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知」不等於「會」,親身實踐才能獲得真知

2021-01-11 騰訊網

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信息,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內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臺!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企業家在涉足並非自身專業的新領域時,往往會想到僱用專家。這麼做無可厚非,但必須辨別專家所說的話究竟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經驗」。切忌把「知」與「會」混淆。

——稻盛和夫

「知道」和「做到」完全是兩回事。

從測算陶瓷燒制收縮率的例子中,我們就能清楚地理解這一點。根據文獻上的知識,在相同的條件下燒結,實際結果卻每次都不一樣。就是說,書本上的知識和理論,和實際發生的現象並不相同。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

這個道理對於銷售部門也好,管理部門也好,完全適用。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把知識和理論用好用活。

不管是向別人學到的知識,還是從書上習得的知識,都沒有親身實踐所獲得的經驗重要。

下面,我以「研究」為例,進一步說明這個道理。

比如,把多種制陶原料按某種比例混合併攪拌均勻,成型後放入高溫爐中燒制。使用的原料也好,混合的比例也好,成型的方式和燒制的溫度也好,明明都是完全按照書本或文獻上所寫的內容操作的,可卻無法得到理想的成品。

究其原因,涉及諸多方面。首先,在混合粉末狀原料時,根據混合程度的不同,最終的成品也會不同。如果是混合氣體,一旦混合到氣體分子大小的程度,就算混合均勻了;如果是混合液體,一旦混合到液體分子大小的程度,就算混合均勻了。但固體則不同,其不存在所謂「絕對均勻」的混合狀態。書本或文獻中往往只會寫「把這些成分以某比例混合」,而不會註明「混合至何種程度」。

在成型時,需要通過加壓來使粉末固化,而其密度(即粉末的壓縮程度)將會影響到成品的性質。對於該流程,書上也往往只會寫「使之成型」,而不會註明「成型時應該施加多大的壓力」。在混合粉末和加壓成型時,如果只會單純地參照書上的說明,就無法製造出理想的成品。

燒制亦是如此,雖然書上寫有燒制溫度,但如果把陶坯突然放到已升至指定溫度的爐中,它就會崩裂破碎。燒制的初始溫度不能高,要從低到高,漸漸升溫。但「隔多久升一次溫」「每次升溫幾度」等細節,又是書上沒有的。只能自己思考,憑經驗操作。

不管是誰,只要在學校受過相關高等教育,通曉書本知識,對於制陶技術,自然就能道出個一二:「製造這種陶瓷產品,需要混合這些原料成分,在成型後,以這樣的溫度燒制。」但這只是「知」,而非「會」。

企業家在涉足並非自身專業的新領域時,往往會想到僱用專家。這麼做無可厚非,但必須辨別專家所說的話究竟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經驗」。還是以制陶為例,如果一個人只具備理論知識,從未親手製作過陶瓷產品,那麼他就不可能研發出實用的陶瓷製品。切忌把「知」與「會」混淆。

市場營銷亦是如此。在大學學過市場營銷的人,一談到如今的銷售流通業,就對我滔滔不絕起來:「社長,只要這麼做,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作為聽者的我,由於沒怎麼學過市場營銷,所以還有點佩服:「哦,原來如此。」於是我對他說:「那麼這件事就由你去做吧。」可他不要說推銷,連向客戶鞠躬打招呼的禮儀都不懂。這樣的人,即便去推銷,也推銷不出產品。

如今的人往往偏重於理論學習,把知識裝了滿滿一腦袋後,就產生了一種「知道就等於會做」的錯覺。對於這樣的人,需要使其通過實踐來檢驗學到的理論知識。「既然你說這麼做能把產品推銷出去,那麼就用實踐來證明給我看吧。」通過這種方法,使其通過親身實踐來獲得經驗。如果一個人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那正可謂是「如虎添翼」。

企業家在聘請經營顧問時,也可以運用這個原理。首先要考察對方是否有「實戰」業績,如果只會紙上談兵,則毫無價值。在場的各位企業家都是親身實踐、一路打拼過來的,比那些所謂的「理論領域專家」要了不起得多。如果還花錢去請那些只會擺弄理論、誇誇其談的顧問來指導自己,那不成了最大的傻瓜嗎?

既然要向人請教,就要找有「實戰」業績的人。那些巧舌如簧、眼高手低之人是不可信的。只有經驗豐富之人所講的道理,值得聽取和學習。

- END -

文章來源於稻盛和夫訂閱號,編輯者-胡學長,覆核者-張學長,版權屬於作者,如有侵權,告知後立即刪除,文中觀點不代表發布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稻盛和夫:關於如何凝聚員工的心,我有9點建議
    為人謙遜更易受到下屬的愛戴稻盛和夫建議:「作為管理者為人謙遜更易受到下屬的愛戴。」意思是為人要謙虛、不浮誇、低調、不自滿。要不然,一個在權力與權威之下道德淪喪、驕矜自大的管理者,傲慢不遜,以高傲的姿態去面對眾人,哪個員工會喜歡?
  • 稻盛和夫:要想成功、使自己的人生有意義,需要有這三點品質才行
    當時,其實稻盛和夫完全可以不去管這個爛攤子,甚至於,如果沒挽救起來,還有可能導致稻盛和夫落個晚節不保的名聲。但是,隔天就傳出了,78歲的稻盛和夫出任日本航空集團會長,並且僅僅花了一年的時間,就讓日本航空集團扭虧為盈,還創造了日航60年歷史上,也是世界航空公司的最高利潤。
  • 稻盛和夫:真正塑造人格的,是經歷的挫折與苦難
    當時企業即將破產,自己也面臨失業,為了挽救企業,也為了給自己一個機會,稻盛最後選擇了迎難而上。為了研究出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他把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具都搬進了實驗室,住在那裡,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主動地應對挫折與磨難,結果是這個25歲都不到的毛頭小夥子,居然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成為無機化學領域裡初露鋒芒的新星。
  • 稻盛和夫:再厲害的人也逃不出這三條原則,這就是我的經營哲學
    這讓我想起了2019年曾經刷爆朋友圈的一段話:人不可能獲得認知之外的財富,哪怕憑運氣獲得,也會憑實力虧掉。認知不僅是知識和技能,更是一種思維層面上的東西,說話的邏輯,思考問題的視角以及我們看待財富的態度。也可以統稱為我們說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吧。獲取財富之後就很輕鬆了嗎?當然不是,如何能夠將這個結果持續下去,長期經營才是一種智慧。
  • 堅持不下去時,牢記稻盛和夫的「變形蟲」思維,任正非:學到了
    稻盛和夫是日本商業的一個「傳奇」,他創建2家世界500強,帶領日本企業擺脫受制於人的困境,零薪資管理瀕臨倒閉的日航,在短短1年內就扭虧為盈,重返世界200強。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影響全亞洲,任正非、馬雲、孫正義、張瑞敏等著名企業家都受其影響。
  • 稻盛和夫的幾十本書,到底有什麼區別?
    這本書是講25年阿米巴經營導入實戰經驗總結,結合作者自身的實踐經驗和案例,以及重建日航的具體做法,通俗易懂地解答了這幾個問題:什麼是阿米巴經營?阿米巴經營應該如何導入和運用?導入阿米巴經營之後企業會發生哪些變化?
  • 稻盛和夫:關於人生,我的6點建議
    他就是稻盛和夫,連馬雲,也曾3次登門拜訪稻盛和夫老先生,向他請教經營之道。 都說學習最好的辦法是請教前輩,所以這篇文章,阿胖帶來了稻盛和夫老先生的人生智慧,關於人生,他給到了特別重要的6點建議,特別是年輕人,更要關注,因為這6點建議深刻理解了,能夠讓年輕人們遠超同齡人!
  • 稻盛和夫: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場靈魂的修煉
    無論你讀過、聽過多麼好的道理,不親身實踐就毫無意義。在這一點上,稻盛和夫可以說是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精髄領悟者與堅定實踐者。 在稻盛一生中經歷過無數的困境考驗,甚至是絕境,稻盛都憑藉自己的人生心法,一一化解,在逆境中開創未來,做出了不可思議的成績。
  • 稻盛和夫:我的哲學,只有中國人會懂
    稻盛和夫說:這個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構成宇宙本身的必然存在。不僅僅是人類,就連路邊的野草,其生命對於整個宇宙都是必然的。既然人和草一樣,那麼生命意義就是竭盡全力地活著。65歲那年稻盛和夫決定出家時,卻被檢查出癌症。
  • 衰衰親身體驗實踐出真知,不料毀壞車輛反遭懲罰
    同學們大家好,我們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親自實踐才能得知正確的選擇,親自動手還能鍛鍊我們的自主獨立能力,衰衰就是這樣一個善於動腦的同學,對於一切不明白的原理,都要親自動手來確認答案,可是卻因為過度的實踐毀壞了車輛,遭了了嚴厲的懲罰。
  • 稻盛和夫:為什麼越窮的家庭,越愛購物?窮人長嘆:怎麼不早說?
    其實稻盛和夫說出了一種典型的富人思維,當然他自己也是經歷了由窮到富的過程,因此他最有資格說出窮富家庭的區別,為此,稻盛和夫說出了三條解釋。比如富人去買一臺冰箱,他們會直接去看頂級的冰箱,日後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再關注冰箱,窮人則不一樣,如果有打折的冰箱,他們很可能會入手,之後看到更好的冰箱,還會有換冰箱的想法。不僅是冰箱,很多日用品也是同樣的道理,商家刺激消費的手段是無窮的,窮人如果抵擋不住誘惑,家裡會越堆越多。
  • 相隔500年的兩個人,稻盛和夫與王陽明,卻在演繹同樣的經典
    稻盛和夫是企業家,創辦兩家世界五百強,成功挽救日產航空破產,耗時極短,卻很少看見稻盛和夫有什麼管理大論,最能代表稻盛的是"心法",心法居然能夠教會人經營企業,不可思議。,弟子答:"父母認為我這樣沒前途,不開心",王又問道,"不開心,那你算是盡孝了麼?"。弟子不語。所以,王陽明講"去人慾,存天理",天理即良知。
  • 從破產到血賺1800億,稻盛和夫拯救日航方式絕了,任正非自認不如
    但所有人都沒想是,在稻盛和夫的帶領下,僅僅1年多的時間日本航空就再次重獲新生。2011年, 日本航空的純利潤高達1866億日元。如此一來,即便稻盛和夫離開日航,這家企業也能蓬勃發展。說起稻盛和夫,他的出生其實也極其平凡,起點一點也不高,但最終卻成為了「經營之聖」。在27歲時,他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京瓷,僅僅用10年時間就把1個小工廠做的了時間500強企業。另外在52歲的時候,稻盛和夫創辦了第二電信公司,之後這家公司也成為了世界500強企業,而這家公司和此前的行業也完全沒有聯繫。
  • 有些笑容背後是咬緊牙關的靈魂:職場崩潰不妨學學稻盛和夫的智慧
    我主張你無妨去學一學稻盛和夫的處世哲學。稻盛和夫是日本的「運營四聖」之一,他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公司,還在78歲高齡時臨危受命,將接近破產的日本航空公司妙手回春,這件事也被稱為企業運營史上的奇蹟。如此成功的稻盛和夫應該是出身豪門,或終身走運吧?
  • 稻盛和夫:運氣不是偶然,一個人只要夠努力,就能和宇宙取得聯繫
    在很多人眼裡,工作是為了獲得生活的食糧,能吃上飯就是勞動的價值,是工作的首要意義。當然,這並沒有錯,絕大多數人工作不過是為了混口飯吃,每天期盼的都是假期和獎金。而稻盛和夫卻認為:工作是幸福人生的鑰匙,是治病良藥,能召喚好運氣。
  • 當你負債纍纍,連親戚都看不起時,牢記稻盛和夫的「變形蟲」思維
    這個世界企業家很多,但是像稻盛和夫這樣成就這麼大的企業家屈指可數。馬雲曾三次拜訪稻盛和夫,任正非說:「你們不了解稻盛和夫,我們比不上他。」稻盛和夫是日本唯一在世的經營之聖,創辦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在日本首相的再三邀請下,挽救瀕臨倒閉的日航,堪稱世界奇蹟。
  • 稻盛和夫和妻子睡覺,仇富者用高音喇叭在屋外臭罵,他的反擊絕了
    所以我們看到的日本人,都是四平八穩,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果表現突出的人出錯,則會陷入國人的「集體霸凌」,甚至永世不能翻身。而稻盛和夫,就曾遇到過這種事。1985年,稻盛和夫的京瓷公司開發出一種精密陶瓷,可以用於醫療領域,能製作人工牙根和人工,新效果極為顯著。
  • 稻盛和夫說:與困難正面對峙,把自己逼進極限,創造奇蹟
    稻盛和夫說:與困難正面對峙,把自己逼進極限,這樣的精神狀態就能擊破『認為不可能』的成見,催生獨創性的成果。一、每一天都極度認真「每一天都極度認真」——這句話非常簡單,卻是人生最重要的原理原則。無論何事都認真面對,正面碰擊——有時這等於把自己逼入背水一戰的境地。就是說,遭遇困難時決不逃避,抱一股憨氣傻勁正面迎擊。這確實很難,但你直面的問題非解決不可,這時候,你是躲避困難,逃之夭夭;還是與困難正面對峙,正面交鋒。這是能否做成大事的關鍵所在。
  • 稻盛和夫:「愚直」的人,終成大器
    IDG君寫在前面:本文摘編自稻盛和夫最新作品《成法》。稻盛先生領導過三家全球頂級企業。無論是京瓷,還是後來的KDDI和日本航空公司,這三家企業的經營都達成了令人驚嘆的成果。只有理解了這個邏輯模型,我們才能真正理解稻盛先生所闡述的語言的真諦。
  • 當你負債纍纍,窮得連親戚都鄙視,牢記稻盛和夫的「變形蟲」思維
    稻盛和夫是日本的「經營之聖」,他白手起家,在27歲創立京瓷,之後又創辦了電信企業KDDI,兩家企業現為世界五百強,他還曾用424天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日本航空,堪稱行業奇蹟。如果說一次偶然的成功是僥倖,但三次成功的經歷則說明稻盛和夫已經達到了管理的至高境界:觸類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