性很低。
其實,脫離開這些績點、保研,我自認為名校的老師可以任性一點,可以給喜歡的學生打高分,也可以把試題搞得很難,人人都不及格。
只是現在這個已經很難了,人在江湖,羈絆太多,老師可以不在乎,學生也在乎啊。
想當年,錢學森考科大的學生,考一天,全班全軍覆沒,沒有及格的,最後被延後半年畢業。這件事盪氣迴腸了半個世紀,估計還會作為佳話傳下去。現在誰能幹這事?
不是沒有大師,而是沒有出大師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