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大腦早操(gh_d00b1f7aa854)文 | 老喻在加克拉克基本定律(英語:Clarke's three laws)是英國著名科幻作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積累有關科學文化方面的經驗提出的:
定律一:如果一個年高德劭的傑出科學家說,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幾乎就是正確的;但如果他說,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很可能是錯誤的;
定律二:要發現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徑是跨越這個界限,從可能跑到不可能中去;
定律三:在任何一項足夠先進的技術和魔法之間,我們無法做出區分。新科學真理的勝利通常不是靠著讓反對者信服和領悟;而是反對者終於都死了,熟悉這真理的新一代成長了起來。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不僅是物理學界,就是整個科學和哲學界都認為,一切自然過程都是連續的。數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茲(G. W. F. von Leibniz, 1646- 1716) 曾經說道:「自然界不會突變。如果要對此提出疑問,那麼世界將會出現許多間隙,這就迫使我們去乞求神靈來解釋自然現象了。間斷性同科學格格不入。」
以上信條使普朗克惶惑。他對兒子說,自己的發現「要麼是荒誕無稽的,要麼也許是牛頓以來物理學最偉大的。」
然而,普朗克自己也會成為「老科學家」。後來,他拒絕接受由玻爾、維爾納·海森堡和泡利在20世紀20年代末提出的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同樣反對哥本哈根詮釋的還有薛丁格和馬克斯·馮·勞厄,愛因斯坦此時也成為了保守派。科學不能解決大自然的最終奧秘。那是因為,歸根到底,我們自己就是我們不斷試圖解決的奧秘的一部分。物理學世界的圖像離感知世界的距離正在日益增加,這無非是意味著我們逐漸接近真實世界。科學已經不再是大眾視野的中心地帶,代之以商業化的科技。
用「克拉克定律一」來討論比特幣和特斯拉,倒是很有趣的話題。
即使整個汽車行業的利潤都給特斯拉,似乎也難以支撐起這一市值。當然,故事的終點是自動駕駛,人工智慧,以及由此構建的叫車網絡。特斯拉的股價先不討論,但是對於做空者而言,也許應該再看一下克拉克定律二:
要發現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徑是跨越這個界限,從可能跑到不可能中去。不看好一家公司,和做空一家公司,真的是兩回事。
這裡面的數學解釋,有機會我試著畫一下,簡單用語言表述,就是: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我們的某個認知,也許的確有較大概率優勢。
但是,對比起無知,我們的這點已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單一在這一點上的優勢,並不能保護我們的賭注。更何況,因為人類社會的「謬誤性」傳統,人們對想像力的渴望,資本市場對于堅硬的泡沫的依賴,下注與回報的不對稱性,時間的鬼魅作用,都令「做空」變得非常危險。不過,我對「獨眼俠」一直很欣賞,看他這次表現如何。另外一位科幻作家,《銀河系漫遊指南》的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在《懷疑的鮭魚》中也提出過一個科技三定律:
定律一:當你出生時曾經有的任何科技是平凡的,都是天下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定律二:當你15到35歲之間誕生的任何科技都是新穎的,是令人振奮能改變天下的革命性產物,你能夠在其中尋找到本身的事業;
定律三:當你35歲以後誕生的任何科技,都是不遵守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的。這就更狠了,把對老科學家的嘲諷,直接擴大到35歲以上的「老人家」。
不過別緊張啊,連扎克伯格都36歲了,馬斯克馬上50啦。2005年,騰訊負責國際業務的人建議馬化騰投資當時剛剛出現的YouTube,但最終被馬化騰以「看不懂」拒絕。再後來,馬化騰看Snapchat的人,還是看不懂:「美國閱後即焚Snapchat非常火,我們自己用起來覺得沒什麼意思,但發現12-18歲的女生特別喜歡玩。」由此一來,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不可理喻」的共享單車吸引了那麼多大佬,燒了那麼多錢,大家越看不懂,越害怕錯過。
克拉克三定律和亞當斯三定律,核心都是說,一個人一直要像孩子那樣保持好奇心,像年輕人一樣相信不可能,一輩子都在不斷n次發育,終身成長。這方面李嘉誠真的很厲害,他對比特幣很好奇,但投資上又比較保守,只在2014年買了一個多億港幣的比特幣,重在參與。李嘉誠投了Facebook、Skype、Siri,還有今年大熱的ZOOM。他還在很早的時候投了搞出阿爾法狗的DeepMind。有一次,DeepMind公司的兩個創辦人來到香港為李嘉誠上了一堂關於人工智慧的課。老人家聽課很激動,89歲的他數度興奮地像小學生那樣站起來。最後,用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遊》裡的一句話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