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生薑的採收時節,走進貴州省鎮寧縣各鄉鎮街道村寨,隨處可見成片的小黃姜綠意盎然。利用近期晴好的天氣,姜農紛紛走到田間地頭,拔生薑、砍姜葉、打包裝箱……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2020年,鎮寧小黃姜種植總面積達15.15萬畝。王康 攝
「技術有人教,銷售不用愁,自從種上小黃姜,我們的生活越變越好。」看著正在採收的小黃姜,家住貴州鎮寧縣丁旗街道桂家湖村姜農韋厚明心裡別提多高興。按照今年小黃姜的收購價格,他家種植的6畝小黃姜至少能賣到9萬元以上,收入是過去種玉米的好多倍。
農技人員正在對姜農進行生產技術培訓。王康 攝
據了解,早在民國時期,鎮寧境內就有姜農種植小黃姜習慣,其品質以其辣味濃香、品質優異而知名於鄰近各縣。只是由於技術和銷路制約,產業一直處於「小打小鬧」的狀態,不成規模。2019年,該縣利用青島對口幫扶的契機,因地制宜把小黃姜作為主導產業之一,通過用壩區水稻田和原來種植玉米的土地進行輪種,不僅有效調減了低效作物種植面積,還充分利用了土地,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壩區畝產值8000元以上。
鎮寧小黃姜。王康 攝
「小黃姜的效益好,不僅因為有農技人員在技術上把關,還因為縣裡引進了生薑加工企業,讓所有小黃姜實現了訂單銷售。」鎮寧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支引蘭告訴記者。
為讓全縣村民生薑種得出、賣得好,鎮寧縣不僅引進了小黃姜的生加工企業,同時利用青島對口幫扶資金320餘萬元,完成了1條生薑加工生產線和1000立方地窖等基礎設施建設。此外,該縣還投入158萬元,在176個行政村通過信息進村入戶項目建起益農信息社,小黃姜通過「益農信息社」實現了線上銷售。
鎮寧小黃姜喜獲豐收。王康 攝
在鎮寧縣工業園區,貴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線正在全線啟動加工生產。「今天姜價在4塊左右,平均每天要收10萬斤。」總經理夏應書告訴記者。2016年,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招商引資落戶。此後,該公司在鎮寧投資了近2億元,目前已建成年產2萬噸的加工廠房和年產8千噸飲料生產線,建成標準的小黃姜種植基地5000餘畝。公司主營姜原材料的培育、種植加工、相關產品的研發等業務,讓鎮寧的小黃姜深加工得到了極大的突破。
鎮寧小黃姜喜獲豐收。王康 攝
「我們村合作社種植的600畝長勢非常好,畝產至少在5000斤以上,現在已經和黔棠姜公司籤了產銷合同,新姜平均每斤3.2元,每畝收益至少在1.5萬元以上。」丁旗街道雨窩橋村趙大海說,公司的入駐使農戶發展小黃姜種植信心大增,發展模式也從過去從單打獨鬥逐漸往品牌化、規模化發展,2019年還獲批了「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2020年,鎮寧縣生薑種植總面積15.15萬畝,佔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的47.33%,預計總產量33.65萬噸,預計總產值可達12.15億元,生薑種植成為了該縣一產增收的主渠道,成了助推當地脫貧致富的「黃金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