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八士》:明隔山嶽日,茫茫兩世事。
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如今,飛機也已經成為了一種較為常見的交通工具,而由於飛機的飛行速度較快,因此,通過飛機的幫助,我們獲得了更加便利的出行條件。雖然說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之下,飛機的安全性也有了大大的提升,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社會中,卻發生過一次十分嚴重的空難事故。
在1993年時,中國東航發生了一場空難,在那個時候,我國飛行員曾經想過迫降到蘇聯機場,對傷員進行救助。然而,蘇聯方面卻拒絕了我國的請求,在這種情況之下,美軍卻意外地對我國航班開放了空軍基地,並加以援助。那麼,在這場空難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為何美國與蘇聯對待我國是完全相反的兩種態度呢?
這場慘痛的空難就是中國東方航空583號班機事故,在1993年4月6日時,一架麥道MD-11型客機自上海飛往洛杉磯。雖然說這一航線已經有過許多次的飛行經歷,但是,令眾人沒有想到的是,在此次航行過程中,飛機上的成員們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災難。
當時,就在飛機開始平穩飛行之後,一名機組人員因不小心碰到了襟翼/縫翼控制手柄而導致飛機的前緣縫翼放下,由於這艘飛機有著後掠翼的設計,因此,在外側縫翼放下之後,飛機所產生的力矩變迫使飛機開始了抬頭。當時,自動駕駛儀器對升降舵的控制能力不足以抑制抬頭趨勢,在這種情況之下,飛機就因俯仰角過大而觸發了失速警報。
當時,這架航班的機長曾想過通過斷開自動駕駛儀,採用手動操縱飛機的方式來避免災難的發生,然而,在一系列的操作之下,飛機的事故卻並沒有成功避免,與此同時,緊急下降的飛機也同時觸發了超速警報。在這種情況之下,飛機的飛行高度迅速下降到了兩萬八千英尺左右,而在這個時候,飛機的俯仰角逐漸趨於穩定。
當時,由於機上的乘客已經出現了傷亡情況,因此,機組人員也希望能夠緊急迫降,並對乘客進行救援。起初,機長希望能夠迫降到蘇聯地區,畢竟中國與蘇聯之間的關係是較為友好的,然而,當時的蘇聯剛剛解體,內部較為混亂,就這樣,蘇聯方面也拒絕了中國飛機迫降的請求。
而在此後不久,美軍在阿留申群島所建立的空軍基地,也決定對中國客機進行開放。在那個時候,美國方面之所以會對中國的客機進行迫降收留,也是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雖然說在那個時候,美國的這一空軍基地島嶼面積較小,飛機的下降難度也是比較高的,但是,在美軍戰士們的幫助之下,中國的這架客機也成功落地,並獲得了救援。
當時,由於傷員數量較多,因此美軍方面也派出了一些軍用直升機,來對我國乘客進行支援。而在美軍的努力之下,中國東方航空583號班機的受傷乘客也得到了及時的援助。
據統計,這架飛機共載有二百三十五名乘客和二十名機組成員,其中一名乘客在飛機著陸之前就因傷勢過重而離開了人世,而另一名乘客則在入院治療兩星期後不幸離世。除此之外,受傷的乘客有一百五十六人,其中五十三人為重傷。可以說,在飛機發生事故之後,如果沒有美軍空軍基地對我國客機實行迫降幫助,那麼,這些受傷的乘客也很難得到及時的救治。由此可見,雖然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一直都是較為微妙的,但當災難發生時,出於人道主義精神的支持,中美之間也能夠達成友好、和諧的往來。
雖然說在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就有許多國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往來關係,然而,由於一些特殊國際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國與某些國家之間的外交往來關係也是十分特殊的。在有了此次空難事件的教訓之後,相信我國政府對航空安全的重視程度也會有所提高。
雖說一些大型空難的發生使得很多人都對飛機的安全性失去了信心,但實際上,時至今日,飛機仍然是最為安全的一種交通工具之一。相信在以後的日子裡,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科學家們也將為人類建造出更加安全的載人飛機。
參考資料:《飛行器事故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