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糖還是少「醣」,其實是它才會轉成脂肪……

2021-01-11 Fit私人健身教練

關於糖的話題已不在少數,吃多了會讓我們變胖,長痘痘,甚至引發一系列疾病,於是現代人以「戒糖」作為一種養生的方式,動輒曬出自己立下抗糖、戒糖的flag。

今天聊聊糖類這個大家族,要認真看哦,文章會告訴你哪種糖最壞,我們要怎樣正確吃糖。

糖類大家族

糖類大家族分為單糖,雙糖和多糖。醣這個字是用來表示單糖,雙糖和多糖的總稱。

單糖是糖類家族的最小分子,我們最熟悉的是葡萄糖,我記得小時候生病需要打點滴的時候,醫生就開的藥裡就有葡萄糖。這種糖可直接給我們身體提供能量,也是我們的大腦最主要的糧食,所以如果血液中的葡萄糖過低,你就會感到頭暈,犯困,工作效率下降。

我們通常是靠吃米飯,麵條,饅頭,餅子獲得葡萄糖的。這些主食中的澱粉就是由很多小分子的葡萄糖組成。

我們做飯最常用的調味料白砂糖,其中95%以上成分屬於蔗糖,蔗糖也是糖類家族的重要成員,它是一種雙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構成。

果糖也是一種單糖,它的優勢是甜度比較高,如用100分制來打分的話,蔗糖的甜度是100分,果糖的甜度是180分,而剛才講的葡萄糖的甜度只有70分。水果中如果果糖的佔比高,吃起來就會比較甜。

在我們的食物中還有一種多糖,我們叫它們膳食纖維,它們不被我們的腸道吸收,但能被我們腸道中的細菌利用,幫助我們維持腸道健康。

甜蜜的殺手

大家都愛甜甜的味道,那我就從天然糖中最甜的成員說起。

因為在天然糖裡果糖是最甜的,所以它受到了商業的青睞。在食品工業中,人們通過酶學的方法將玉米澱粉中的葡萄糖變成果糖,這就是我們食品包裝的配料表中常見的高果糖的玉米糖漿,由於這種方法獲得的甜味成本較低,所以使用範圍比較廣。所有的小點心,甜食,糕點,餅乾,甜飲料等包裝食品,只要帶甜味的加工食品,幾乎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雖然果糖與葡萄糖的分子相同,但他們在體內的代謝卻差別很大。

果糖不會引起胰島素水平波動過大,果糖的生糖指數比較低,但這對於我們的健康來說並不是件好事。因為果糖在我們身體的代謝幾乎處於「失控」的狀態,不受ATP的負反饋調節,沒有限速酶,也不受胰島素和瘦素的調節,也就是說,我們吃多了果糖,身體是沒有明顯的飽腹感的,很多研究表明,果糖會大大增加我們的食慾,讓我們更想吃東西。

另外,我們攝入的果糖大部分會在肝臟內轉化成脂肪,如果攝入過多的果糖,就很容易患上脂肪肝。

綜合起來,果糖攝入過量,會引發肥胖、高血脂、高血壓、胰島素抵抗和高尿酸血症,引起糖尿病、脂肪肝和痛風等代謝性疾病 。

蔗糖也要小心,因為蔗糖是由果糖和葡萄糖構成的。

正確的吃糖姿勢

新鮮水果裡也含有很多的果糖,是不是也要避免呢?

答案是否定的。

新鮮水果裡大部分都是水分,而且除了糖分以外,水果還富含對腸道健康有益的膳食纖維,有抗氧化功能的維生素C,酚類、花青素、黃酮類物質,所以吃天然食物中的糖與加工食品中的糖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還有些小夥伴為了效仿明星「戒糖」,連主食都戒了。

這種做法也不科學,主食中除了含有組成澱粉的單糖,還有對腸道健康有益的膳食纖維,促進代謝的B族維生素,對健康有益的礦物質,如果不吃主食會導致我們營養攝入不均衡。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的營養指南中建議:成人每天添加糖的攝入量應控制在總能量的10%以下,在有條件時,應進一步控制在5%以下,約25-50g。

我們應該避免的添加糖,其實包括了白砂糖,果葡糖漿,蔗糖。

正確吃糖的姿勢:雖然主食和水果中也含有糖,但只要合理攝入,是不會對健康產生危害的;白砂糖和果葡糖漿常添加在包裝食品裡:糖果、蛋糕、餅乾、甜食、甜飲料、風味酸奶、乳酸菌飲料等,要儘量減少食用頻率哦。

相關焦點

  • 糖尿病必須少糖少鹽少油?與美食絕緣了?醫生告訴糖友如何選食物
    少糖、少鹽這個沒有問題,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少糖和少鹽是日常飲食的標配,少糖有助於血糖穩定,減少波動;少鹽能夠減少水腫、避免高壓,由於高血糖也會損傷血管,所以少鹽能夠避免糖尿病併發症。此外,很多糖尿病患者由於高胰島素血症,常伴有高血脂的問題,減少食物中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確實能夠改善血脂偏高的情況。此外,這類人除了控制肉類脂肪外,也要注意加工食品,比如麵包、甜點、冰激淋等等,這類雖然沒有肉,但其中也含有較多的脂肪,必須控制攝入的總量,還要多用健康的烹飪方式,避免油炸,這些都能夠幫助身體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減重,從而降低胰島素抵抗,有助於控糖。
  • 體內脂肪如何燃燒?營養師:脂肪轉換成糖,為人體提供熱量
    體內脂肪如何燃燒?營養師:脂肪轉換成糖,為人體提供熱量昨天分享了一篇文章《營養師帶你認識「糖」,與「碳水水化合物」,別再讓糖尿病下尿了》,簡述了人體對於不同的「糖」類的吸收情況、消化情況,大家有時間可以去看一下。
  • 科普講解: 醣質分子與生命的關係(臺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基本醣質細胞表面布滿醣質分子。細胞表面醣質的成分,就像我們的臉,老的少的不一樣。癌細胞和正常細胞表面的醣質成份不一樣。吳研究員說「糖」和「醣」,他在文字上沒有嚴格分開。醣是糖的繁體字,一般糖代表甜味的「白糖、冰糖、蔗糖、紅糖等等」,而醣主要代表無甜味的「單糖和多糖體」。
  • 養生專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悄悄接近的健康危機
    胰島素控制血糖平衡,血糖高時胰島素跟著提高,促使葡萄糖進入脂肪組織和骨骼肌細胞轉化為脂肪儲存或是氧化成能量;在肝臟則是合成肝醣儲存、氧化成能量或是乙醯輔酶A(Acetyl-CoA)再合成為脂肪酸及三酸甘油酯。因為體內肝醣的儲存量少,而脂肪的熱量密度高且儲存量大,因此攝取過多醣類的熱量往往轉變成脂肪儲存。
  • 你只知道寶寶要「少糖少鹽」,但別忽視了這3個關鍵問題!
    所以,婆婆在給兒子做飯的時候,一點鹽、一點糖都不放,甚至拒絕所有含鹽、含糖的食物。這樣做真的對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你不知道的寶寶吃鹽、吃糖的真相。一、少鹽少糖≠完全不需要鹽和糖,是每個寶寶的必需品,這話是不是聽著有點扯?
  • 減脂的時候,應該控制碳水的攝入還是脂肪的攝入?兩者都要
    無論是減脂還是增肌都是要運動和飲食相結合的,增肌的時候我們知道要多補充蛋白質食物,因為蛋白質是合成肌肉的必不可少的物質,那麼我們在減脂的時候要怎麼吃呢?很多人說少吃就行了,那麼具體少吃什麼呢?很多人都回答不上來,今天我就跟大家具體的說一下!
  • 健康飲食:少油、少鹽、少糖外,還有這兩個原則
    少糖:很多家庭喜歡在做菜的時候放點糖來提鮮。但是這樣的吃法會增加你患上肥胖、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高血壓的疾病,嚴重威脅到身體健康,所以一日三餐儘量減少糖的攝入量。健康飲食:少油、少鹽、少糖外,還有這兩個原則七八分飽:民間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人一輩子平均吃9頓食物,先吃完的先走」。
  • 醃糖蒜時,只加糖和醋是大錯特錯,少了它大蒜苦澀又易壞
    夏天來了,炎熱天氣都愛吃涼拌菜,像涼拌黃瓜、涼拌豆角,都會把大蒜搗成蒜泥,加點醋和味極鮮,酸辣可口,特別開胃,涼拌菜用蒜泥的只有北方人會這麼做吧,大家用蒜泥還是辣椒油做涼拌菜呢?除了生吃和做成蒜泥,還有一種做法特別受歡迎,酸甜可口,不愛吃大蒜的也能吃上好幾個,它就是糖醋蒜。
  • 「醃糖醋蒜」只加糖和醋?那就錯了,少了它,蒜苦澀難吃還易壞
    「醃糖醋蒜」只加糖和醋?那就錯了,少了它,蒜苦澀難吃還易壞。說到醃大蒜,很多人糖醋蒜和臘八蒜分不清楚,其實做法一樣,只是名字不同,再就是臘八蒜是綠色的,口感基本都一樣。作為特色小吃,有的人不喜歡吃大蒜,卻對糖醋蒜情有獨鍾,因為經過醃製,大蒜的辛辣味道幾乎吃不出來,一口一瓣蒜吃起來不要太過癮了。
  • 胖蛋白分泌少,不易囤脂肪
    現代人會胖,大多是因為糖類吃太多,一旦攝取太多糖類,糖就會轉化為中性脂肪囤積。有人會想:限制糖類攝取這麼有效,為什麼不「斷糖」?東京池谷醫院院長池谷敏郎分享他50歲後成功健康瘦身、減去腰圍的飲食法,他認為斷糖並不健康,重要的是吃對糖的份量和時間就不怕變胖。
  • 少吃多動還是瘦不下來?可能是少了太陽光刺激
    一般人認為減肥就是少吃多動、限制熱量的攝取,其實這樣的觀念並不是完全的正確。肥胖其實是由於身體荷爾蒙失調,導致生理時鐘失序以及身體代謝率下降,因此肥胖應該被視為一種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疾病。
  • 大三糖:減肥期間喝酸奶,是敵是友全看你怎麼選!
    我是追捧防彈奶茶的合伙人大三糖追捧防彈奶茶依據生酮飲食法,甄選全球優質原料配方不同於普通奶茶,結合數字+教育+營養食譜為一體的科學方式不吸收醣類,通過搭配飲食阻斷身體糖分的減少和攝入身體啟動燃脂供能模式,提供脂肪代謝供能,從而起到燃脂塑形效
  • 比糖和鹽更傷血管,世衛組織呼籲停用!出現這種字眼的食品要少吃
    為什麼糖和鹽對血管的傷害會如此大呢?若平時攝入的糖分過多,經常超標,會引起胰島功能障礙,可能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這會增加患糖尿病的機率。糖分在進入人體後,會經過多種化學反應,可能會將攝入的糖分轉化為葡萄糖,這不僅僅增加的人體肥胖的機率,同時還會導致抑鬱、近視等情況的出現。而攝入過多的食鹽,對血管的傷害同樣是非常大的。
  • 癌細胞喜歡糖,所以要少吃高糖水果?你被嚇到了沒有
    「癌細胞喜歡糖」≠「糖致癌」「癌細胞喜歡糖」是德國科學家Otto Warburg在1920年代發現的腫瘤細胞和普通細胞的一個差異。腫瘤細胞把大量葡萄糖酵解轉化成乳酸獲得能量,而通常情況下普通細胞並不產生乳酸。這一現象後來被稱為Warburg效應,當時Warburg認為它就是癌症產生的原因。
  • 張文宏:「少喝稀飯多吃肉」,可是我吃肉消化不了,怎麼辦?
    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過程→蛋白質的消化過程蛋白質的消化過程主要分為2部分:胃: 胃酸可使蛋白變性,容易消化,另一方面還可激活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激活後,胃蛋白酶初步分解蛋白質成多肽。腸(主要場所):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胰糜蛋白酶、小腸分泌的氨基肽酶,二肽酶等,會以多種方式分步地將多肽鏈水解為胺基酸進入血液,從而被人體吸收。
  • |脂肪|精緻碳水|果糖|反式脂肪|糖飲料|快餐|英語_網易教育
    但是,下面這7類食物卻要少吃,因為它們對你的大腦都有害無益。1. Trans Fats 反式脂肪好消息是,不是所有的脂肪對你都沒好處。但是,反式脂肪確實會給大腦造成損害。反式脂肪天然存在於肉製品和奶製品等動物產品中,但這些脂肪都沒有各種包裝食品中的工業反式脂肪危害大。
  • 糖到底有什麼危害?
    所以,糖還會減弱食物帶來的愉悅感,讓人想吃得更多,就會有類似「上癮」的感覺。不過,要說它的危害跟菸酒、甚至毒品一樣,那就有點誇大了。其實,糖的成癮性並不會那麼強烈,糖對健康的影響也不會像毒品那麼快速和直接。
  • 人體脂肪怎麼排出,脂肪通過什麼方式排出流汗能將脂肪排出體外?
    ——大多數減肥的人都會認為減肥排脂肪的方式就是出汗,出汗、流汗就是在將脂肪排出體外,運動的時候汗流浹背就感覺脂肪分解了很多,就會達到減肥燃脂的目的,實際上出汗的多和少取決於環境溫度、體溫、飲水量、汗腺發達程度,通過汗液排出的脂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出汗的多少跟運動減脂是否有效並無太大聯繫,出汗的主要原因是身體在調解體溫和散熱,排出去的是身體的水分和納,排汗確實會讓你的體重下降,但那只是排除的體內水分的重量而已
  • 中國人的骨頭要比歐美人少?其實少了也沒影響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我們單憑肉眼觀察也能看出, 亞洲人的長相其實與歐美人的長相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以身材骨骼來說歐美人是要遠遠大於亞洲人群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歐美人的身高普遍都高於亞洲人, 而亞洲人身形矮小的要偏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