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燧石文學獎日前在北京舉辦了頒獎儀式,除了獎勵作品與作者的各項獎項,該文學獎特別為年度抄襲作品設立了「白蓮花獎」,授予了網絡小說《錦繡未央》。其目的是為了打擊涉嫌抄襲、洗稿等行為的不良作品,清除原創文學不正之風。(11月3日《北京晚報》)
文學抄襲,深惡痛疾。在日益繁榮的網絡閱讀時代,一些缺乏「靈感」的作者為了省時省力,爭搶讀者眼球趕時間、追熱度,會將他人稿件直接照搬照抄過來,且並不準確註明轉載源,以求在行業內部始終佔有一席之地。洗稿也是通過一系列手段,將他人原創稿件類似洗錢一樣「洗白」,迴避真實內容來源,逃避著作權,其本質仍是抄襲。無論是洗稿、抄襲,無疑都對原創作者帶來了極大的權益甚至身心損害,不僅容易打擊原創作者繼續創出佳作的積極性,更是會給整個行業籠罩著一層烏煙瘴氣。
抄襲行為固然可恨,但因此就草率地對其單方面設置所謂「白蓮花獎」,實在有待商榷。正如以維權著稱的「鑑定專家」餘飛編輯所說:「真要做這個獎,至少要在初選評委裡加入律師、鑑定專家、法院相關人士,並公布候選作品入選標準和評比流程、細則。如果法院沒有判定的項目,不宜參評這樣的獎,極易引起爭議和訴訟。」作為一個文學獎項,若想以此舉為代表來反對抄襲行為,那麼所頒「抄襲獎」至少在抄襲證據方面要經得起專業推敲,否則變成了「一言堂」,很難讓包括「得獎」作者在內的各方人士信服。
從長遠角度來看,此舉諷刺打擊了抄襲劣行,但仍治標不治本。從某種程度上講,在相關學術界和行業界對於抄襲鑑定的標準和方法還沒有權威性的公論,就將這個鑑定投票權下放到網友和普通百姓手中,會導致愈演愈烈的「輿論反抄襲」和「抄襲擴大化」,對於反抄襲的規範化、標準化是會起到反作用,甚至不排除被貼上「炒作」的標籤。
因此,若想杜絕抄襲,還原創文學一片淨土,一味「想當然」不可取,必須斬斷其中的利益鏈。快餐式閱讀時代,讀者對於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的生命力和價值標準的判斷,已從原先的為社會和歷史提供思路、直視人類生存困境等思考中,變成了點擊閱讀量和高昂的廣告費。寫作也變成了只要有鍵盤、有手就能做的事,複製粘貼後,誰還會在乎所謂的獨特性和價值觀,剩下的只有無盡的利益。飢不擇食的讀者養活了抄襲手,如果每個人都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對待,那麼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隨時可能落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