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 趙建軍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
-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
青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人士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首次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因此,我們要全面系統學、及時跟進學、深入思考學、聯繫實際學,深刻領會其思想精髓、核心要義,深入掌握這一指導我們工作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天,與您一起學習該書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黨的十九大以來關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4篇重要文章:這「六項原則」是科學自然觀、綠色發展觀、基本民生觀、整體系統觀、嚴密法治觀、全球共贏觀的集大成,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是認識和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嚴密理論體系的基本原則。關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02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未來形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雜誌發表署名文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篇章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 孫金龍近期出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權威、最系統、最鮮活的原著原典,是一部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的綱領性文獻集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大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首先要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觀念。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命共同體決定了和諧共生則存,衝突對立則亡。對大自然肆意妄為最終也會傷及人類自身,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由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生態文明的世界觀,具有普遍性意義,理應成為人類行動的綱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揭開了西方近現代社會發展的序幕,使得西方社會發生轉型而走向了工業化發展道路。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反對中世紀廣泛流行的禁欲主義,積極倡導物慾滿足和感官快樂。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奉節夔門風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階段性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具體部署。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環保部部長《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既深刻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也鮮明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的時代特色、實踐特色和中國特色。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迫切要求。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
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提出,要把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作為第一抉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並對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戰略謀劃。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明確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自信自覺當好生態文明建設先行者,築牢生態文明之基,走好綠色發展之路,為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應有貢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鍵是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也就是「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