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2020還剩最後不到倆月,新冠病毒也快蹦的一年了。最近國內零星幾個省的新冠病毒病例都指向幾個關鍵詞,進口、冷鏈、肉類、海鮮。我丈母娘看到新聞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海鮮肉類這麼危險,還要讓他們走進國門。今天這期文章就來說說為什麼二零二零年後疫情幾乎都與海鮮冷鏈有關,以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為什麼不限制進口冷鏈食品呢?從七月份到現在,我們在進口冷凍海鮮和肉類食品包裝上發現新冠病毒的次數已經超過十次,病毒怎麼就盯上了冷鏈環節呢?首先來說海產品的生存環境相對比較複雜,容易滋生寄生蟲、病毒,還有細菌等等。
所以為了防止海鮮變質,在運輸的過程中就需要冷凍,於是這些海鮮和肉類就得頻繁出入各種倉庫和物流集散地。這些地方大多溫度低、溼度大,病毒在低溫環境,比如零下十幾攝氏度並不會被凍死。一般來說,溫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時間越長。如果把病毒放到攝氏零下一百八十度的環境,比如液氮裡,它有可能存活十幾年乃至上百年。這還真不是危言聳聽。
早在二零一四年,研究人員就在西伯利亞凍土層中提取出了三萬年前的巨型病毒,他們在實驗室的培養下重新恢復活力,並且還具備傳染性。所以冷鏈造就的低溫環境為病毒提供了存活空間,而海鮮和肉類在人員複雜的市場進行流通和售賣,這更為病毒的傳播提供了更廣的傳播鏈。其實我國每年的海鮮出口量和進口量相差並不是特別大。就讓二零一九年來說,全年水海產品進口數量是四百四十四萬噸,出口數量是四百一十九萬噸。況且我們自家產的海鮮也很香,海鮮又不是必需品,大家都少吃點,進口海鮮也不會怎麼樣。
那麼我們能不能幹脆不要進口這類食品了呢?先說結論,想靠停止進口海鮮來把新冠病毒擋在國門外是不現實的。原因有兩點,首先,成本不允許大批量從國外進口冷凍海鮮能夠降低成本。你可能會說進口的東西不應該更貴嗎,為什麼反而會降低成本呢?那我們就來設想一下,如果停止進口冷凍海鮮將會發生什麼?首先與進口貿易企業、批發市場,以及那些對食材有需求的行業。比如日料店,他們想要繼續在這個行業生存,就只能把需求轉向國內市場。僧多粥少最終會導致物價上漲,物價上漲就意味著企業的成本大幅提高。
此時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是提高商品的出售價格。短期內價格上升引起人們對現有市場的判斷失誤,或者是所有的價格不會同步變動,進而引發通貨膨脹,形成惡性循環。或者有的企業利潤持續走低,出現虧損,甚至停工倒閉,工人沒有工作,下崗、失業,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逐級增加。無論怎樣,在全球疫情尚不穩定的今天,這波都是血虧。第二個原因就是現實情況不允許。
我很久之前在博主開水族館的生物男那裡看到一個故事,廣西警方搞了一次抓賭被抓的。是中國最大的幾個做走私巴沙魚生意的賣家,甚至有的賣家能夠擁有全國四成以上的市場。注意這是一個賣家的市場份額可想而知,大大小小的走私商加起來是怎樣的規模。但令人沒想到的是,這一次抓毒導致了中國巴沙魚價格短時間內急劇上漲,價格幾乎翻了一倍。這說明在國際市場上,肉類和海鮮走私一直是一個歷史悠久且規模巨大的產業。
正規進口的產品尚且做不到每個貨櫃挨個檢測,尚且都是抽檢,更別提走私夾帶的了。有時候你甚至都無法分辨眼前的魚蝦是正規進口的還是走私的。就算停止進口渠道阻擋了這部分病毒,其他渠道根本無法檢測和控制。這也提醒消費者,進口產品請一定到正規市場。超市購買,所以現階段海鮮和肉類的進口停不了,也做不到。
我們的做法是從源頭上管控好進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中國消費者的健康。僥倖可能伴隨災難,科學才會帶來幸運。本期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點讚和關注,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