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物理學家認為,在極度微小的距離,即10-53釐米的普朗克距離內,空間不是空無一物或者平靜的,而是變得「滿是泡沫」。它打出微小的氣泡,氣泡不斷地短暫出現,與其他氣泡相撞,隨後消失在真空中。這些在真空中猛然進進出出的氣泡是「虛擬宇宙」,非常類似於突然出現又消失的電子和正電子虛擬粒子。
通常,這一量子時空「泡沫」是我們完全無法看見的。這些氣泡在非常微小的距離內出現,我們無法觀察到它們。但是量子物理學家提出一個想法,如果我們將足夠的能量集中在一個點上,直到我們達到普朗克能量(10^19千兆電子伏特),這些氣泡可以變大。屆時我們將看到時空中充滿了小氣泡,每個氣泡都是一個連接到一個「嬰兒宇宙」的蟲洞。
這樣的想法是十足的想像,但物理學定律給出了可能,將足夠的能量集中到一點上,在空間上打開一個洞,直到我們能接近顯露出的時空泡沫和蟲洞,它們將我們的宇宙和一個嬰兒宇宙相連。
在太空中打出一個洞當然要求我們的科技有重大突破。但是,同樣,它對於一個II型文明而言或許是可能的。比如,在一種叫「尾場桌面型加速器」的事物上已經有了很有前景的發展。非比尋常的是,這一核粒子加速器非常小,可以被放置於桌面上,但卻能產生數十億電子伏特的能量。
尾波場桌面加速器的工作原理是向帶電荷的粒子發射雷射,隨後粒子會藉助雷射的能量移動。實驗證明,使用雷射束和等離子體注入能量是可能實現短距離內的巨幅增速的。一臺巨型粒子加速器的能量可以在僅僅1米的距離內加倍。
假設我們能夠維持每米2000億電子伏特的功率水平,這意味著一臺能夠實現普朗克能量的加速器必須有10光年長。這完全在II型文明的能力之內。
這些技術是否穩定還是未知的。如果這些技術穩定的話,要完成它們仍舊必須使用數量巨大的正能量或負能量。或許一個先進的II型文明已經具備了這項技術,但我們仍需數千年才能思考一下控制和利用這樣規模的能量,但在遙遠的未來,一切都是有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