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攝影家羅伯特 •克拉克新書《演化之旅》近日出版發行,作者甄選19家權威機構的標本,囊括大英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邱園、皇家植物園等全球知名博物館和動植物園罕見藏品。
全書六個章節,200餘幅高清攝影,從億萬年前的遠古生命遺蹟到人類世間的滅絕物種化石,從多彩繽紛的鳥類世界到紛繁複雜的哺乳動物,通過與高清照片的科普文字,展現肉眼難以看清的諸多細節,感受充滿未知和挑戰的演化進程。
羅伯特 •克拉克以攝影充分展現各類生物的細節和強烈的藝術之美,同時有多位生物領域科學家、研究人員、博物館工作人員共同協助,力求知識翔實與精確。
內容簡介
從億萬年前的化石記錄,到窗前翩飛的絢麗蝴蝶,演化的證據無處不在。《演化之旅》從鳥類、冷血動物、植物、昆蟲、哺乳動物及人類起源等多種角度,帶領我們探尋演化這一藝術與科學的完美融合。
屢獲殊榮的攝影師羅伯特·克拉克通過200張清晰而珍貴的圖像,向我們近距離地展示了演化的過程,讓我們體會地球上生命的多姿,領略自然界生物的多樣,讓我們重新意識到推動地球上生命驚人多樣性的科學過程。
媒體推薦
你從未見過的視覺科學讀物!攝影師羅伯特·克拉克用圖片展示生物演化令人驚嘆之處。
——《美國國家地理》
《演化之旅》是一本精雕細琢的完美作品。之所以說「精雕細琢」,是因為它以細膩的細節展開,清晰地描繪了作者對演化這一主題的熱愛。這是一場自然世界和它背後的生物進程的盛宴。《演化之旅》使自然赤裸地展現……讓你感覺好像在一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幕後參觀,而許多標本仿佛還在呼吸。
——《BBC野生動物》
在視覺實踐中展示達爾文的理論。
——《每日電訊報》
一本探索推動地球多樣性進程的精美書籍,一部引人入勝的進化史視覺記錄。
——ScienceFocus
克拉克拍攝的生動、令人驚嘆的照片捕捉到了地球生命的一些驚人變異和進化……生物演化的進程可能需要幾千年的時間,但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領略精彩一瞥。
——Smithsonian
有關演化奇蹟的攝影集,有關植物和動物以非凡方式演化生存的精彩絕倫的案例。
——《華盛頓郵報》
作者簡介
羅伯特·克拉克(Robert Clark)
著名攝影師。與多個世界頂尖的雜誌及出版社合作,著有多部作品。與美國《國家地理》合作二十餘年,為其拍攝了四十多個攝影作品。他的封面文章《達爾文錯了嗎?》(Was Darwin Wrong?)幫助《國家地理》獲得2005年國家雜誌獎。
大衛·奎曼(David Quammen)
1948年生於美國俄亥俄州,著名科學、自然旅行作家。著有15本書,並為《戶外》(Outside)雜誌的《自然行為》專欄供稿15年。作品常見於美國《國家地理》《滾石》《紐約時報》等期刊雜誌。
約瑟夫·華萊士(Joseph Wallace)
著有多部自然歷史博物學相關著作。
內容簡介
從億萬年前的化石記錄,到窗前翩飛的絢麗蝴蝶,演化的證據無處不在。《演化之旅》從鳥類、冷血動物、植物、昆蟲、哺乳動物及人類起源等多種角度,帶領我們探尋演化這一藝術與科學的完美融合。屢獲殊榮的攝影師羅伯特·克拉克通過200張清晰而珍貴的圖像,向我們近距離地展示了演化的過程,讓我們體會地球上生命的多姿,領略自然界生物的多樣。
前言
《這些看待生命的視角》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曾經在他寫過的作品中的一句話裡使用了一個視覺的隱喻,這可不是一個巧合。這句話出現在他於1859年發表的第一版《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中,之後也成了他被引用最多的、最著名的一句話:
生命蘊含著各種力量,而它最初僅有一種或幾種形式;當這顆星球按照固有的引力定律運行的時候,生命從一個簡單的起點開始,演化出無窮無盡的、最美麗又最偉大的形式,並且還在繼續演化著。這種看待生命的視角蘊含著大美。
達爾文所說的「視角」當然不是視覺上的「觀察角度」,而是一個科學理論、一個概念的構想:通過自然選擇的演化。但是這個理論很大程度上是在視覺證據的基礎上樹立起來的。達爾文是一位眼光銳利且極為細心的觀察者(這是他最大的優勢之一,對於他的工作方式而言至關重要),而這一理論的共同發現者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也是如此。關於華萊士,您將在本書後面的由約瑟夫·華萊士(並非前文所述華萊士的親戚)撰寫的章節中讀到他的故事。這兩個人,達爾文和華萊士,都是睜大了眼睛環遊世界的博物學家。他們的大腦渴望尋找能夠把事實、獨特性和演化模式聯繫在一起的邏輯,但是他們獲得的信息卻主要是視覺方面的。而演化生物學領域最近幾十年的發展卻正好相反,主要受益於不能直接看到的抽象證據。尤其是在一項名為「分子系統發生學」的偉大事業中,數據主要來自記錄在DNA(脫氧核糖核酸)中的編碼序列,這些序列現在可以被尖端機器讀出,並在計算機的幫助下進行比較分析。但是這門科學在源起之時,卻依賴於肉眼的仔細觀察,以及由這些觀察產生的推論。觀察,是思考生物演化的兩位先賢,以及很多他們的追隨者——從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到恩斯特·邁爾(Ernst Mayr)再到愛德華·O.威爾遜(Edward O. Wilson)——所最初使用的工具。因此,擁有卓越技術和堅定頭腦的視覺藝術家羅伯特·克拉克把他的很大一部分職業生涯投入到對演化的視覺記錄中,是十分合適的。
事實上,他的工作不僅合適,而且極具價值。藝術作品的生動形象是語言文字無法匹敵的。而且藝術作品令人愉快,因為它提醒著我們,正如達爾文所說的:「演化出無窮無盡的、最美麗又最偉大的形式,並且還在繼續演化著。」這種美麗通常是偶然產生的,僅次於演化機制或適應性功能的出現(除了在性選擇中,雌性會要求雄性擁有華麗的外表來獲得交配機會),但這些美麗的偶然性也部分解釋了,為什麼相對於一個死氣沉沉的或是因生物滅絕而貧瘠的星球,我們會更喜歡一個充滿演化多樣性的世界。礦石也可以很美麗,但是它們與豔麗的鳳蝶、精美的蘭花或是優雅的銅頭蝮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羅伯特·克拉克很久之前就對此熟稔於心。我第一次接觸他的作品是在2004年,美國《國家地理》邀請我們合作完成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故意用了很有煽動性的標題「達爾文錯了嗎?」。答案:沒有。達爾文對演化的認識並沒有錯,並且羅伯特的照片有力地支持了這一點。正如我在那篇文章裡所寫到的,達爾文在《物種起源》裡展示的演化證據可以包括以下4個範疇:生物地理學、形態學、古生物學、胚胎學。生物地理學研究的是生物在地球上的什麼地方生存,為什麼棲息在那裡而不是別的地方。形態學是對生物身體形狀的研究和比較。古生物學是通過化石記錄追蹤形態隨時間的變化。胚胎學探究的是生命體出生或孵化前的形態發育。值得注意的是,這4類證據中的每一類,無論是達爾文發現的證據還是之後100年間獲得的主要證據形式,本質上都是視覺證據。
4年之後,羅伯特·克拉克和我再一次因為美國《國家地理》聚在一起,這一次是為了一個關於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的故事。當我和專家討論、研究華萊士的筆記,與華萊士的孫子共進晚餐的時候,羅伯特為華萊士的甲蟲和蝴蝶標本拍了照片,這些標本都被精心保存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倉庫裡。華萊士,一個有著強烈好奇心卻沒有錢的年輕人,曾經靠著專業收集標本謀生。他曾分別花費4年和8年時間在亞馬孫和馬來群島專注收集好看的生物,比如天堂鳥、華美的蝴蝶和蛾子、色彩斑斕的甲蟲等,因為這些最好賣錢。在這些千變萬化的美麗生物之間,華萊士發現了一些細微的區別和規律,這引導他去理解演化。而羅伯特·克拉克則通過自己的鏡頭,用異彩紛呈的照片,讓我們可以稍加領略華萊士曾經目睹過的美麗。
讓我稍微偏一下題,回到這篇前言的核心內容。有一個了不起的人名叫海爾特·J.弗爾邁伊(Geerat J. Vermeij),他是出生於荷蘭的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他作為一個例外證明了這個規律1。弗爾邁伊博士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位特聘教授,他自3歲起就失明了,從此他的人生完全沒有視覺的輸入。他主要研究海洋軟體動物的演化歷史。他用敏感的手指探索現存的及石化的貝殼的形狀,感受脊、褶皺和曲度的細微差別,以觸覺數據代替視覺數據。弗爾邁伊發表過廣受讚譽的論文和書籍,提出過影響深遠的概念,獲得過許多獎項,還寫過一部名為《無與倫比的手》(Privileged Hands)的自傳。他不需要視覺來理解演化是如何發生的。
但是,除他之外的大多數人還是需要視覺證據,達爾文和華萊士也需要。演化勾勒出生命歷史的形狀,我們可以用眼睛看到,用意識「看」到,它的細枝末節都在這本栩栩如生的書裡,供人觀瞻。
大衛·奎曼
出版後記
人們往往驚訝於自然界中形態各異的物種,就像書中所展示的:有著超長口器的非洲長喙天蛾,沒有眼睛的墨西哥盲洞魚,長著兩種不同顏色翅膀(兼具雌性及雄性特徵)的蝴蝶,可以下蛋的哺乳類動物針鼴……多種多樣的物種不免讓人駐足,也讓我們思考,它們經過了怎樣的演化,才變為今天我們見到的這個樣子的?
近日,亞馬孫雨林正在遭遇熊熊大火。這場大火必將對水資源和氣候產生嚴重的影響,也加速了瀕危物種的消亡速度。我們感嘆自然造物的神奇,也為物種的滅絕和瀕危感到惋惜。《演化之旅》提到的分布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莫哈韋沙漠的部分地區的約書亞樹,曾經有一個為它們散播種子的物種叫作沙斯塔地懶,但這些地懶於1.3萬年前滅絕了。
加之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約書亞樹這個物種或將於這個世紀結束之前滅絕,而書裡的照片,很可能就是我們見到它的最後機會。
演化正在發生,或許你還沒有感覺,希望《演化之旅》可以給你提供視覺上的演化證據,讓我們共同思考人類與自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