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和王貽芳關於中國是否建設大型強子對撞機之爭,你支持誰?

2020-12-04 星球上的科學

近來關於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爭論已久,一方是物理學家楊振寧,另一方是中國高能物理界領軍人物王貽芳,為此他們爭論不休。

大型對撞機說白了就是一種粒子加速器,其實目的就是讓粒子在高速下相互碰撞,從而打碎其原有的物理結構,產生一種新的粒子,這不僅為研究人員探索物質本質起到了輔助作用,更能夠讓中國在高能物理學中取得更大的發展成就。簡單來說,大型對撞機有可能揭開宇宙起源的奧秘,如宇宙大爆炸、反物質、高維空間等極為科幻的問題都有可能能得到解決。

既然大型對撞機可能帶來這麼多的好處,物理學家楊振寧為什麼強烈反對中國建設大型對撞機?

這讓我們很是不解,其實物理學家楊振寧並不是反對中國不能造大型對撞機,而是需要等到一個合適的時機,在不影響中國其它方面發展的前提下建造,這樣才能讓中國的利益實現最大化。據悉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對撞機在歐洲,它的周長足足有27公裡,總耗資超過了80億美元。

由此可見要想建造一臺大型強子對撞機,建設規模巨大,必須要有充足的資金,中國現在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有很多燃眉之急的問題需要解決,中國的人才方面也需要巨大的資金,這些都是中國的經濟隱患,雖然強子對撞機對於中國科研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在經濟效益上來說,大型強子對撞機無法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對於國情特別的中國確實不適合建設大型對撞機的。

相關焦點

  • 楊振寧為何反對中國建造大型強子對撞機?他和王貽芳在爭論什麼?
    關於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爭論由來已久,爭論雙方,一方是物理學家楊振寧,另外一方其實有所變化,如今是以王貽芳為代表的中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的科學家們。那這個爭論到底是咋回事呢?我們來詳細聊一聊這個話題。第一場對撞機之爭很多人都以為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爭論是最近的事情,而不知這其實是40多年前就開始爭論的事情。話說在1972年,當時有一部分國內的物理學家主張建造粒子加速器。那粒子加速器到底是什麼呢?
  • 楊振寧和王貽芳關於中國是否建大型對撞機之爭,你支持誰?
    有關我國要不要建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爭論由來已久,物理學家之間至今還在進行激烈的爭論。物理學家分為兩個陣營,一個是以物理學泰鬥楊振寧為代表的反對陣營,還有一個是以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為代表的支持陣營。為什麼要建造CEPC?
  • 大型粒子對撞機之爭,你會支持誰?
    說句實在話,我們無論選擇支持誰,都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因為在這件事上我們就是外行的,沒有那樣的遠見和高度。而楊振寧和王貽芳更多的是學術之爭、君子之爭無關對錯,至少目前是看不是利弊的。這個事情至少要在百年後才能看出影響來。
  • 王貽芳與楊振寧之爭:中國該不該花360億建大型對撞機
    但這個模型中仍存在縫隙,以至於我們無法繪製一幅完整的關於微觀世界的圖畫。為了幫助科學家揭示粒子物理學上這些關鍵性的未解之謎,需要大量實驗數據支持,大型對撞機便擔負起「數據提供者」的角色,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大型對撞機能夠將兩束質子加速到空前的能量狀態而後發生相撞,此時的撞擊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絕對是任何人都無法想像的。
  • 為什麼楊振寧要反對中國建造大型強子對撞機?
    實際上,楊振寧一直都反對中國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這從他1971年回國開始就是如此。當然,他僅僅是反對建造,而不是竭力阻止。這是因為,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是國家行為,是由國家根據實際情況來做決定,而不是楊振寧能夠拍板或者決定的。那楊振寧為什麼要反對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用「宮鬥」解讀楊振寧王貽芳對撞機之爭,是把科學庸俗化
    幾個月後,一篇名為《楊振寧的最後一戰》的熱帖傳遍網絡,作者從科學和時局的角度細緻分析了楊振寧與王貽芳的對撞機之爭,然而細細咂摸,文章通篇通俗、接地氣的熱鬧之下卻隱隱夾雜著一股濃濃的「宮鬥」意味,近乎將一場科學之爭描述成了「保守派」楊振寧的造神論證,而那些支持建對撞機的科學家則被打為「激進派」,更像因私人好惡與名利糾纏去浪費人類資源的「敗家子」。
  • 丘成桐支持,楊振寧反對,中國「大型強子對撞機」到底何去何從?
    在中國是否建設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問題上,引發了兩個學術界的風雲人物爭論。丘成桐是國際知名數學家,曾發布的一篇文章《丘成桐:關於中國建設高能對撞機的幾點意見並回答媒體的問題》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進行了反駁。
  • 楊振寧反對之聲未遠,王貽芳再回應,主張中國建造超級對撞機
    關於中國是否應該投入巨資修建超級對撞機的討論,從幾年前的丘成桐與楊振寧的爭論開始,一直沒有停止。而楊振寧還在今年5月份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的一次座談上,再次堅定表達了這一觀點,不支持中國在如今物理理論還沒有新一步發展的時候,建設超級對撞機。
  • 中國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你支持楊振寧還是王貽芳?
    自2012年中國科學院士王貽芳提出一個建造費用可能超千億的超級對撞機項目以來,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議,支持與反對的正反兩方均為華人中的科學巨頭。位於瑞士日內瓦近郊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粒子加速器與對撞機就是這種類型,它是一個大型的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圓周達到27公裡,位於地下50~150米之間,隧道直徑3米,貫穿瑞士與法國邊境。
  • 王貽芳院士:相信反對建設大型對撞機的人會越來越少
    而強子對撞機就是將一種亞原子粒子強子加速碰撞,使強子分裂的實驗裝置。全世界僅有一臺大型強子對撞機位於歐洲,該裝置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這項成果標誌著「標準模型」的完成。而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旨在研究希格斯粒子及相關的科學問題,尋找超出「標準模型」的突破口。 王貽芳坦然承認,關於他在中國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主張,學術圈一直有不同意見,「而且永遠都會有不同意見。」
  • 王貽芳:建對撞機,是領先國際的機遇;楊振寧:造價太高,我反對!
    科學家圍繞某個議題,爭個面紅耳赤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好在雙方都秉承著"君子之爭"的氣度,保持理性交流,並未惡言相向。而近年來,有一個科學議題,其爭論之火,竟從科學界燃到了普通民眾的茶餘飯後,此次學術討論的熱度,可謂是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
  • 中國該不該建設大型對撞機?楊振寧與王貽芳多次論爭
    隨著王貽芳和楊振寧對該不該建大型粒子對撞機的論爭,已經引起全國範圍內的討論,一位是中國高能物理界領軍人物,一位是世界範圍內物理領域權威泰鬥。什麼是粒子對撞機粒子對撞機是在高能同步加速器基礎大型粒子對撞機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裝置。
  • 大型對撞機該不該建,一場楊振寧和王貽芳之間的千億論戰
    最近關於中國該不該建造對撞機這件事情由火了起了,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整件事情的始末。對撞機是什麼大型對撞機是粒子物理科學家為了探索新的粒子,和微觀量化粒子的『新物理』機制設備,是一種將質子加速對撞的高能物理設備。
  • 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楊振寧:盛宴已過,王貽芳:正當其時
    王貽芳強調,美國終止建造SSC之後,歐洲建造了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雖有超支,但並不是太多。這說明大型加速器並不一定是「無底洞」,是可以成功的。他估算了中國的CEPC從2022年建設到2050年左右完工,大約需要1千億元左右的人民幣。楊振寧「舌戰群儒」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楊振寧反對中國建造大型的高能加速器不是2016年才開始的。早在上世紀70年代,他就曾經反對過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
  • 楊振寧與王貽芳之「最後一戰」:誰在為耗資千億超大對撞機買單?
    2015年,一場中國科技界的爭論引起了世界性的關注,那就是:中國要不要建造自己的大型碰撞機(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 這個問題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科學家代表為高能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得到海內外高能物理學界較多支持。
  • "楊振寧王貽芳對撞機之爭"引熱議 媒體:不應帶節奏
    (原標題:用「宮鬥」解讀楊振寧王貽芳對撞機之爭,是把科學庸俗化)
  • 楊振寧還在和別人爭論建不建對撞機,吃瓜群眾該支持誰?
    2012年,標準模型中的最後一塊拼圖希格斯粒子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上被發現。對於希格斯粒子,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在研究希格斯粒子問題上顯得力不從心。國際上開始討論建造一個新的大型對撞機,不僅可以用來研究希格斯粒子,同時也可以嘗試一下尋找超對稱粒子。那個時候國內就有了建造超大型對撞機的聲音。
  • 楊振寧與王貽芳的粒子對撞機之戰:楊振寧反對的七大理由!
    但是2016年的時候,在關於我國是否應該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這個問題上,科學家們卻罕見地分成了兩個不同的派別。歸國派楊振寧堅決反對建造,中科院院士王貽芳又無比贊成。在投票環節,以楊教授為代表的反對派最終以一票之差贏得了投票。但這並沒有讓這件事就此平息下來,這兩年,隨著國力的進一步加強,這個問題最近又被頻繁地送上話題榜。
  • 美國將打造大型對撞機,中國要不要跟進?楊振寧給出了自己看法
    大型粒子對撞機背後的物理魅力,一直是各國高能物理學家所執著追求的,但想要探索更為深層的奧秘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在動輒上百億投資的大型粒子對撞機建設上,傳統物理強國俄羅斯已無力打造,歐洲二十多個國家聯合建造的強子對撞機如今也僅發現了上帝粒子。可以說如今有能力打造對撞機的國家,全球也僅中美兩國。
  • 為什麼不支持楊振寧關於對撞機的意見
    大型粒子對撞機,這是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一個長遠的判斷力的問題。楊振寧先生在物理學領域有很大的成就,但不等於他涉及戰略的長遠考慮時有足夠的判斷力。事實上,楊振寧先生在之前生活和工作上幾次長遠的判斷後來都證明並不正確,以下說明: 第一,楊振寧先生曾判斷新中國以當時落後的條件不可能研製出原子彈。而他的同學鄧稼先先生卻選擇回國研製原子彈,1964年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許多年後見到鄧稼先,楊振寧先生曾當面詢問鄧稼先有沒有接受外國人的幫助,之後他收到一封書信,鄧稼先正式答覆他: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