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標題可能會有人直接就想點進來投訴:常爸你說話也太不厚道了吧!孩子愛說話當然是好事啦,總比一聲不吭,啥都問不出來,跟TA溝通全靠猜的好吧?
唉,這話真不是我說的。前陣子明明是要給新加入團隊的一個語文教研老師面試,結果一聊起孩子的話題,生生變成了「吐槽大會」,她說自己生了個「話癆」,但凡孩子醒著,嘴就沒有停的時候。
有陶醉式的自言自語:
「我要選哪個顏色呢,選這個吧,我覺得紅色比較合適,誒不對,好像還是藍色比較好看,我最喜歡藍色了,天空就是藍色的,藍色的英文是blue,我的好朋友甜甜就不喜歡藍色……」
以及不分場合,在電影院被警告數次還是停止不了「碎碎念」:
「媽媽這個人會死嗎,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我覺得他是壞人,因為他把他朋友給騙了……」
看見大人說話直接打斷,不停地插嘴:
「爸爸你們在說什麼,我上次和xxx,我們就xxxx……」
一有說話欲望,一分鐘都等不了:
「媽媽你在幹嘛,媽媽你聽我說,媽媽你聽我說嘛……」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同事都表示很難壓抑自己內心的洪荒之力,只想怒吼一聲:「能不能xx的給我閉嘴啊!」
當時聽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內向孩子的家長常常覺得孩子太無趣,話癆寶寶的家長又嫌孩子太煩,簡直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而且原以為「孩子話太多」屬於一個很小眾的問題,上網查了查才發現有此類苦惱的家長還不少,有位爸爸也是因為女兒話太多而不堪其擾:
「我經常為孩子太能說話而煩躁。尤其是開車、做事又有孩子在旁邊的時候,閨女基本除了吃飯、睡覺、看動畫片的時候安靜一下,其他時間小嘴完全停不下來,連珠炮那種,晚上在被窩裡還能自言自語一個多小時!
我採取了很多措施,大聲呵斥、甚至動過手打孩子,但是除了嚇得孩子哇哇亂哭,也不見有什麼效果。」
其實必須承認,孩子話多算一把「雙刃劍」,不完全是件壞事——不知這麼說上面兩位家長能不能淡定一些:
話多的孩子的確有優勢
話多的孩子大多外向,和內向孩子「什麼事情都放在心裡」不同,話多的孩子其實是通過「說出來」的方式,來形成和確認自己的想法。
他們有時候完全是個天使寶寶:
優勢1:他們很容易交流
你不必擔心孩子在想什麼或感覺怎樣,他會直接立刻馬上第一時間就告訴你。孩子的心思你不用猜,他對於你來說就是一本打開的書。
優勢2:他們能給你解悶兒
有一個健談的孩子在身邊,你一天也不會無聊。他們的問題總是充滿想像力,你可能經常從ta嘴裡聽到新奇的說法,完全不用擔心怎麼打發時間。
優勢3:他們很有想法
健談的一個主要好處是,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鍛鍊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多說確實是很好的訓練方式。
優勢4:朋友遍天下
話多的孩子往往外向,很容易交到朋友,所以在社交方面他們屬於「無師自通」的自來熟,很多場合都能輕鬆「hold」住。
這麼一想是不是寬慰多了!
而且後來我又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觀點:「孩子話多是聰明、高智商的表現,應該鼓勵孩子多說多表達」。
自己家孩子也是話癆,只要不累就可以一直說下去——「這都不是事兒,反而能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用耐心和愛心包容對待就好了。」
文章貌似寫到這裡就可以結束了?
告訴父母,話多的孩子也有大人容易忽略的優勢,然後用愛心和耐心去灌溉,等他們長大就好了?
當然不是這樣。
之所以要寫這樣一篇文章,是因為看了大量案例和研究後,我反而發現,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盲目的樂觀和佛系。如果孩子到六七歲,依然有話過多、一直喋喋不休且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況時,我覺得家長是有必要進行適當幹預和糾正的——
不說別的,如果上小學了,總忍不住說話接下茬,老師還怎麼講課?孩子還怎麼學習?你還怎麼上班?(還不得天天被找家長啊!)
孩子話多可能存在的隱患
什麼樣的「話多」是需要家長及時幹預的?
油管上看到一位育兒博主列出了8條典型表現,我覺得總結得特別好,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狀況①:叫他停,沒多久又開始講;
狀況②:人家講,他也講,根本沒在聽;
狀況③:插嘴,心裡有話不能等一下;
狀況④:不能輪流,而是想講就講,一直插話;
狀況⑤:不看場合,隨時講;
狀況⑥:講話大嗓門,總是需要人提醒小聲一點;
狀況⑦:一直問問題,明明已經回答了,他還是一直問;
狀況⑧:被老師反映,上課會分心、一直講話。
沒有規矩、不能自控的多話孩子,有可能是多動症,又或者因為焦慮,甚至有可能是自閉症的表現。當然這些診斷一定需要依靠專業人士進行判斷,我列出來這些可能性,是希望大家能夠意識到:
話多,不完全是聰明的表現,有時有必要正視、重視甚至及時幹預這個問題。
多動症
如果不考慮周圍的人,不停地說話,並打斷別人,這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特有的衝動的信號——很多時候,女孩比男孩更有可能長時間未被診斷出來,因為在人們的期待中,女孩的語言能力本來就更高。
焦慮
如果在遭遇壓力的情況下,孩子不停地說話可能是焦慮的信號。雖然我們經常將焦慮與害羞或退縮行為聯繫在一起,但它也可以表現為兒童的過度活躍、「亢奮」行為。
自閉症
如果孩子的喋喋不休還伴隨著其他的社交障礙,比如眼神交流不順暢、無法理解對方的暗示(比如對方對某個話題不感興趣),或者在對話中難以互動、機械重複自己說過的一些話等等行為,都需要注意,這可能是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徵兆。
當你遇到的是這三種情況時,請考慮帶孩子去看兒科醫生。
如果孩子跟以上三種情況都不相關,只是單獨的「話多」,喜歡碎碎念,那麼父母又應該怎樣優雅地讓孩子學會「消停點兒」呢?
如何在不傷自尊的情況下,糾正孩子的多話行為?
剛才說了,話多是把雙刃劍,所以我們在幫助孩子糾正的時候,千萬注意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面對一個滔滔不絕的孩子,你一定要忍住的是,不給他貼標籤:
「看看你,嘴一刻都不能停!」
「別說話,就你話多。」
「你怎麼話這麼多?我耳朵都快磨出繭子了。」......
孩子想說話的情緒和衝動是正當的,他不應該因此感到羞愧。當你給孩子貼上「話多」的標籤時,他很可能以後就不敢表達、不敢說了,久而久之,這個可以成為優點的特點,被你完全扼殺在了「負面標籤」裡。
抱怨孩子「話多」,甚至在親戚朋友面前解釋孩子的行為「他就是愛說話」,都會打擊孩子的信心。孩子還可能會放棄學習自我調節,破罐兒破摔:「我就是話多,索性愛咋地咋地吧。」
所以你可以說:
「爸爸媽媽認為,你在和一個人說話時,應該也給對方說話的機會。」
「想像一下,如果另一個小朋友也很愛說話,你一直插不上話,是不是感覺很不好?」
「當你不停地說話時,其他人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告訴孩子,語言表達是一項很棒的技能,他需要做的只是更好地掌控這項技能。
幫助孩子設立界限
在孩子關注自我的階段,他們很難察覺到自己的行為給他人造成了困擾。要提醒孩子這一點,並設定界限。
你可以給孩子設置一個「專屬balabala時間」。比如吃完每頓飯後的一個小時是專門屬於他的說話時間,這個時間裡你會坐下來認真聽他講話,並給出回應。過了這個時間,你要讓他學會安靜。
告訴孩子不是任何內容都需要說出來
比如一些敘述性的語言「我要穿襪子了」「我要畫一幅畫,用紅色、藍色和紫色」,可以對自己說,不需要讓別人回應。當需要分享或者需要幫助的時候,才需要。
還有一些場合,比如圖書館、電影院、劇院,一直講話是不允許的。你們之間可以設置一個暗號,比如當爸爸打「停止」的手勢時,你需要安靜下來。
和孩子玩安靜遊戲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安靜遊戲。例如,在一個遊戲中,你們可以玩「誰先打破沉默誰就輸」,還有點類似「一二三木頭人」,訓練孩子的「閉嘴時長」。
或者,讓孩子練習聽你說話並計時,看看他能堅持多長時間,每次孩子有進步時,就給他一定的獎勵。
你還可以給孩子設置一個靜音計時器。一開始的時間短一些,比如3-5分鐘,逐漸提高孩子的容忍能力,讓他克制自己不去分享頭腦中出現的每一個想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做點別的事情。
如果孩子真的很難做到,可以讓他每次想開口之前深呼吸三次。
孩子話多,是一個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的問題,如果我們在不傷害孩子表達積極性、不損害他自尊心的情況下,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表達的欲望,「話多」就會成為孩子一個不錯的優勢。所以面對你們家的「小話癆」,別不當回事,但也別太當回事——感覺當了父母,要「平衡」的事太多了,是吧!
你家有個「小話癆」嗎?有個話癆寶寶是怎樣一種體驗?歡迎跟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