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階段,無論是數學還是物理學習的只不過是基礎的基礎。高等數學和高等物理,基本上都是到了大學才開始學習的。
在各大高校中,流傳著一種說法,大一新生,如果物理不好,多半就是浙江的,如果物理數學都不好,那基本就是上海的。
這種說法雖然太絕對,但任何說法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必然會有它產生的土壤。同樣,這種傳言也不是空穴來風的。
因為浙江和上海目前是高考改革的試點,上海採用的是3+3模式,其中語文,數學,英語屬於必考項目,也稱為大三門。
另外三門則從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政治這6門課中選出3門作為小三門,小三門採用賦分制計入總分。
這是教改的一個試點,當初制定這個政策的時候,非常擔心物理會沒有人選,於是在教材中調整了物理的難度。
本意是為了均衡選課,但事實上由於專業的限制,選擇物理的人數並不少,這就尷尬了,顯然也不可能把物理的難度調整回來。
這就造成了浙江和上海的物理難度相比較其他省份來說,要容易點,這是造成這兩地考生到大學後一下子適應不過來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有的考生為了避免直接和強手PK,小三門會放棄物理選擇化學或者生物,那麼從高二開始,很多學生基本就划水學習甚至不學物理。
整整兩年沒有學習物理,到了大學一下子直接接觸高等物理知識,即使再天才的人物,也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這就是浙江和上海兩地部分考生在大一的時候,物理不好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其他各科或多或少都有同樣的問題。
只不過沒有物理表現得這麼極端而已。嚴格說來,這就高考3+3選擇的弊端,這個改革試點遲遲未能向全國推廣,其中不乏這個原因。
至於上海考生數學差,則是另外一個原因,上海目前把高數完全從高中課本上拿掉了。所有的導數,和微積分都不在教材上出現。
儘管高考不考這方面的內容,但在其他省份,在高中教學都有這方面的內容,一般情況下導數是肯定教過,微積分則難說,但多少都接觸過一點。
上海考生則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積累,直接從初等數學跳到高等數學,這中間沒有任何過度,有部分學生確實會不適應。
但同樣的,上海的學生英語卻是非常牛的,很多學生剛進大學直接就是4級或者6級的水平了。尤其是口語,相比較之下,整體水平要比其他省市的學生高出一大截。
一般而言,到了大學二年級,就會出現分層了。部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基本都跟上了節奏,無論是數學還是物理都不存在任何問題。
但也有一部分學生,會在這兩門掛科。除了上述原因外,最大的問題是這些學生都是一路補習上來的,沒有自學的能力。
這也是補習班的一個後遺症,畢竟大學沒有補習班,沒有一點自學能力肯定是不行的。這部分學生,如果不能及時適應過來,那後果非常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