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研究宇宙基本成分的新方法,徹底搞懂粒子物理學

2020-10-23 老胡說科學

經典的物理理論認為物質由基本粒子組成,它們之間僅以幾種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在20世紀70年代,物理學家開發了一套描述這些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方程。這些方程共同形成了一個簡明的理論,現在被稱為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

標準模型缺失了一些令人費解的部分(明顯缺失的是構成暗物質的假定粒子,那些表達引力的粒子,以及對中微子質量的解釋),但它給出了幾乎所有其他觀察到的現象的極其精確的圖像。

然而,標準模型仍然缺乏連貫的可視化。大多數嘗試都過於簡單,或者忽略了重要的相互聯繫,或者混亂不堪。

考慮最常見的可視化,它顯示了一個粒子周期表:

  • 標準模型

這種方法並不能洞察粒子之間的關係。帶力粒子(即傳遞電磁力的光子),W和Z玻色子傳遞弱力,而傳遞強力的膠子與物質粒子——夸克、電子及其同類——處於相同的地位。此外,像「顏色」這樣的關鍵屬性被省略了。

2013年影片《粒子熱》(Particle Fever)的另一個表述是:

儘管這種可視化恰當地強調了希格斯玻色子的中心地位,希格斯玻色子被放在光子和膠子旁邊,儘管在現實中希格斯玻色子並不影響這些粒子。而圓的象限是有誤導性的——例如,這意味著光子只與它接觸的粒子偶聯,但事實並非如此。

一種新方法

伊利諾州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粒子物理學家克裡斯·奎格數十年來一直在思考如何對標準模型進行可視化,希望更強大的可視化表示能夠幫助人們熟悉已知的自然粒子並促使他們思考關於這些粒子如何適合更大,更完整的理論框架。奎格的直觀表示方式展示了標準模型的更多基本順序和結構。他稱其方案為「雙單形」。

讓我們從頭開始構建雙單形。

夸克在底部

物質粒子主要有兩種,輕子和夸克。(請注意,對於自然界的每一種物質粒子,都存在一種反物質粒子,它具有相同的質量,但在其他方面都是相反的。正如其他標準模型可視化所做的那樣,我們省略了反物質,這會形成一個獨立的、反向的雙單形。)

讓我們從夸克開始,特別是組成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的兩種類型的夸克。這兩種夸克是上夸克,電荷為單位的2/3;下夸克,電荷為- 1/3。

上下夸克可以是「左旋的」或「右旋的」,這取決於它們相對於運動方向是順時針旋轉還是逆時針旋轉。

弱變化

通過一種稱為弱力的相互作用,左旋的上下夸克可以相互轉換。當夸克交換一種叫做W玻色子的粒子時,就會發生這種變化。W玻色子是弱力的載體之一,帶有正負1的電荷。這些弱相互作用用橙色線表示:

奇怪的是,自然界中沒有右手的W玻色子。這意味著右旋的上下夸克不能發射或吸收W玻色子,所以它們不會相互轉換。

強烈的顏色

夸克還具有一種叫做顏色的電荷。一個夸克可以有紅色、綠色或藍色電荷。夸克的顏色使它對強力敏感。

這種強力將不同顏色的夸克結合在一起形成複合粒子,如質子和中子,它們是「無色的」,沒有淨色電荷。

夸克通過吸收或釋放膠子來從一種顏色轉換為另一種顏色,膠子是強力的載體。這些相互作用形成了三角形的邊。因為膠子本身具有色電荷,它們不斷地相互作用,就像與夸克相互作用一樣。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填充了這個三角形。

現在我們來看輕子,另一種物質粒子。輕子有兩種:電子和中微子,前者的電荷為−1,後者為電中性。

與左旋上夸克和左旋下夸克一樣,左旋電子和中微子可以通過微弱的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然而,在自然界中還沒有見過右旋中微子。

注意輕子不帶色電荷,也不通過強力相互作用;這是它們區別於夸克的主要特徵。

單形框架

把我們目前所做的放在一起,我們得到左手性的粒子在左邊,右手性的粒子在右邊。它們構成了奎格雙單形的基本框架。

三代夸克

現在,一個複雜的問題是:由於未知的原因,每種類型的物質粒子存在三種逐漸加重但在其他方面相同的版本。例如,除了上夸克和下夸克之外,還有粲夸克和奇夸克,還有更重的頂夸克和底夸克。輕子也是如此:除了電子和電子中微子,還有μ介子和μ中微子,還有τ子和τ中微子(請注意,中微子的質量雖小但未知)。它們構成了奎格雙單形的基本框架。

所有這些粒子都生活在雙單形的角落裡。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代中,左旋夸克之間會發生少量的弱相互作用,例如,一個上夸克偶爾會吐出W+玻色子,變成一個奇夸克。不同代的輕子偶爾也會以這種方式相互作用。

力和電荷

粒子之間還有什麼其他的相互作用方式?我們已經提到過,許多物質粒子都是帶電的——事實上,除了中微子,所有的粒子都是帶電的。帶電的意思是這些粒子對電磁力很敏感。它們通過交換光子相互作用,光子是電磁力的載體。我們用波浪線來表示電磁相互作用,這些波浪線將帶電粒子彼此連接起來。請注意,這些相互作用不會使粒子相互轉化,在這種情況下,粒子只能感受到推或拉。

弱力比我們之前說的要複雜一點。除了W+和W -玻色子,還有一種弱力的中性載流子,叫做Z_0玻色子。粒子可以吸收或釋放Z_0玻色子而不改變其性質。與電磁相互作用一樣,這些「弱中性相互作用」只會導致能量和動量的損失或增加。弱中性相互作用在這裡用橙色波浪線表示。

弱中性相互作用與電磁相互作用相似,這並非巧合。弱力和電磁力都來自於一個單一的力,在宇宙的最初時刻存在,稱為電弱相互作用。

隨著宇宙冷卻,一個被稱為電弱對稱破缺的事件將這些力一分為二。這一事件的標誌是一個貫穿整個空間的場的突然出現,這個場被稱為希格斯場,它與一種叫做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有關——這是我們謎題的最後一塊。

進入希格斯

希格斯玻色子是標準模型的關鍵,也是為什麼雙單形排列有意義的關鍵。當希格斯場在早期宇宙中出現時,它將左旋和右旋的粒子結合在一起,同時賦予這些粒子我們稱之為質量的性質。(請注意,中微子是有質量的,但它的起源仍然是神秘的,因為它源自某種機制,而不是希格斯玻色子。)

當一個粒子(如電子)在空間中移動時,它會不斷地與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場的激發態——相互作用。當一個左旋電子與一個希格斯玻色子碰撞時,電子可能會從它身上反彈到一個新的方向,變成右旋電子,然後再與另一個希格斯粒子碰撞,再次變成左旋電子,以此類推。這些相互作用降低了電子的速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質量」。

一般來說,粒子與希格斯玻色子相互作用越多,它的質量就越大。此外,與希格斯玻色子頻繁的相互作用使這些大質量粒子成為左旋和右旋的量子混合物。

這樣,我們就有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

相關焦點

  • 「新物理學」在希格斯粒子發現中開啟?
    科學家的一種滿懷熱情的希望,即:在不久的將來通過發現希格斯粒子來開啟一扇物理學新研究領域的大門,已經逐漸地消退了。還在去年夏天的時候,科學家捕獲到了一種新的粒子,這種粒子的特性指向他們長期以來尋找的希格斯粒子,科學家們在興高採烈之際,希望很快地開啟一扇通往新物理學的大門,創新物理學的領域和途徑,就像如日中天的「玄理論」在物理學和宇宙學中的影響一樣,然而形成大爆炸之後宇宙物質來源的基本粒子還存在諸多的疑問,就在上一周,科學家這種希望的熱情遭受冷遇。
  • 粒子、場與群論,在最基本的尺度上,宇宙的基本構件是什麼?
    但是這些粒子的屬性不是來自於它們自身的成分,而是來自於數學模式。作為數學和現實之間的接觸點,粒子以一種不確定的立足點橫跨兩個世界。對於粒子,十幾位粒子物理學家給出了截然不同的描述。他們的答案並不衝突,而是抓住了真相的不同方面。當今基礎物理學的兩個主要研究方向都在追求一種更令人滿意的、包羅萬象的粒子圖景。
  • 費曼圖徹底改變了物理學家對粒子物理學的看法,數學家也在模仿!
    1948年,《物理評論》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量子電動力學的時空方法》,作者是康奈爾大學年輕的物理學家費曼,提出了一種利用矩陣求解電動力學問題的新方法。然而,今天人們記住的是一個更強大的發明——費曼圖,它第一次出現在印刷版上。費曼圖對物理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粒子物理學基礎——淺析12種基本粒子
    粒子物理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其實與我們每個普通人都息息相關。但是,它的貌似高大上和它的晦澀難懂又讓無數人對它敬而遠之。作為非專業人士,我們不可能系統地學習粒子物理學,但通過階段性的知識積累,也能夠讓我們對整個粒子物理學有更多的理解。
  • 物理學-宇宙的粒子深度
    在量子力學裡,真空並不意味著沒有任何場、粒子或能量。量子真空是一種能量最低的狀態,它只是被稱作「真空」而已,實際上能量嚴格為零的狀態是不可能存在的。霍金與惠勒都提到無中生有,有與無本身只是相對的。按照近代物理學的觀點,真空不是虛空,而是量子場系統的基態,具有複雜的結構。處於基態的量子場在不斷地振動,具有零點振動能,且具有相互作用(包括自作用),真空中各種量子場不斷地有各種虛粒子在產生、消失和轉化。在某種意義上真空像是介質,類似於電磁學中電場對電介質的極化、真空與外電磁場的相互作用產生真空極化。真空極化反過來會影響粒子的性質,導致可觀測的後果。
  • 物理學最新發現:三個新一類五夸克粒子
    3月26日,錫拉丘茲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物理學教授Tomasz Skwarnicki公布了其發現新一類叫做五夸克的粒子,他的發現可能導致物理學家對宇宙中物質結構的新認識。最新發現的含有兩個部分的五夸克「直到現在,我們還以為五夸克是由五個基本粒子(稱為夸克)組成的,而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不是這樣
  • 泰坦上的粒子相互作用支持尋找新物理學發現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核物理學家正在橡樹嶺領導計算機構使用美國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Titan來研究太陽和恆星中對能量產生重要的粒子相互作用,並推動尋找新的物理學發現。這些核過程的直接計算可以為高能物理學,核科學和天體物理學等領域提供新的基礎信息,包括早期宇宙形成的物質及其與暗物質和宇宙大尺度結構的關係。
  • 神秘粒子可能是「第五種自然力」,或改變物理學
    科學家們進行的新研究可能會徹底改變我們所知道的物理學,因為他們發現了自然界的第五個基本來源。匈牙利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為一種全新的粒子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這種被命名為X17的粒子可能是解開我們對暗物質的理解之謎的鑰匙。
  • 物理學中的基本常數有多基本?
    在宇宙的遙遠角落裡,光的傳播速度會比我們所知的光速更快或者更慢嗎?在現有的物理體系中,光速以及其他幾十個所謂的宇宙基本常數一樣,它們都是物理學家理解宇宙的關鍵。這些常數甚至還能被用於定義度量單位,比如米、秒以及千克。然而,對於為什麼基本常數必須是常數的問題,物理學界還沒有達成共識。
  • 四夸克粒子和五夸克粒子出現了,打破物理學認知,粒子或許更神奇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終於能夠看到很多以往無法知道的微觀世界現象,這讓科學家感受到了一種非常神秘的力量,現在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很可能我們對於微觀宇宙的研究了解太少。因此,微觀世界才是研究宇宙真正奧秘的一把鑰匙。所以科學家在這方面開始下大力氣,希望能夠找到微觀世界的一些極端現象,從而解釋微觀世界的情況。可是時至今日,科學家很多常識都被打破。
  • 夸克,宇宙中的一種基本粒子,但它其實並沒有顏色
    而且正能量(或質量)是僅有的一種引力電荷。因此,引力始終是吸引力,並且它存在於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之中。相反,宇宙中物質和能量的存在和它們的性質彎曲了空間本身。比如說,注意如何重力始終都是吸引力的這一現象,因為(正)類型的質量/能量只有一種。(LUCASVB) 電磁學會稍微更複雜一些。不同於只有一種類型的基本電荷,它有兩種:正電荷和負電荷。
  • 研究提高量子色動力學模擬精度!基本粒子如何相互作用?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計算機能力的指數級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算法質量提高,使得理論物理學家和粒子物理學家能夠對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進行更複雜、更精確的模擬。德國美因茨亥姆霍茲研究所的物理學家馬可·切(Marco Ce)現在在EPJ Plus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描述了一種模擬「大」粒子群的技術(至少以粒子物理學的標準來看)。提高了信噪比,提高了模擬精度;至關重要的是,還可以用來模擬重子的整體:包括構成原子核的質子和中子在內的一類基本粒子。
  • 探索基本對稱性的新方法
    只是到目前為止,被物理學家觀測到的不對稱性不足以解釋宇宙中的這種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不平衡。 現在,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分別在最新的《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論文,報告了他們所發展出的可用於檢測基本對稱性破缺的新方法。
  • 一個奇特的猜想:黑洞可能本來就是一種巨大的基本粒子?
    現代粒子物理學已經讓我們對物質的構成有了基本的認識。在19世紀,科學家發現許多熟悉的物質如氧和碳都由一種可以識別的最小組成單元構成,他們稱之為「原子」,意為「不可分割的」。但到了20世紀30年代,由湯姆遜、盧瑟福、玻爾和查德威克等物理學家的工作,證明了原子遠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成分,原子有一個包含著質子和中子的核,核外還圍繞著一群旋轉的電子。到了1968年,粒子加速器的實驗進一步證明了質子和中子又是由3個更小的粒子構成,這些粒子被稱作「夸克」。
  • 不穩定的介子可能是粒子物理學的未來
    諾貝爾獎得主卡洛·盧比亞呼籲物理學家們建造一種全新的東西——介子對撞機。這是雄心勃勃的計劃,但目前是不切實際的,它可能是粒子物理學的未來。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和反粒子都已被直接探測到,最近一次被探測到的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上圖中,可以看到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和反粒子,它們都已經被發現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在本世紀初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
  • ...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
    3年前,他押下100美元的賭注,打賭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希格斯粒子——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  2011年12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召開研討會宣布,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顯微鏡」——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粒子時出現「重要進展」。
  • 新研究發現宇宙的基本時鐘
    北京時間 7 月 20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宇宙最小時鐘單位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大一些,宇宙存在一種類似時鐘的基本特性,其時鐘運行與我們最好的原子時鐘產生交互作用。
  • 科學家發現新型基本粒子 或改寫物理定律
    上世紀30年代,科學家自信認為他們理解亞原子物理,50年代,先後共發現數十種新基本粒子,迫使科學家重新改寫物理理論模型。目前,2007年發現的一種新粒子現證實具有亞原子結構,將挑戰當前物理理論模型。
  • 粒子物理學:黑洞可能是通往宇宙九維空間的鑰匙
    目前,一種粒子物理學理論認為,事實上宇宙存在九維空間,黑洞可能是通往其它宇宙空間的「鑰匙」,這意味著黑洞是抵達其它宇宙空間的大門。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黑洞是通往其它宇宙空間的大門?這聽起來有點兒像科幻電影中的故事情節,但事實上我們通常所認知的三維空間並不能完全解釋宇宙概念。目前,其它粒子物理學理論認為,事實上宇宙存在九維空間,黑洞可能是抵達其它維度空間的「鑰匙」。這意味著黑洞是通往其它宇宙的大門,目前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科學家正在尋找該理論的可靠證據。
  • 人類還能發現更小的基本粒子嗎?有何方法研究物質更微觀的結構?
    所以,夸克也是由希格斯粒子和能量子組成的,所以,希格斯粒子和能量子比夸克還小,但是它們還算不算是基本粒子呢?基本粒子是一種術語,一般指人們認知的構成物質的最小或最基本的單位。即是在不改變物質屬性的前提下擁有不可分割的物質最小單位。它是組成各種各樣物體的基礎,且並不會因為小而斷定它不是某種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