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能讓話多的孩子「閉嘴」?不是所有的話多都能「長大就好了」

2021-01-12 常青藤爸爸

看標題可能會有人直接就想點進來投訴:常爸你說話也太不厚道了吧!孩子愛說話當然是好事啦,總比一聲不吭,啥都問不出來,跟TA溝通全靠猜的好吧?

唉,這話真不是我說的。前陣子明明是要給新加入團隊的一個語文教研老師面試,結果一聊起孩子的話題,生生變成了「吐槽大會」,她說自己生了個「話癆」,但凡孩子醒著,嘴就沒有停的時候。

有陶醉式的自言自語:

「我要選哪個顏色呢,選這個吧,我覺得紅色比較合適,誒不對,好像還是藍色比較好看,我最喜歡藍色了,天空就是藍色的,藍色的英文是blue,我的好朋友甜甜就不喜歡藍色……」

以及不分場合,在電影院被警告數次還是停止不了「碎碎念」:

「媽媽這個人會死嗎,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我覺得他是壞人,因為他把他朋友給騙了……」

看見大人說話直接打斷,不停地插嘴:

「爸爸你們在說什麼,我上次和xxx,我們就xxxx……」

一有說話欲望,一分鐘都等不了:

「媽媽你在幹嘛,媽媽你聽我說,媽媽你聽我說嘛……」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同事都表示很難壓抑自己內心的洪荒之力,只想怒吼一聲:「能不能xx的給我閉嘴啊!」

當時聽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內向孩子的家長常常覺得孩子太無趣,話癆寶寶的家長又嫌孩子太煩,簡直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而且原以為「孩子話太多」屬於一個很小眾的問題,上網查了查才發現有此類苦惱的家長還不少,有位爸爸也是因為女兒話太多而不堪其擾:

「我經常為孩子太能說話而煩躁。尤其是開車、做事又有孩子在旁邊的時候,閨女基本除了吃飯、睡覺、看動畫片的時候安靜一下,其他時間小嘴完全停不下來,連珠炮那種,晚上在被窩裡還能自言自語一個多小時!

我採取了很多措施,大聲呵斥、甚至動過手打孩子,但是除了嚇得孩子哇哇亂哭,也不見有什麼效果。」

其實必須承認,孩子話多算一把「雙刃劍」,不完全是件壞事——不知這麼說上面兩位家長能不能淡定一些:

話多的孩子的確有優勢

話多的孩子大多外向,和內向孩子「什麼事情都放在心裡」不同,話多的孩子其實是通過「說出來」的方式,來形成和確認自己的想法。

他們有時候完全是個天使寶寶:

優勢1:他們很容易交流

你不必擔心孩子在想什麼或感覺怎樣,他會直接立刻馬上第一時間就告訴你。孩子的心思你不用猜,他對於你來說就是一本打開的書。

優勢2:他們能給你解悶兒

有一個健談的孩子在身邊,你一天也不會無聊。他們的問題總是充滿想像力,你可能經常從ta嘴裡聽到新奇的說法,完全不用擔心怎麼打發時間。

優勢3:他們很有想法

健談的一個主要好處是,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鍛鍊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多說確實是很好的訓練方式。

優勢4:朋友遍天下

話多的孩子往往外向,很容易交到朋友,所以在社交方面他們屬於「無師自通」的自來熟,很多場合都能輕鬆「hold」住。

這麼一想是不是寬慰多了!

而且後來我又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觀點:「孩子話多是聰明、高智商的表現,應該鼓勵孩子多說多表達」。

自己家孩子也是話癆,只要不累就可以一直說下去——「這都不是事兒,反而能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用耐心和愛心包容對待就好了。」

文章貌似寫到這裡就可以結束了?

告訴父母,話多的孩子也有大人容易忽略的優勢,然後用愛心和耐心去灌溉,等他們長大就好了?

當然不是這樣。

之所以要寫這樣一篇文章,是因為看了大量案例和研究後,我反而發現,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盲目的樂觀和佛系。如果孩子到六七歲,依然有話過多、一直喋喋不休且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況時,我覺得家長是有必要進行適當幹預和糾正的——

不說別的,如果上小學了,總忍不住說話接下茬,老師還怎麼講課?孩子還怎麼學習?你還怎麼上班?(還不得天天被找家長啊!)

孩子話多可能存在的隱患

什麼樣的「話多」是需要家長及時幹預的?

油管上看到一位育兒博主列出了8條典型表現,我覺得總結得特別好,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狀況①:叫他停,沒多久又開始講;

狀況②:人家講,他也講,根本沒在聽;

狀況③:插嘴,心裡有話不能等一下;

狀況④:不能輪流,而是想講就講,一直插話;

狀況⑤:不看場合,隨時講;

狀況⑥:講話大嗓門,總是需要人提醒小聲一點;

狀況⑦:一直問問題,明明已經回答了,他還是一直問;

狀況⑧:被老師反映,上課會分心、一直講話。

沒有規矩、不能自控的多話孩子,有可能是多動症,又或者因為焦慮,甚至有可能是自閉症的表現。當然這些診斷一定需要依靠專業人士進行判斷,我列出來這些可能性,是希望大家能夠意識到:

話多,不完全是聰明的表現,有時有必要正視、重視甚至及時幹預這個問題。

多動症

如果不考慮周圍的人,不停地說話,並打斷別人,這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特有的衝動的信號——很多時候,女孩比男孩更有可能長時間未被診斷出來,因為在人們的期待中,女孩的語言能力本來就更高。

焦慮

如果在遭遇壓力的情況下,孩子不停地說話可能是焦慮的信號。雖然我們經常將焦慮與害羞或退縮行為聯繫在一起,但它也可以表現為兒童的過度活躍、「亢奮」行為。

自閉症

如果孩子的喋喋不休還伴隨著其他的社交障礙,比如眼神交流不順暢、無法理解對方的暗示(比如對方對某個話題不感興趣),或者在對話中難以互動、機械重複自己說過的一些話等等行為,都需要注意,這可能是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徵兆。

當你遇到的是這三種情況時,請考慮帶孩子去看兒科醫生。

如果孩子跟以上三種情況都不相關,只是單獨的「話多」,喜歡碎碎念,那麼父母又應該怎樣優雅地讓孩子學會「消停點兒」呢?

如何在不傷自尊的情況下,糾正孩子的多話行為?

剛才說了,話多是把雙刃劍,所以我們在幫助孩子糾正的時候,千萬注意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面對一個滔滔不絕的孩子,你一定要忍住的是,不給他貼標籤:

「看看你,嘴一刻都不能停!」

「別說話,就你話多。」

「你怎麼話這麼多?我耳朵都快磨出繭子了。」......

孩子想說話的情緒和衝動是正當的,他不應該因此感到羞愧。當你給孩子貼上「話多」的標籤時,他很可能以後就不敢表達、不敢說了,久而久之,這個可以成為優點的特點,被你完全扼殺在了「負面標籤」裡。

抱怨孩子「話多」,甚至在親戚朋友面前解釋孩子的行為「他就是愛說話」,都會打擊孩子的信心。孩子還可能會放棄學習自我調節,破罐兒破摔:「我就是話多,索性愛咋地咋地吧。」

所以你可以說:

「爸爸媽媽認為,你在和一個人說話時,應該也給對方說話的機會。」

「想像一下,如果另一個小朋友也很愛說話,你一直插不上話,是不是感覺很不好?」

「當你不停地說話時,其他人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告訴孩子,語言表達是一項很棒的技能,他需要做的只是更好地掌控這項技能。

幫助孩子設立界限

在孩子關注自我的階段,他們很難察覺到自己的行為給他人造成了困擾。要提醒孩子這一點,並設定界限。

你可以給孩子設置一個「專屬balabala時間」。比如吃完每頓飯後的一個小時是專門屬於他的說話時間,這個時間裡你會坐下來認真聽他講話,並給出回應。過了這個時間,你要讓他學會安靜。

告訴孩子不是任何內容都需要說出來

比如一些敘述性的語言「我要穿襪子了」「我要畫一幅畫,用紅色、藍色和紫色」,可以對自己說,不需要讓別人回應。當需要分享或者需要幫助的時候,才需要。

還有一些場合,比如圖書館、電影院、劇院,一直講話是不允許的。你們之間可以設置一個暗號,比如當爸爸打「停止」的手勢時,你需要安靜下來。

和孩子玩安靜遊戲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安靜遊戲。例如,在一個遊戲中,你們可以玩「誰先打破沉默誰就輸」,還有點類似「一二三木頭人」,訓練孩子的「閉嘴時長」。

或者,讓孩子練習聽你說話並計時,看看他能堅持多長時間,每次孩子有進步時,就給他一定的獎勵。

你還可以給孩子設置一個靜音計時器。一開始的時間短一些,比如3-5分鐘,逐漸提高孩子的容忍能力,讓他克制自己不去分享頭腦中出現的每一個想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做點別的事情。

如果孩子真的很難做到,可以讓他每次想開口之前深呼吸三次。

孩子話多,是一個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的問題,如果我們在不傷害孩子表達積極性、不損害他自尊心的情況下,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表達的欲望,「話多」就會成為孩子一個不錯的優勢。所以面對你們家的「小話癆」,別不當回事,但也別太當回事——感覺當了父母,要「平衡」的事太多了,是吧!

你家有個「小話癆」嗎?有個話癆寶寶是怎樣一種體驗?歡迎跟我分享!

相關焦點

  • 長大後才明白:聽父母的話有多重要
    從小到大就不停在耳邊聽到父母那句: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當時特別不耐煩,絲毫也聽不進去,就覺得為什麼每次自己的想法和父母不一樣,他們就嘮叨不停呢。如今,自己為人父母,孩子也日漸長大。
  • 孩子突然話多、罵人還結巴?是基因突變嗎?這個原因別忽視
    3歲的小寶是個話癆,每天小嘴叭叭叭的說個不停,把家長煩的不得了,把家長愁的不得了,明明自己跟老公話都不多的,咋生了個 小話嘮呢,難不成是基因突變?其實這是孩子語言敏感期正常生理表現,作為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時期,正確引導孩子。什麼是語言敏感期?
  • 不是所有家長都合格「我多渴望一個負責尊重我的爸爸」(續上篇)
    人們才意識到,這句話是出於一個「飽經風霜」的12歲孩子之口啊!很多文學作品將父愛比喻成高山,因為父愛常常是內斂的、厚重的且深沉的。父愛與母愛就如同陽光和雨露,滋潤著每個來到這個世上的生命。那些幸運的孩子們得到的父愛,是部分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得到卻又渴望至極的。
  • 郭德綱:不是所有的蟲子都能變成蝴蝶,因為有的蟲子是蛆
    郭德綱在相聲裡說,「不是所有的蟲子都能變蝴蝶,因為有的蟲子是蛆」。話雖粗鄙,但細思量還真精闢。都是蟲子,有的化繭成蝶,有的變成了蒼蠅,原因老郭說得很明白:「你原本就是蛆」。家教決定了你是化蝶的蟲子,還是變蒼蠅的蛆孩子們在學校裡接受的相同的教育,但是在家裡家教就千變萬化,不同的家庭,給予孩子的教育也是完全不同的,經商的家庭給孩子灌輸的是理財理念,當官的家庭,給孩子灌輸的是為官之道,農民家庭給孩子灌輸的是勤奮樸實的理念,工人家的孩子接受的是任勞任怨的道理。
  • 常把這3句話掛嘴邊的孩子,長大肯定不會孝順,家長該管就得管
    孩子說這3句話掛嘴邊,那麼家長可就要當心了,該教育的時候一定別客氣,可別像下面這個例子一樣。 小軒從小就是跟爺爺奶奶長大的,因為平時小軒的爸爸和媽媽工作特別的忙根本沒有閒暇的時間來照顧他,於是就把小軒完全交給了爺爺奶奶。
  • 為何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多?看到日本幼兒園的教育,能引進就好了
    日本這個國家,因為歷史的緣故,我們對它的印象並不是特別好。但是他們的教育模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小學9年義務教育聞名世界,可以說日本的孩子真正的做到了贏在起跑線上。為何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多?看到日本幼兒園的教育,能引進就好了1. 「裸體」教育日本的幼兒園中,每年的寒冬季節都會舉行大量的戶外運動,令人想不到的是,雖然進行戶外運動,但寒冷的冬天孩子們都只是穿著短褲和鞋子,赤裸著上身在操場上進行「裸跑」。
  • 玩具多和玩具少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美國心理學家:區別很大!
    玩具的多寡確實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美國有心理學家就為了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而特意做過一個長期的追蹤研究。從研究結果當中他們發現玩具多和玩具的少的孩子,在長大以後區別很大。玩具多和少的孩子長大後有什麼區別?
  • 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擁有你那些優越條件。——《了不起的蓋茨比》正如我們常說的那樣:人生,不過是你笑笑我,我笑笑你。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避免不了被他人評價,也很容易去評價他人。
  • 人際關係之中,真正聰明的人,都不會說的幾種話,值得一學
    當我們知道面對一個人,應當怎麼給自己要說的話進行排版編輯,知道什麼時候該閉嘴不言保持沉默,那麼在這一生之中,路會走得順暢很多。然而這是本事,需要經歷很多人、很多事之後,才能練成的本事。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可能不會那麼快地學會這些,也可能沒有太多的機會能讓我們試錯。
  • 海賊王929話情報補充 德雷克不是霸王龍是異特龍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賊王929話情報補充 德雷克不是霸王龍是異特龍 和之國 希美舊址 哎呀 和老爺在一起的話 就不愁沒飯吃了啊這下 你閉會兒嘴吧 啊哈哈哈哈哈 嗨呀 居然讓我閉嘴,您怎麼這麼好心 不動聲色的關心人家的喉嚨真是值得佩服啊謝謝 呦呦,您這樣的美男子,可是相當受女
  • 當孩子來到青春期:葉一茜和森碟「尬聊」,隔著屏幕都能感到尷尬
    很多父母都會因此非常煩惱,難道孩子到了青春期,不願意和自己的分享身邊的事情,分享情緒上的喜怒哀樂就是正常的?這不是做父母的失敗嗎?當然不是,這是大部分父母都會遇到的問題,屬於正常現象。這一點連明星父母們都不能免俗,不少人也會因此煩惱。
  • 只因父親一句重話,14歲孩子帶課本離家出走:有些話真不能說!
    深夜11點多,父母找到小敏時,他正蜷縮著身體睡覺,媽媽心疼地哽咽了,而爸爸則默默地收拾東西,父子倆都沒有互相說話。父母看似在教育孩子,卻不知道輕飄飄的一句話帶給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尤其是對於自尊心比較強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每一句話他們都會當真。
  • 農村俗語「看著娘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這句話啥意思?
    先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大概為:「通過觀察母親的言行舉止,就能知道其女兒的部分優缺點」,這裡用「腳後跟」來隱喻「母親走過的路、做過的事、說過的話」,是母親對女兒的言傳身教。「便知閨女三四分」而不是簡單地全盤否定,既承認了母親對女兒的影響,但也肯定了女兒自身成長的主導性。換一種說法可以理解為:「看到母親的做派就能推測其女兒的大概走向」。
  • 孩子為何怎麼教都教不會?不怪孩子笨,是你精力與耐心用錯了方向
    孩子怎麼教都教不會,這是一種怎樣的感覺但凡重視點教育的父母,都經常會體會到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覺。當你用盡這輩子所有的耐心與溫柔,把一個無比簡單的小問題詳細地講給孩子聽,一遍兩遍……十遍過去了,孩子還是一臉茫然的樣子,恐怕用「崩潰」這個詞也難以形容自己此時此刻的心情了吧。
  • 「小花苞」有時候,不逼孩子一把都不知道他有多優秀
    聽到同學這番話,女孩們才感受到爸爸的用心,於是刻苦訓練,最終在奧運會上獲得了金牌,實現了自己和爸爸的夢想。 長時間嚴格、枯燥的練習對於孩子來說是痛苦,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在父親的支持和磨礪下,他才堅持了下來,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鋼琴大師。 這些例子,無一不是在向我們傳達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龍應臺給自己的孩子寫了一段話:「孩子,我讓你用功的讀書,並不是想要你比別人有多出色,有多好的成績,而是想讓你將來有著更多的選擇的機會」。
  • 校園霸凌:孩子的惡,到底能有多可怕?
    「我覺得她是讓我不自信的開端吧,讓我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 直到現在,馬思純依舊心酸地表示:不敢見她,也不敢問她,為什麼欺負我。 當陳念打電話告訴母親自己的遭遇,母親卻說: 「忍忍吧,高考完就好了。」
  • 孩子長大後什麼性格,產科醫生:出生當天便能看出來,太準了!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在小孩子三歲的時候就能看出他長大以後的性格,到了孩子七歲的時候就能了解他一生的性格走向,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而本性就是在孩子七歲以前形成的,這話是否存在著一定的科學依據呢?其實如果讓產科醫生來回答的話,孩子的性格從一出生便能看得出來!
  • 【包凡對話張穎】回歸的大潮中,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
    【包凡對話張穎】回歸的大潮中,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華興資本 |2015年07月04日 08:14評論() 國內股市的悲催跌宕並沒能阻擋中概股排隊回歸。不過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回來?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參與投資的滴滴打車、快的、獵豹,在一定時間內回歸中概股並不是他們的考慮。另外有一類公司,是以補貼用戶,先圈市場為核心的。我們投了餓了麼外賣、美團外賣,他們都還是激烈的在燒錢打仗。這類的公司哪怕是在今天這樣紅火的A股,要能融到相當量的錢去支撐補貼大戰,也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海外必然還有其存在的價值。對我們來說要把人民幣跟美金這兩件事情分清楚,然後平衡好。
  • 你會給孩子買多貴的衣服?不同答案,成就不同價值觀的孩子
    都說現在的小孩子是「吞金獸」,從懷孕到生產再到把孩子養大,每個階段都要花很多錢。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家長們也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物質基礎,從吃、穿到用再到上學,也會竭盡所能地位孩子付出。有些家庭條件優越,給孩子花錢會特別大方,但是有的父母經濟條件有限,哪怕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過上「富二代」的生活。
  • 家有女兒應該怎麼養?家長記住了,這三句話千萬別對女兒說
    似乎全天下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習慣,那就是對自己家的孩子格外嚴厲,對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噓寒問暖,格外包容。這樣巨大的差距不僅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還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到了他。尤其是心思細膩的女孩,更容易被父母的這種區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