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父親是網師園主人後裔,她是中國著名力學專家,這位蘇州院士......

2020-11-08 科普蘇州
李敏華(1917.11.2—2013.1.19),江蘇蘇州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固體力學專家,塑性力學和疲勞斷裂領路人。

自2020年7月10日,蘇州科學家日設立以來,蘇州以一座城市的名義,禮敬各路英才。今天,「科普蘇州」將繼續給大家帶來蘇州院士系列。從蘇州院士故事,讀懂蘇州。

01.

李敏華的父親是蘇州網師園主人後裔,母親畢業於杭州女子師範學校,十分重視女兒的教育。李敏華幼年就讀蘇州振華小學。1925年隨家庭移居上海,九一八事變時她是務本女中的初中生,該校校長和教師都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1935年中學畢業,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後轉入機械系。她積極參加「一二·九」運動,同時刻苦學習。一年級時她認識了同學吳仲華,他們有著「理工救國」的共同奮鬥目標,都很喜歡攝影與音樂畢業後結為終身伴侶。

20世紀40年代,吳仲華、李敏華攝於麻省理工學院

1943年,吳仲華獲「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留學,李敏華亦獲得美國大學的入學許可。他們於該年年底雙雙赴美,後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李敏華回憶往事時說,是日本飛機的轟炸,促使她選擇了與航空有關的專業。她攻讀碩士期間的研究課題是「用散射光彈解軸扭轉」,她提出了一個新方法。攻讀博士時,有一次熱力學考題很難,很多人不及格,她考得95分,為班上第一名,任課教授說:「一個女孩打敗了所有男孩。」導師要她研究「亞諧振動」問題,並說「這是極難的,不一定能做得出結果」。而這時他們已有了孩子,夫婦倆只能輪流學習,晚間由吳仲華照顧孩子,李敏華則挑燈苦戰。經過研究,她確定機械系統在一定的初始條件下才產生亞諧振動,得到了解法,並計算例子作為驗證。1948年,她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工科方面的第一位女博士

02.

畢業後,李敏華任職路易斯飛行推進研究實驗室,研究考慮材料硬化的發動機旋轉盤塑性應力應變分析。當時,塑性力學剛開始不久,通常都採用迭代求解的近似計算。而她採用形變理論,由5個未知應力應變分量降為2個未知變量,又引進了一個任意常數,求得了精確解。李敏華為塑性理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李敏華早年

當吳仲華、李敏華準備報效祖國時,美國嚴禁中國科學家回國。他們任職的路易斯飛行推進研究實驗室為國防部門,更是CIA的監控重點。為此,他們辭職轉入紐約布魯克林大學機械系任教授。1954年暑期,假稱到英國度假,他們只帶了兩個孩子,從英國轉到瑞士,悄悄進入中國使館,由使館協助,經奧地利、捷克到蘇聯,輾轉回到北京。回國不久,周恩來總理在宴會上接見了他們。

03.

李敏華在力學研究所擔任塑性力學組長和固體力學研究室主任等職,繼續研究塑性力學。她得出了軸對稱平面應力問題用塑性形變理論的簡單的精確解,用來求解當時無法解決的非均勻材料性能,包括不同溫度分布引起的非均勻材料性能的塑性變形問題,獲得195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李敏華手跡

1959年,李敏華接受了對新研製的複合材料試件進行駐點溫度超過1000℃的高溫實驗任務。她提出用熾體引燃大大縮短了設計和加工周期。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駐點溫度超過1000℃的高溫實驗。隨後,她又研究能加熱加載的材料試驗機。她提出了應變測量方法,並與組內科研人員起設計方案,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了瞬時加熱加載材料試驗機

李敏華還為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班開講塑性力學課,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兼任力學系固體力學教研室主任,並講授塑性力學課。

04.

20世紀70年代初,李敏華參加針對航空發動機渦輪軸斷軸故障分析會,她深感疲勞問題的嚴重性,把她的科研方向從應力應變分析改為疲勞理論及機制。李敏華承擔了在扭矩作用下喇叭軸應力分析工作。她提出以應力函數作為未知量,用非正交曲線座標有限差分法進行計算。這種新解法對圓截面軸和任意形狀截面軸扭轉問題,比傳統的差分法和有限元法有很多優點,能很精確地算出軸在小槽處的高應變集中區的應變。當時她的小兒子患白血病,她每隔一天的下午或晚上去醫院,另一天加班工作,按時完成了任務。該項工作獲得1978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

1977年12月,李敏華(右二)率中國科學院固體力學考察組出訪羅馬尼亞

1982年,李敏華發起組織側重宏細觀結合研究、多學科交叉的全國疲勞學術會議,推動了學術交流。在低周疲勞研究中,她還提出用全量應力一應變關係和分段冪函數近似實際疲勞循環曲線的模型,通過實驗研究,得出超載60%,疲勞壽命增加3-4倍的載荷範圍。吳仲華從1988年年初肝癌手術到1992年病故,李敏華邊工作,一邊照顧病人,頂住了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壓力。

05.

回國以後,李敏華在國內外發表了《材料的應力應變曲線對塑性平面應力問題解的影響》、《硬化材料的軸對稱塑性平面應力問題的研究》、《發動機渦輪軸在扭矩作用下的應力分析》、《變截面圓軸扭轉問題用非正交曲線坐標的新解法》、《超載對平面應力集中問題低周疲勞損傷的影響》等重要論文。

李敏華九十華誕

2007年,在李敏華90華誕時,中科院力學所召開隆重的慶賀會。全國僑聯、中央統戰部中科院北京分院等有關領導祝賀她培養的高級科技人才桃李滿天下,稱她無愧是20世紀的中華女傑,號召大家學習她嚴謹的治學精神、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愛國奉獻的高尚品德和簡樸的生活態度,為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振興中華,貢獻畢生精力

END

文章來源:《蘇州院士》

圖片:網絡

編輯:朱秦

科普蘇州

ID: kepusuzhou

科普蘇州Q3:948033090

相關焦點

  • 她出身中國,15歲考進中科大,四大力學得滿分,如今成美國院士
    ,她的父親和母親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教授。家人很快就發現了她異於常人的才能,直接送她去上了小學。上學以後,莊小威不僅智力超群,還非常刻苦。很快她便被推薦到北京上中科大預備班,半年以後又轉入了蘇州中學的中科大預備班,當時她才十二三歲,教她的老師回憶說,莊小威特別專心、勤奮,求知慾極強,「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勁頭」。
  • 她是袁世凱的孫媳婦、原子彈之母,楊振寧的諾貝爾領獎也有她一份
    1927年,就讀於蘇州女子師範學校的吳健雄,原本應該成為一名小學老師。這是一個平凡而安定的工作,對於一位女性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歸宿。 而吳健雄卻不想安於現狀,於是在父親的支持與鼓勵下,她走進了大學的殿堂。 而那裡,才是她傳奇的開始。
  • 她被稱為「中國的居裡夫人」,隱姓埋名數十年,一項成就前無古人
    今天的主人公是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國第一代核物理學家。因為巨大的科學成就,她被稱為「中國的居裡夫人」。但是,她的名字常常有一個前綴——錢三強的夫人。何澤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出生在江蘇蘇州,祖籍山西靈石,傑出的核物理學家 。1913年山西靈石聲名顯赫的何家在蘇州的「靈石何寓」落成。第二年,何澤慧出生在蘇州園林式的大宅院。據《靈石縣誌》記載,清朝三百年間,她的家族考取了15名進士,29名舉人,22名貢生,65名監生,74名生員……因此,在山西流傳著「無何不開科」的說法。
  • 這位外國公主流落中國,皇室希望接她回國,她卻直接拒絕回去!
    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件奇事,這件事情發生在福建泉州,有專家發現一個古代錫蘭王子的後裔,流落在我們中國的泉州地區,於是就形成了搜尋小組展開緊急搜索,那這個王子究竟有沒有後人還存在於世呢?這件事到底怎麼回事呢?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
  • 院士與著名學者齊聚蘇州大學,把脈質子重離子領域未來發展
    11月19日上午,由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泰和誠醫療集團協辦的質子重離子學術論壇(2020)暨蘇州大學質子重離子醫學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成功召開,質子重離子領域國內外院士與著名學者出席參與演講與討論,圍繞質子重離子技術的臨床應用、國內外技術裝備研發及放射生物學研究進展等焦點話題,把脈質子重離子領域未來發展趨勢。
  • 【中國科學報】徐曉白和她的化學人生
    小荷才露尖尖角   徐曉白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徐祖藩是民國時期交通部吳淞商船專科學校校長,還擔任過臺北港務管理局局長、前招商局總船長等職務,是一方名人。父親才學橫溢,因而對家裡的孩子要求非常嚴格,這樣便養成了徐曉白好讀書、求上進的性格和習慣。  1944年,徐曉白以優異的成績從南洋模範中學第一屆女高中畢業。
  • 著名計算機專家夏培肅院士逝世
    原標題:著名計算機專家夏培肅院士逝世 中關留倩影,計算記芳魂。2014年8月27日11時10分,著名計算機專家和教育家、我國計算機研究的先驅和我國計算機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夏培肅先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1歲。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成長曆程一帆風順,如今氣質不輸女明星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或許你會發現一些非常優秀的女生,她們不僅有著姣好的容貌,而且在學習和工作中還能做得十分優秀,或許有人會感嘆,上天真的太不公平了,有的人已經有了美麗外表,智商卻不輸給任何人,比如今天咱們要介紹的這位人物,她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而且她的氣質和容貌還十分出眾,一起來看看
  • 中國院士名人錄|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
    但今天最前延要講的這位卻絲毫不比顏寧遜色,她的耀眼佳績更是令人嘆為觀止。,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 從河南農村走出,她為修建青藏鐵路險些喪命,如今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本期推送,就讓我們走近一位&34;的女院士,西南交通大學校友——田紅旗,一起了解她的傳奇故事。小鄉村裡的&34;1959年出生於河南張良鎮營南村的田紅旗,是家鄉人的驕傲,而她的成長,也受到了家庭環境的薰陶。有著兩名教師的田家是當地人眼中典型的&34;,據悉,田紅旗的父親青年時代被迫放棄學業,但求學的信念卻愈挫彌堅,刻苦自學完成了大學物理課程,尤其是在力學方面頗有心得。
  • 李蘭娟院士貢獻巨大,因為她不是科學家
    李蘭娟院士這次貢獻特別大,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她不是科學家,她最強的能力是政治敏銳性,以及決策果斷,更多的像個政治人物,李蘭娟早牢在浙大一院工作,的確是傳染病學專家,但後來從政,做衛生廳長那麼多年,怎麼可能再做科學家呢?
  • 17年前蘇州投毒案:醫生為娶情人,給髮妻下毒2年,讓她慢性死亡
    而在撮合這對小兩口的關係上,顧泗榮居功至偉,上個世紀90年代,顧老是蘇州著名的心胸外科專家,事業有成,然而他唯一的遺憾,就是年紀逐漸增大的女兒,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對象,為了給顧蘇找一個理想的丈夫
  • 她懷疑父親買的「黑色玉觀音」有問題,專家:它不是玉,很稀有
    這次一位漂亮的阿姨就帶著自己的一個吊墜來到了鑑寶節目,她介紹自己的黑色觀音吊墜是自己父親10年前,花了30萬買的!這個持寶人看啊上去還是有點緊張的,她說自己的吊墜是父親當年到昆明出差,途徑當地的翡翠市場買的。她父親第一眼就看中了這個觀音,他把這個當做女兒18歲的禮物。自從買了這個觀音之後了,她家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了。
  • 她4次落選中國院士,意外當選美國院士後,卻主動選擇留在中國
    毫無疑問,新中國成立後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離不開每一位中國人民的辛勤建設。特別是當年那些奮鬥在科研一線的科學家,對中國國力的貢獻著實功不可沒。 按理來說,這樣一位女強人,入選中科院院士只是早晚的事。然而,李愛珍前後4次都落選了,其中到底有什麼緣由,讓這位科學家遭受如此冷遇呢?
  • 一家3位院士!李林:我爸爸是院士,我老公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然而事與願違,對於小小年紀的她來說,母親的思想灌輸遠比不上父親不經意的提起,父親掛在嘴邊說的哪些地質名詞更吸引她的好奇心和更多的注意力。李熙芝真正改名為李林是在她14歲那年,為了成功報考高中,她想起了父親當年也是在十四歲那年改名字的經歷,父女之間心有靈犀,於是小熙芝也學著父親一樣改了名字。
  •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科研成果"震驚"國際科學界,父親是首批院士,母親是終身教授!
    她的父親曾溢滔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主要從事人類遺傳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學的研究。母親黃淑幀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終身教授、&34;之一。父母長期並肩奮鬥,研究人類遺傳性疾病防治和分子胚胎學,取得了一系列有國際和國內影響力的成果。
  • 「蘇州·中國聲學創新谷」專家諮詢委員會成立 8位中外院士擔綱...
    蘇報訊(駐常熟記者 袁鼎)昨天,「蘇州·中國聲學創新谷」專家諮詢委員會在常熟成立,著名經濟學家洪銀興,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淑儀、張澤、邢定鈺、祝世寧、李應紅、鄒志剛,以及法蘭西科學院院士Mathias Fink、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楊軍等26位中外大咖加盟擔綱「超級領唱」。
  • 中國第一位女院士是誰?她的個性十分突出,人們尊稱她先生,一生未婚!
    院士,是最高學術稱號和終身榮譽。建國以來,中國院士不到1700人。當選為院士十分不容易,要當選為女院士更是難上加難。中國第一位女院士的個性特別突出,眾人尊稱她為先生,她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她名叫林巧稚。
  • 她在玉米中對可移動基因研究使她名垂科學史冊
    芭芭拉·麥克林託克於1902年6月16日出生於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市,父親湯姆仕·麥克林託克為英國移民是一名醫生,母親薩拉·漢迪·麥克林託克,是五月花號移民的後裔。芭芭拉的乳名為埃琳娜,是家中第三個孩子,分別有兩個姐姐馬喬裡和米尼安和一個弟弟湯姆。後其父母覺得「埃琳娜」的名字過於女性化,便名為「芭芭拉」。芭芭拉自幼便十分獨立,非常善於獨處。
  •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逝世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馮端院士1923年7月23日出生於江蘇蘇州,1942至1946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1946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並以成績優異留校任教。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