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到底PET/CT檢查安全嗎?患者檢查後醫務人員多久可對患者進行醫療活動?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核醫學科主任 程木華教授表示,「現在CT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檢查手段,要想再精準一點還可以做增強CT,但這些都只是局部的檢查。PET-CT雖然是全身檢查,但輻射劑量只有局部增強CT的3/5。所以大家完全不必要擔心PET-CT的輻射問題。」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核醫學科主任 程木華教授
為早期發現腫瘤、區分腫瘤的良惡性、腫瘤的分期、治療前判斷預後的好壞、治療後判斷治療效果的好壞等,不少專家專家都會建議患者做個PET/CT,然而,隨著PET/CT的應用推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和接受PET/CT檢查。隨著媒體對輻射安全知識的擴大宣傳,接受PET/CT檢查的患者開始擔憂PET/CT的輻射安全,甚至醫務人員也懼怕PET/CT檢查,到底PET/CT檢查安全嗎?患者檢查後醫務人員多久可對患者進行醫療活動?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核醫學科主任 程木華教授表示,「現在CT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檢查手段,要想再精準一點還可以做增強CT,但這些都只是局部的檢查。PET-CT雖然是全身檢查,但輻射劑量只有局部增強CT的3/5。所以大家完全不必要擔心PET-CT的輻射問題。」
PET/CT有多大用?
程木華教授介紹,大型醫療設備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x線斷層顯像儀(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檢查在腫瘤的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腫瘤的分期和再分期、分化程度;腫瘤復發的鑑別;腫瘤的治療方案的指導;腫瘤治療療效評價;腫瘤預後的評估;血腫瘤標誌物持續增高、腫瘤家族等腫瘤高危者的腫瘤原發和轉移灶的尋找等方面,以及神經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的診療評估等方面均具有很好的優勢,對於有適應症患者接受PET/CT檢查的受益明顯大於極低概率的輻射風險,甚至使受檢者獲得挽救生命的機會。
PET/CT檢查輻射安全嗎?
患者對於PET/CT檢查最為擔心的是輻射問題,對此,程教授指出,PET/CT的輻射劑量來源來源於放射性核素和X-CT兩部分,其中,PET使用的放射性輻射絕大多數來源於氟-18(18F),18F發射正電子,產生高能γ射線, 輻射劑量約為2.1×10-2mSv/MBq,新型PET/CT使用的放射性藥物劑量減少了一般,一次檢查患者接受的輻射劑量大概3.9mSV左右。第二部分輻射劑量的主要來源於CT掃描,高端PET/CT多配置智能低劑量CT,智能低劑量掃描的輻射劑量大大降低,全身PET/CT檢查的總輻射劑量一般在15mSv左右,低於常規局部增強CT掃描的輻射劑量。
一次性接受50mSv以下的輻射劑量是安全的,超過100mSv才有可能產生直接輻射損傷的風險(存在輻射確定性效應的風險),達到250mSv輻射劑量為亞臨床劑量(無症狀性過量輻射,有可能造成少量生物細胞損傷,人體可修復或代償,不至於產生臨床症狀),超過500mSv輻射照射,則可能造成5%受照人員出現輻射損傷症狀,超過1000mSv輻射照射,才可能造成25%受照人員出現輻射損傷症狀。而PET/CT檢查的輻射劑量均遠遠低於上述安全劑量,是非常安全的醫學檢查。
PET/CT檢查後醫務人員多久可接觸患者?
PET/CT受檢者對周圍人群的輻射主要來源於放射性藥物,由於其有效半衰期短,體內放射藥物很快排洩和衰變下降到安全水平。一般注射藥物後需要等待1小時後檢查,加上其他準備時間及延遲顯像,患者離開核醫學科時一般需要2小時以上。目前新型PET/CT檢查一般使用185MBq氟-18標記的藥物,2小時後患者體內放射性核素大多已衰變和排洩,對周圍1米人群的輻射劑量已下降到0.01mSv/h以下,隨時間推移患者體內的放射性藥物進一步衰變減少,所產生的輻射劑量更低。例如,患者檢查完後離開核醫學時,醫務人員此時接觸患者進行30分鐘醫療活動,可能接受的輻射劑量大約只有0.005mSv(5μSv)。我們知道10km高空的天然輻射劑量大概為 5μSv/h,接受5μSv的輻射劑量相當於您坐1小時飛機所接受的輻射劑量,基本可忽略不計。也就是說,患者檢查完PET/CT後離開核醫學科後,患者體內的放射性藥物對周圍所產生輻射劑量已下降到天然高空的本底水平,此時醫務人員對受檢患者的正常醫療活動,醫務人員接受輻射劑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總之, PET/CT檢查需要掌握好適應症,採用正當化原則使用PET/CT檢查,幫助醫師解決臨床診療中的問題,可使受檢者獲益。我院安裝的新一代PET/CT由於PET靈敏度提高了,使用放射性藥物減少了;同時CT配備了智能低劑量掃描技術,使得PET/CT檢查的輻射劑量更低更安全了。PET/CT檢查的輻射劑量均遠遠低於輻射安全劑量,是非常安全的醫學檢查,患者檢查後對醫務人員的輻射劑量更低,低於高空天然輻射本底水平,基本可忽略不計。(通訊員:查冠琳)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