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
日前,在浙江安吉魯家村田園綜合體觀光小火車上,一位小夥子正在給遊客做政策宣講。小夥子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一名在讀研究生。2018年開始,該校對思政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改革,畢業所須修滿的27個學分中,須包含「去全省設立的社會實踐教育基地進行不少於3個月的鄉村基層鍛鍊」,這一必修環節佔2學分。(光明日報)
在「網際網路+」的時代,用「土地+」的思維,花「實踐+」的功夫,培養「學院+」的人才——這大概就是杭電馬院思政專業研究生培養創新體系的核心路徑。一起做群眾工作,一起做鄉村產業規劃,一起出去開會介紹踐行「兩山」理念的成功經驗……這2個特別的學分,實質是把專業導師和社會導師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基層歷練中增長知識才幹、在鄉村實踐中研究解決問題、在服務社會中檢驗教學成果。
從「人口紅利時代」到「工程師紅利時代」,產業轉型升級必然伴隨著人才結構的躍升。2020年12月26日,為期三天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拉開帷幕,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本次考試報名人數高達377萬人,較上一年度增加了36萬人,再次創下歷史新高。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和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優化,這應該是「一體兩翼」的事。遺憾的是,在不少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中,滯後與注水成了令人憂慮的關鍵詞。在這兩個關鍵詞的背後,有一個與實體經濟類似的傾向常被詬病——脫實向虛。誠然,研究生培養與職業技能人才培養不是一個範疇的概念,但是,立德樹人的教育規律總是共通的、辯證唯物的認知邏輯總是基礎的。「課堂直通農村」,固然與思政專業研究生培養相通相融,但事實上,多去農村走走、多去基層轉轉,恐怕應該是「接地氣」的教育理念當秉持的通用法則。
寫在大地上的論文,帶著對土地的深厚感情,打通的是研究生教育最核心的「任督二脈」。一方面,逆轉了傳統教育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慣性。另一方面,讓廣闊農村真實展現在學生面前,這份「不少於3個月」的情感粘性,有助於逆轉研究生就業意願局限於城市、機關、國企等舒適區的局面。值得一說的是,從杭電馬院3年多的實踐來看,研究生們共寫出了《奮力打造踐行』兩山』理念的全國標杆——以餘村實踐為例》《抓住發展紅利期,佔據旅遊市場優勢地位——關於安吉魯家村發展的幾點思考》《盤活鄉村資源,打開兩山轉化通道研究》等20餘篇論文,這些真正書寫在大地上的論文觀點,不僅因學術價值而登載上媒體的理論版,亦多被當地黨政部門採納借鑑。
去新農村「報到」,於新天地躬行。若干年前,遙遠的鄉村教育運動,用「教育的力量」鮮活生動地改變著中國鄉土。若干年後,中國教育事業亦已開啟「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從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今天,惟願更多研究生奔赴鄉間田野去完成時代的「必修實踐」,在三農事業中增長才幹、砥礪品性,在時代徵程中披荊斬棘、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