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聽過外公外婆講古,說他們小的時候,南門大橋下的串場河裡還能見到海哲苗苗隨波逐浪,登瀛橋下淘蘿子都能撈到小小灘涂蟹;外公仙遊四十一年了,算來今年冥壽百二十有五,外公外婆可都是歷經大清、民國、共和國三個朝代的老人了,他們的小時候還是大清朝;這又許多年過去了,如今散步在串場河景觀帶時的我還在想,漸行漸遠的黃海潮那時候是不是常直達到穿城而過的這條串場河?如若不能直達,何來的潮漲潮汐的海蜇苗苗,登瀛橋下的小海灘上的灘涂蟹又是怎說叨的呢。查了一下歷史的資料,串場河東就是當年範公堤,史載範仲淹在修建範公堤的過程中特別注意保護鹽業發展,他在修建海堤時刻意留下一些涵洞,海水可以通過涵洞流到範公堤的西側,如此說來這條串場河上當年海水湧來應時常有的事了。 小海灘,老鹽城人都知曉一二,特指的西門外登瀛橋到東、西越河橋的三角洲窪地,現在稱做先鋒國標廣場的先鋒島那塊地段。古鹽城八景「登瀛晚眺」中的「入畫芳菲一望平」指的就是這小城百姓稱作小海灘的地方。古人登橋臨水,在落日餘輝中遠眺,感慨萬分。清人高岑題《登瀛晚眺》詩云:「眾仙攜手共登瀛,入畫芳菲一望平。近郭夕陽晴更好,照人春色晚逾明。綠楊芳草花邊路,紅杏青簾柳外城。日落長歌連轡返,隔煙遙聽賣魚聲。」遙想當年,小海灘上綠楊芳草路,紅杏柳外城,多少詩人詩句頌讚古城八景。 以跨越串場河的登瀛橋為界,橋西叫小海灘,橋東稱八卦陣。小海灘所在地先鋒島實為正宗的河汊三角洲,南面的蟒蛇河北面的越河,兩河與登瀛橋下的串場河匯為一水北流入黃海。七八十年時一條老街依然東連建軍路西達西越河橋北通東越河橋,L型小街東西南北的青磚小瓦民居大半民國後所建,偶有一處泰山廟殘殿大概可追述到清朝。八鮮行糖果廠日雜公司城西小學,還有小城當時唯一的自來水廠唯一的煤球廠,可講這小城的半個命脈都在這不足一平方公裡的小島上。小海灘當時的建制叫先鋒辦事處,與登瀛橋東八卦陣上的新街辦事處相距不是500米,卻分別掌管著小城生活和出行兩大塊,小海灘對面的輪船碼頭曾經是小城四通八達的唯一。當然現在的建制仍叫先鋒街道,只是現在的先鋒街道辦早已把原新街辦事處和城西辦事處一併合併了,區域可大嗨了。
其實我等是沒福氣見到這串場河上隨潮湧來的黃海的魚蟹等的,不過小海灘的原泰山廟後沿河邊,曾經是多年的出蜆子肉的地方。一條條小漁船傍晚靠在越河南岸邊,幾步一個磚頭壘成的土灶,支一溜子大鐵鍋,串場河裡獨有的白蜆子罱得一倉又一倉的,在滾熱的水中熗熟,大筐裡漂盡蜆子殼子,於是成桶成盆的潔白的鮮蜆子肉出灶。這蜆肉子可曾經是小城人最實惠的時鮮了,一年四季三季多可吃到鮮蜆肉孜,蜆肉子炒韭菜,蜆肉子豆腐,蜆肉子炒雞蛋,蜆肉子肉元,小城人在那個豬肉豆腐都憑票供應的年代裡可講是把蜆肉子吃到了極至,吃出了名堂,時至今日,蜆肉子肉元已成了串場河水鄉特有的農家樂著名小吃。潔白的蜆子可是串場河的特產,至今在南至東臺北到阜寧的串場河沿岸人家仍流傳著小小的蜆子的傳說:話說當年範仲淹修建範公堤時,坐在串場河邊的工棚裡辦公,毛筆握在手上寫字時,時不時向水面甩一甩毫尖,走到河邊洗一洗端硯。而這些留在串場河裡的墨星硯花兒在水裡化成了一個個小精靈——一種拇指大小,殼和肉均為銀白色的小動物~蜆子。 故事裡說這蜆子因為是範仲淹點化的只產咱這串場河,離開了串場河,哪怕是與串場河相通的水流裡,都難覓它的蹤影。 蜆子肉和蜆子燒的湯都鮮美無比,而且因為它繁殖得又多又快,災難年景還救過不少窮苦人的性命哩。小海灘上的這蜆子肉春秋季豐產時還時常被漁民們曬成了蜆肉乾子,出現在本地及蘇南各地的八鮮行裡。 小海灘上曾有座戰馬墳,說是埋葬著一匹功臣戰馬,當然也沒個人深探過,後來擴煤球廠門前路時平掉了。小海灘文革後曾經出名的很,與小壩口互為爭霸小城多年,出了幾家蠻有名氣的草莽「英雄」,後來的八十年代大收捕,抓了一批捕了一批判了一批,還好幾個夠判死罪的沒有一下子斃了,死緩無期有期的減刑回家後時發現整個先鋒島小海灘都已改造成先鋒商業圈了,拆遷後分散於小城的南北東西新小區,再也沒幾人記得曾經有個叫小海灘幫的了。 現在嶄新的小海灘先鋒島國際廣場可大發了:此島面積不大,卻擁有六座大橋通向周邊,此為六六大順之意;島上有泰山廟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和文殊菩薩護法,保八方平安;島上將興建蘇北第一高樓,攬沿海大開發勝景;新建的高架橋直通黃海路,將鹽馬路,建軍路,毓龍路連為一體,此為四通八達之勢;先鋒國際坐擁市中心核心商圈,發展的前景那會是絕對的一流,雖然現在少有人再提小海灘了,但在老鹽城人心裡,先鋒島也好先鋒國際廣場也罷,都不如這小海灘在小城人心裡叫的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