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海洋資源優勢明顯,產業基礎較好。如何把「藍色產業鏈條」延伸到更現代化、更先進的層面?今天,我們沿著千裡岸線,再去環翠區最北端的遠遙淺海科技灣區,看看那裡的發展藍圖。
遠遙灣這片海,是我國淺海大陸架中非常難得的近岸深水區域,國內唯一在建的綜合淺海試驗場就坐落在這裡,近幾年,試驗場建設速度越來越快,前來開展海上試驗的大院大所和實力企業也越來越多,利用這些「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優勢,環翠區順勢而為,在試驗場岸邊,開啟了遠遙淺海科技灣區建設工作,培育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
記者崔嘉慧:「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威海遠遙淺海科技灣區,這裡將建成國家淺海科學中心,去年底,灣區的基礎設施改造已經全面啟動,按照規劃要建設藍貝海洋科技展覽中心、藍科大廈等,現在我們先去藍貝海洋科技展覽中心看一看。」
記者崔嘉慧:「這就是藍貝海洋科技展覽中心,可能您會覺得眼熟,這原本是一個「半拉子」工程,環翠區把它高效利用了起來,這裡的建築面積能有5萬平方米,將來海洋高端裝備中試基地、海空天一體化研究基地、海洋科技研發孵化中試基地、試驗場的管理運營中心、海洋科技館等都將集中在這裡。可以說,這裡就是威海海洋產業創新創業的最優磁場。」
作為灣區的核心,眼下,藍貝海洋科技展覽中心外圍的基礎性改造已經完工,正在進行外立面修復和內部裝修設計工作,因為建築功能的改變,給項目方的工作推進帶來了很大難度,光是設計方案就改了好幾次。
威海市海創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孫曉玲:「它裡面結構的柱子也很多,給後續大空間的設計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我們現在在全力以赴想辦法,一個是從設計開始我們就會考慮一些局部挑高的空間,另外,我們可能會引進一些沉浸式的科技體驗,爭取把整個空間做得更加流暢,室內的裝修改造,將會在明年的6月份完成。」
和藍貝海洋科技展覽中心一樣,藍科大廈也是閒置多年的「半拉子」工程,目前,室內室外的改造工程都在加速推進當中,建成後將成為集總部辦公、綜合服務、科研創新、商務洽談於一體的專業型海洋科技創新產業總部經濟基地。
記者崔嘉慧:「我們再來看看灣區智力雲集的最強大腦,也就是威海創新園的分中心,這裡一共5棟樓,現在正在進行的是樓體外立面的改造工程,我們可以看到每棟樓都加了金屬板造型,外牆塗料都是質感很強的仿木紋漆和真石漆,為的就是體現灣區整體的科技感和現代感。」
威海創新園分中心主要為入駐灣區的科研機構提供科研辦公、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綜合性服務,為了提高引進機構的質量,環翠區各級各有關部門合力攻堅,把國內涉海科研院所全部梳理了一遍,對56家重點單位挨個拜訪。
環翠區海洋發展局行業發展科科長施坤濤:「每個月的招商活動基本上在兩到三次,我們還製作了灣區的招商推介宣傳片,通過比較大的一些活動進行推介,下步,主要是要加緊制定灣區扶持政策,給入駐單位提供優惠政策。」
目前,哈工大海洋智能裝備研究中心和山東大學(威海)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已經入駐灣區。海洋大數據中心和無人機應用服務中心即將落地,北京工業大學威海研究院也與環翠區籤訂了合作協議。
記者崔嘉慧:「千裏海岸線,一幅山水畫,一條創新鏈,一個創業夢,目前灣區建設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科技力量已經不斷地向這裡聚集,相信不久的將來,這裡一定能成為威海千裏海岸線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