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邊疆24小時連續生產 我國首個千噸級綠色鈾礦基地2月份已100%...

2021-01-15 環球網

位於新疆天山山脈的烏孫山腳下的蒙其古爾礦是我國綠色鈾礦大基地,也是單個設計產能最大的鈾礦山,產能佔據國內天然鈾生產的半壁江山。

這裡,距離哈薩克斯坦只有不到100公裡,據說是古代西域諸國中的烏孫國所在地;這裡,全自動的原地浸出採鈾工藝正在24小時分秒不停生產著被譽為「核電糧食」的鈾。

新疆中核天山鈾業有限公司自2016建成為國家首個千噸級綠色鈾礦大基地——蒙其古爾礦以來,成為提升國家天然鈾保障能力的重要力量。

2020年,突如其來的這場大疫以及連續不斷的大雪,未能阻止天山鈾業人步伐,在吐魯番地區遭遇了六十年不遇的大雪極寒天氣中,天山鈾業現場工作人員全部停止休假換班制度,選擇了連續作戰。

他們扛起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兩項重任,堅持做到落實防疫防控部署措施不打折,主動擔當作為,主動克服困難,確保了生產安全工作平穩進行,創造了各項生產指標穩定向上的良好勢頭。截止到2月20日,大多員工堅守生產崗位都已超過30天,2月份生產計劃任務已100%完成。

30天堅守,我們繼續奮戰

消毒、測溫、每日查看記錄和數據,黨員帶頭落實責任,互相督促,將疫情防控各項工作落地生根。經過了時間的滌蕩,現場車輛消毒和個人防護提醒已成為自覺,緊密配合著防疫的各項措施。

用大家的話來講「我們在這30天了,只要不與外界接觸,我們很安全,大不了再堅持一個月。」雖然已經連續奮戰30天沒有休息,身體略顯疲憊,但大家的精神和鬥志丁點不減。

現場工作有條不紊「穩紮穩打」,天山鈾業七三五廠每日洗孔數量增至8個,與其他廠保持良好溝通協調,庫存材料形成「互補」格局;運用「weLink」系統實現遠程辦公,項目推進有序進行;對工作現場排查出安全隱患,立行立改,因特殊原因不能整改的也記錄在案進行報備並制定相應方案,條件成熟後再做整改。以靈活的方式促進了安全生產工作的整體推進。

天山鈾業七三七廠洪海溝試驗點連降兩場大雪,室外溫度零下十度左右,依然阻擋不住職工的工作熱情,試驗有條不紊的運行中,同時也按照安標要求,不斷去改善現場作業環境,並對所有的設備建立運行資料庫,結合以往經驗掌握好第一手資料,便於指導後續工作。分析人員利用微信群,提前告知送試樣人員,將試樣放在化驗室門口,不能入內,及時離開,有問題電話溝通。待送試樣人員離開後,分析人員將試樣搬入分析臺,按照順序排好試樣,接著取樣分析。分析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牢記於心,她們嫻熟地搖動著手中錐形瓶,為生產保駕護航。

寒風大雪,我們不能馬虎

七三九廠井場綜合車間每個季度的觀測孔取樣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在外人看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工作,不就是從孔裡用取樣器取出「水」來嗎?

但真正的具體操作可不是那麼的簡單。只能這樣形容:熬人,繁瑣。

因為取樣器就礦泉水瓶大小,每個觀測孔要取10公斤或20公斤的樣,從二三百米的孔內來回數次才能取好一個觀測孔樣。操作人員還不能有半點馬虎,否則取樣器被卡住就前功盡棄了,這樣還會給後續的工作帶來大隱患。

這次負責取樣的是自春節留守至今的柯爾克孜族員工熱依木和維吾爾族員工依力夏提。說好的好天氣卻遇上了大風大霧,依力夏提說:「車間留守人員本來就少,再因為這點惡劣天氣就偷懶,那怎麼還能保證生產的環保要求呢?」兩人頂著寒風,冒著嚴寒,完成了全部近百個觀測孔的取樣工作。

再幹20天,我們延期休假

由於是春節期間,七三八廠內留守工作人員比平時少了三分之一。為了減少人員流動,多數員工在連續工作三十多天的情況下,仍舊都同意延期休假,意味著也許要連續幹40天,50天……甚至更長時間。父母、孩子和親人朋友只能在視頻中互相見面。

就是在廠的十九名員工在戈壁沙漠上,成立了七三八廠的防疫工作小組,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迅速反應,對生產、物資保障、生活保障、維穩防疫等各項工作進行了有序部署。堅守崗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有序的開展設備保養,提下泵,抽住液控制,安全整改工作等各項工作,確保著生產工作平穩有效。

我是黨員,我們不怕疫情

每天晨曦,七三五廠綜合辦劉愛新師傅駕駛推雪車輛行進在主幹線上排除積雪,為進廠生產物資供應車輛排除行車難的焦慮;井場車間林添順整裝待戈,駕駛推土機在主要S彎道處靜等,安全地將入廠生產物資供應車輛牽引至安全區;後勤與水冶工作人員聯手突擊,10名黨員衝在前頭,其他在崗人員積極響應,一鼓作氣完成了33噸生產物資的卸車入庫。「幹點這種活,舒筋活血」,「物資到位啦,家中有糧啦,井場、水冶的兄弟們,加勁幹吧,疫情是嚇不到我們的。」

七三九廠水冶綜合車間副主任李鵬自年前就在單位值班,已經連續在崗30天了。2月6日凌晨四點,七三九廠水冶廠房內的氣動隔膜閥出現故障,李鵬二話不說,克服已工作一天的疲憊,立即從溫暖的被窩裡爬起來,以最快的速度趕赴到生產廠房,帶領車間班長艾沙江、員工艾斯卡爾、曾亮亮、錢長生等開展夜間緊急搶修作業。經過近1小時45分奮戰,圓滿完成了搶修任務,保證了生產工序的連續運轉!

公司機關安防保衛處主管曹英學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妻子在七三七廠野外工作,一家人難得的春節團圓,卻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在他的朋友圈裡看到「自正月初二起,已連續24小時防疫值班值守22天,估計還要堅持15天,相比地浸30天沒換班的同志不算辛苦,唯獨對家庭有著愧疚」。他住在辦公室近一個月了,沒有向組織提出過任何要求。妻子劉春招很理解他,讓他安心值班,一人在家操持,面對孩子們「爸爸啥時候回家」的詢問,她微笑以待,默默等待疫情消散的那一天。

心在單位,讓我們也幹20天

對於春節剛好趕上休假的員工來說,宅在家中詢問最多的就是「我啥時候能回去上班?」,「能不能換休一批,讓我們也幹20天」,真是身在家中「心」在單位。

他們羨慕那些仍在一線堅守崗位的,可以在採區揮灑汗水,奔波奮鬥。這裡的雪原、機械的轟鳴、疲憊中的「牢騷」、下班沐浴後的輕鬆......在天山鈾業的生產現場久了,採區、宿舍、食堂已成為野外工作者生活的大部,在家「居守」的輕鬆反而變得渾身不自在。在與過年離開崗位探親的同事聊天中,他們更希望疫情快點結束,回到工作崗位,每天忙忙碌碌。有人還說居家近一個月不幹工作的日子過夠了,真正體會到有工作「做」是件幸福的事,現在最想的就是趕快回到崗位開始工作,絕不能將今年的任務拉下。

為了堅守,他們有的將孩子留給老人,有的推遲了婚期,他們堅守崗位,努力工作,越是千頭萬緒,越是抓住重點,越是任務繁重,越是主動履責。當有人問他們:「辛苦嗎?」他們搖搖頭說:「現在國家有難,我們必須堅守在生產崗位,為祖國鈾資源提供保障。」

作者:張偉 王春霞 周意如 葉婷

視頻:韓皓南

相關焦點

  • 紮根邊疆 科教報國——記東華理工大學鈾礦冶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周義朋
    【愛國情 奮鬥者】紮根邊疆 科教報國——記東華理工大學鈾礦冶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周義朋光明日報記者 胡曉軍這座有「中國核地學人才搖籃」之稱的我國第一所鈾礦地質高校,舉行了2019年秋季開學典禮。「2006年,因為國防科研的需要,我走進了新疆戈壁深處,從此每年野外工作時間在9個月以上,至今已有13年……」一位中年教師向臺下的青年學子講述了他在戈壁荒漠中的困難、執著與堅守,勉勵學子們志存高遠、科技報國。
  • 我國在非洲最大實體投資項目湖山鈾礦今年將達產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4日訊(記者楊陽騰)「我國在非洲最大的實體投資項目——中廣核湖山鈾礦自2016年底產出第一桶鈾以來,產能穩步提升,2017年全年累計產量超過1000噸,2018年將達產。」
  •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起跑點的人群中,湖山馬拉松主辦方——負責湖山鈾礦運營的中廣核斯科公司(以下簡稱「斯科公司」)總經理蔡於勝身穿紅黃白相間的運動服,頭戴的黑色鴨舌帽上,一面中國國旗格外醒目。三個多小時後,他與納米比亞埃龍戈省省長共同為獲獎者頒發了獎盃。
  • 我國發現首個獨立鈾礦,一噸就值46億!
    不僅能幫助我國生產發展起到關鍵作用,而且價值不菲。其中鈾礦更是非常稀有的存在,能夠作為「核反應堆燃料」。然而在我國廣東就意外發現了全世界首個獨立鈾礦一噸價值46億元!廣東發現首個獨立鈾礦中國是世界上鈾礦儲存資源潛力最大的國家之一!
  • 中國連續發現8個億噸級油田 查明超大型砂巖鈾礦
    原標題:中國連續發現8個億噸級油田 查明超大型砂巖鈾礦   資料圖:東風31飛彈是中國主要的核武器投送載具之一   本報北京9月12日電(尹曉宇)按照國務院批准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3年來,我國新增石油探明儲量39.47億噸、天然氣探明量2.3萬億立方米,在鄂爾多斯、塔裡木和渤海灣盆地連續發現8個億噸級油田,在鄂爾多斯、四川和塔裡木盆地連續發現6個千億立方米的氣田。
  • 遠海千噸級船達10艘 科學碩果壯大海洋科研力量
    、建造的首艘專業海洋科考船「科學一號」到全球級先進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先後有6艘近海百噸級科考船、10艘遠海千噸級科考船「安家」青島,從而具備了從近海到遠海,再到大洋的科考能力。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還處於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過渡期,當時的海洋科考船很少,並且大多都是通過改造而成,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科學考察和海洋探測的具體需要。據了解,新中國第一艘科考船叫「金星」號,根據退役軍艦改裝的,不是海洋科考的專業船隻。而且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參與海上科考的都是一些小船,大多為幾百噸級。
  • 大山深處那些鈾礦的前世今生
    至此,我國首個綠色千噸級鈾礦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行走在蒙其古爾鈾礦,記者聽不見機器聲、尋不到礦工的身影、看不見礦石,這座鈾礦的產能卻穩居國內天然鈾產量「頭把交椅」。半壁江山的規模從何而來?  天山鈾業公司總經理陽奕漢介紹,這主要得益於蒙其古爾鈾礦進行了規模化、集約化開發,採用了CO2+O2地浸採鈾技術。
  • 我國千噸級「液態陽光」項目通過鑑定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發的千噸級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範項目,近日通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該項目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電解水生產「綠色」氫能、並將二氧化碳加氫轉化為「綠色」甲醇等液體燃料,被形象地稱為「液態陽光」。
  • 千噸級「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範項目」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央廣網蘭州10月15日消息(記者張磊)10月15日,千噸級「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範項目」在蘭州新區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鑑定委員會專家一致認為: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範項目集成創新了液態太陽燃料合成全流程工藝裝置,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整體技術處於國際領先,同意通過鑑定。
  • 「鈾都」往事:探訪中國最大鈾礦地質隊老基地
    據了解,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一大隊於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在江西相山從事勘探鈾礦的工作,是中國曾經最大的鈾礦發現者、全國最大的地質隊。2002年,大隊遷往鷹潭,老基地被廢棄。今年11月11日,澎湃新聞報導了老基地的現狀,從廢棄中依稀可見當年的繁榮。
  • 限塑令首周:可降解塑膠袋漲價15% 紙製品24小時滿負荷生產 上遊正...
    原標題:限塑令首周:可降解塑膠袋漲價15%,紙製品24小時滿負荷生產,上遊正瘋狂擴產…… 摘要 【限塑令首周:可降解塑膠袋漲價15% 紙製品24小時滿負荷生產
  • 採用晶澳高效PERC組件光伏發電制氫,千噸級二氧化碳加氫...
    晶澳太陽能為項目配套的10MW光伏發電系統供貨全部高效PERC組件,助力我國液態太陽燃料合成關鍵技術突破,推動國家清潔能源發展及能源結構變革。10日,記者從蘭州新區石投集團了解到,蘭州新區綠色化工園區全球首套千噸級規模太陽燃料合成示範項目已基本完成各項技術指標,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已申請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將於10中旬組織院士及行業專家進行項目高層次鑑定驗收。所謂太陽燃料合成,是指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生產出清潔可再生的甲醇等液體燃料。
  • 央視:濟南100個教學基地 讓思政課堂紮根廣袤大地
    10月31日央視《晚間新聞》以《100個教學基地 讓思政課堂紮根廣袤大地》為題,關注濟南市積極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情況。《晚間新聞》在報導中說,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今年以來,山東省濟南市積極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打造100個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把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貫通起來,日前在三澗溪村,黨委書記高淑貞就給歷城二中高一十班的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高淑貞說,四鄰聯動就是發揮黨員的中心戶作用,用一個黨員聯動,四鄰在農村,遠親不如近鄰。這些年,村裡舊貌換新顏,黨支部做了哪些工作?如何引進留住人才帶領村民綠色發展?
  • 準颱風鸚鵡已登陸,今晚靠近24小時警戒線,2天後影響我國南方5省
    準颱風鸚鵡已登陸,今晚靠近24小時警戒線,2天後影響我國南方5省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氣象界就是這樣,一到夏季,大陸和熱帶海洋都活躍起來,如今到了6月12日,也就是中旬開啟。從氣象實況看,大陸主雨帶開始北移,長江中下遊一帶,開始成重點照顧區域。
  • 中國在非洲最大實體投資項目湖山鈾礦今年將達產
    在此次發布會上,中廣核系統向社會披露了一年來的生產經營、科技創新、安全管理、走出去、社會責任履行等情況。  中廣核總資產、營收、利潤連續多年兩位數增長  2017年,中廣核保持了連續多年兩位數增長的良好勢頭,截至年底,總資產達到6352億元,同比增長22.1%;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9.3%,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5.3%。
  • 中國最大綠色鈾礦大基地一期工程通過國家驗收
    據中核集團25日消息,近日,我國最大綠色鈾礦示範大基地——中核集團蒙其古爾原地浸出採鈾工程通過由國防科工局組織的現場竣工驗收。這將有效提升我國天然鈾保障能力,為我國第一個綠色千噸級鈾礦大基地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加快推動了建設世界一流的核工業強國進程。
  • 實·力衡陽|風正勁:松木經濟開發區快馬加鞭打造千億級產業園區
    針對「3311」戰略和人才引進計劃兩大重點工作,紅網衡陽站推出貫穿全年的大型策劃報導——《實·力衡陽》,記錄一個個項目的落地、建成,一個個人才留在衡陽、紮根衡陽、服務衡陽的故事,唱響「幸福衡陽」的主旋律。
  • 我國自研「千噸級重質油懸浮床加氫中試裝置」開車成功
    日前,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開發的重質油懸浮床加氫技術在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完成千噸級中試裝置建設並開車成功。該裝置實現連續運行200多小時,並完成168小時的物料衡算試驗,重油加氫實現瀝青質轉化率>99%,殘炭脫除率>95%。中試實驗實現預期目標,獲得了工藝運行參數、催化劑性能等關鍵數據。
  • 環保效益375個西湖!我國最大核電基地累計發電6000億度
    現在這裡已經成為我國裝機容量最大在運機組數量最多堆型最豐富的核電基地同時還將是我國清潔能源示範基地同位素生產基地核工業大數據基地核電人才培養基地累計發電量達6000億千瓦時相當於植樹造林375個西湖為改善我國電力結構保障能源供給安全推進長三角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助力浙江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做出了積極貢獻
  • 世界首臺太陽能24小時聚光儲能發電機組深圳奠基
    筆者從深圳方面獲悉,日前,世界首臺太陽能24小時聚光儲能發電機組舉行了奠基儀式,這是世界首次實現太陽能24小時發電,專家稱,一旦其應用推廣,將改變整個世界對太陽能的利用效率,太陽能行業將步入發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