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南旨在幫助醫師在成人及兒童患者施行18F-FDG PET/CT腫瘤顯像過程中如何介紹、操作、解釋和報告檢查結果。
Ⅱ『背景信息及定義』PET是一種斷層閃爍顯像技術,它通過探測引入機體的正電子核素發生衰變時釋放出的正電子所發射的湮沒光子來反映示蹤劑在機體局部組織內的分布。18F-FDG PET是通過利用放射性核素標記的葡萄糖類似物,即18F-FDG,來顯示不同組織的糖利用率的一種斷層顯像技術。許多惡性病變對葡萄糖的利用增加,因此,18F-FDG對許多惡性腫瘤的探測、臨床分期及療效的監測是一種靈敏的方法。CT是利用X線束形成解剖影像的一種斷層顯像技術,CT解剖影像信息用於探測和幫助確定惡性病灶的部位及範圍。同機PET/CT一次檢查可同時提供18F-FDG PET的代謝信息及CT的解剖形態學信息。正如一些臨床所顯示的那樣,PET/CT提供的信息在評估已知或疑有惡性病灶病人的準確性方面優於單獨PET或單獨CT或異機PET加CT。
18F-FDG PET及CT是成熟的診斷方法,多年來,儘管對異機PET及CT掃描圖形進行校準及融合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由於PET與CT同機融合所具有的優越性,PET/CT技術在美國得以迅速推廣,本操作指南僅適用於PET/CT。
定義A、 PET/CT是帶有一個病人檢查床且同時包含CT掃描儀及PET掃描儀於一體的集成裝置,可同時獲取CT掃描、PET掃描及PET/CT掃描圖像。若PET及CT掃描期間病人體位保持不變,則重建的PET及CT圖像空間上是一致的。
B、PET/CT重合過程是將PET及CT圖像進行校準,以獲取融合圖像及進行圖像分析。
C、PET/CT圖像同時顯示PET及CT圖像,疊加的數據以PET數據彩色編碼疊加到CT灰階上而顯示出來。
D、 PET/CT採集包括全身、擴大的局部及限定的局部三種。此三種採集方式在2005年的操作術語中作如下定義:
1、全身腫瘤顯像:從顱頂到腳;
2、從顱底到股骨中段的腫瘤顯像;
3、局部範圍內的腫瘤顯像。
E、 衰減校正方法
1、以PET/CT掃描時的CT透射圖像進行PET圖像校正;
2、以一種同位素源(棒源)進行透射掃描進行PET圖像校正,此衰減校正方法在PET/CT掃描中並不常用。
Ⅲ『臨床應用舉例』18F-FDG PET/CT應用適應症(但不局限於下列):
A、鑑別病變的良、惡性;
B、腫瘤患者轉移灶為首發症狀或患者呈現副癌症候群而原發灶不明時探測不明原發灶腫瘤;
C、已確診惡性腫瘤病變的臨床分期;
D、監測惡性腫瘤治療療效;
E、對腫瘤治療後體格檢查或其它影像學檢查時發現的異常是腫瘤病灶殘留亦或治療後纖維化或壞死進行鑑別;
F、探測有無腫瘤復發,特別是腫瘤標誌物升高者;
G、選擇最有可能具有診斷信息的腫瘤活檢部位;
H、指導放療計劃的制定;
I、非腫瘤病變的應用,包括感染及動脈粥樣硬化的檢測評估。
18F-FDG PET/CT並非對所有惡性腫瘤的探測都一樣有效,其它的正電子示蹤劑對某些腫瘤的探測更為有效,但大多數此類藥物尚沒有被美國FDA批准,也未列入醫保項目範圍。有關此類示蹤劑應用的科技文獻報導進展迅速。
Ⅳ『操作』 A、病人準備PET/CT檢查前患者需進行最佳的準備工作,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正常組織(如心肌、骨骼肌等)對示蹤劑的攝取,維持靶組織(惡性病變)對示蹤劑的攝取量。常用的操作方案如下:
1、懷孕及哺乳期婦女準備:參見美國核醫學會常規影像檢查操作指南。
2、抵達前準備
囑患者在注射18F-FDG前禁食4-6小時,也不能飲用飲料(水除外),目的在於減低生理性的血葡萄糖水平,減低血清胰島素濃度至接近基礎水平。鼓勵飲水,但含有葡萄糖或腸胃外給養的靜脈注射液均應停用4-6小時。
當需要靜脈注射增強對比劑時,下述病人需加以篩選:含碘增強對比劑過敏史者、糖尿病服用二甲雙胍者及腎臟疾病患者。當血清肌酐水平在2.0mg/dl以上時,不宜靜脈注射增強對比劑。
3、注射前準備
a、腦顯像時,注射18F-FDG及注射後攝取相,病人均需在安靜避光的環境下休息。
b、全身顯像時,注射18F-FDG時及注射後攝取相,病人保持坐位或臥位,以避免肌肉攝取。
c、注射18F-FDG前測血糖水平。血糖水平升高時,腫瘤攝取FDG減少,若血糖水平超過150-200mg/dl水平,應對病人行進一步處理。如通過注射胰島素減低血葡萄糖水平,但注射18F-FDG則延遲到注射胰島素後的一定時間(延遲時間則取決於注射胰島素的種類及給予胰島素的途徑)。
d、無論是用於衰減校正/解剖定位(AC/AL)的CT掃描,還是腹部、盆腔診斷性CT掃描,可以給予胃腸管腔內增強對比劑以充分顯示胃腸道,除非臨床上認為如此處置不當或沒有必要。
B、與操作步驟有關的信息參見核醫學會常規顯像操作指南
1、詳細詢問病史,包括惡性腫瘤的類型及部位,診斷和治療時間(穿刺結果、手術、放療及化療,以及有無應用骨髓刺激劑及類固醇)以及目前的藥物治療情況。
2、糖尿病史,禁食狀態及最近有無感染。
3、病人能否在整個採集期間內(15-45min)保持平臥狀態。
4、幽閉恐怖症史。
5、病人能否將雙臂上舉。
C、注意事項參見核醫學會常規顯像操作指南。
D、放射性藥物PET/CT檢查時病人輻射劑量來自PET放射性藥物輻射劑量及CT輻射劑量兩部分(表1)。診斷CT的輻射劑量近年來引起了相當關注,尤其是兒科檢查。由於其應用、顯像方案及CT系統均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確定一個CT掃描的「代表」劑量可能會引起誤解。此告誡同樣適用於PET/CT的CT部分。例如,全身掃描可以包括身體的不同部位,可採用旨在減少病人輻射劑量的方案或者採用診斷目的的最優化CT掃描。採用這些選擇方案,輻射的有效劑量約為5-80mCv(0.5-8.0rems)的範圍,因此,建議對實用特定的CT系統及採集方案的CT輻射劑量進行適當的評估。
兒童及青少年患者CT檢查,要根據病人的體積而不是CT採集方案設置適當的電流(毫安/秒),原因在於隨著病人體積的減少,其輻射劑量明顯增加。
分頁: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