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資產託管業務雖然算是個舶來品,卻在中國的制度土壤中長出了自己的特色。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追蹤了解,目前國內託管業務形成了境內外託管在法律主體地位、組織形式、業務邊界等方面的差異。託管源於投資基金,但是境內外投資基金的組織形式完全不同,境內外資產管理行業也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
在這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我們如何把握國內資產管理行業發展趨勢,推動資產管理行業發展,趕上國際同行服務水平,都是託管行業深思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記者對話了中國農業銀行、建設銀行、浦發銀行託管業務部的相關業務負責人。
為治亂而生
資產託管最早源於投資基金。海外資產託管業務和國內資產託管業務,雖然出生時間不同,卻有著相似的身世。
19世紀中期,英國大量資本向海外尋找增值的出路,但是中小投資者缺少海外投資的機會和能力,1868年,英國成立了第一隻針對小額投資者的共同基金——海外和殖民地政府信託,這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投資基金。當時這個信託委託了英格蘭銀行保管,英格蘭銀行成為世界上第一家託管銀行。
雖然起源於英國,但資產託管業務主要是伴隨美國共同基金的發展而壯大。
1924年,託管機制被運用於現代首隻投資基金——美國波士頓「麻薩諸塞投資信託基金」。這隻基金旨在為投資者提供專業投資管理服務,其條款允許基金投資人按照基金淨值自由申購贖回,具備現代開放式基金的特徵。
此後,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股票市場的迅猛增長極大地促進了基金業的發展,但由於缺乏監督約束,一些基金管理人傾向於高風險的投資,並且在評估自身資產價值時過於高估,投資運作忽視投資者的利益。30年代的股災給基金投資人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為了整治證券市場的亂象,1940年,美國頒布了《1940投資公司法》,明確規定基金必須將其證券和類似投資『合規的託管人』保管,包括具有一定資質的商業銀行,全國證券交易所的成員等。法規允許該基金本身保管其投資的證券或其他投資品,但應符合證監會為投資者保護而制定的規則、規章和條令。
在海外託管業起步百年後,我國也走上了相同的道路。
我國的資金託管也源於投資基金。1991年中國出現了第一隻投資基金,然後迅速發展,至1997年末,全國共有投資基金(俗稱「老基金」)75隻。不過,基金業在發展初期很不規範,基金管理人既設立和管理基金,又負責基金資產的保管和財務核算監督。由於缺乏有效的制約和監督,其潛在風險越來越高,時有發生侵佔委託資產和利潤、未按投資組合規則和投資限制開展委託資產運作、基金財務核算造假等情況,給投資者造成極大損失,在此背景下,託管制度應運而生。1997年11月頒布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經批准設立的基金,應當委託商業銀行作為基金託管人託管基金資產」。順勢而為,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的託管業務於1998年起步。
託管職責與法律地位
為確保基金託管人忠實履行對投資者所負的義務,一般國家(地區)的立法中均載明基金託管人的職責及其退任條件。
各國託管人的職責都是保護資產的安全,各國家的法律一般強調基金資產的獨立保管,特別是與管理人的資產處於分離狀態。大部分國家,特別是契約型基金為主的國家,要求基金託管人與基金管理人是不同的機構,彼此相互獨立。但澳大利亞不要求基金有託管人。美國、加拿大等公司型基金為主的國家,並不要求基金管理人和託管人在機構上的獨立,但業務要獨立,如基金資產分帳保管等。
一些國家的託管人對基金管理人的行為負有監督職責,但通常是契約型基金的託管人,在公司型基金普遍的國家並不規定託管人的監督職責,因為公司董事會可充當此任。以美國共同基金為例,絕大多數共同基金是公司制的,也就是說一個基金就是一個投資公司,每個基金份額持有人均為投資公司的股東,需要根據《1940投資公司法》進行註冊。投資公司設立董事會,代表全體基金份額持有人,既股東的利益,由董事會選舉基金管理人和基金資產保管人;基金管理人是根據美國《1940年投資顧問法》註冊的投資顧問。在滿足一定的獨立核查的條件下,基金管理人也可以由其自身或其關聯方保管客戶資金或證券。
在公司型組織形式下,基金託管人實際是代管人(Depositary)。在契約型組織形式下,基金託管人也被稱為受託人(trustee),與信託原理中的受託人地位一致。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均採用契約方式,《證券投資基金法》第三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依照本法和基金合同的約定,履行受託職責」。且在第三十五條明確「基金託管人與基金管理人不得為同一機構,不得相互出資或持有股份」。可見,我國託管機構具有更高的法律地位和更強的主體責任。
走向成熟
資產託管起步後,歷經100多年,從幼稚走向成熟。
回顧其發家史,全球的資產託管始終是由銀行扮演主角。西方發達國家的託管銀行經過多年的競爭、整合,最終形成了三類並存的格局:以全能、全球發展見長的「全球託管銀行」;以某些地區、行業和客戶見長的中等規模「區域託管銀行」;專注某一特定市場的「本地託管銀行」。我國商業銀行託管的資產以境內為主,道富銀行、紐約梅隆銀行、花旗銀行、滙豐銀行和摩根大通銀行等銀行屬於全球託管銀行。
把目光從海外轉回國內,我國託管業務從1998年起步,目前已向成熟邁出了一大步:從封閉式基金託管,逐步發展到現在的基金、保險、券商、信託、理財、股權、跨境、年金等二十多種產品和服務,幾乎涵蓋市場所有的託管業務。託管業務在中間業務收入、資金沉澱、結算匯兌收入、穩固客戶關係和提升銀行綜合化服務能力方面,對商業銀行具有綜合貢獻。
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國民財富的不斷積累,國內資產管理行業快速成長,託管業務也得到了快速發展。2012-2015年,國內託管行業規模以平均50%的速度增長,2015年末總規模已經達到了88萬億元。
國內外託管服務差異
多位業內人士給我們介紹了海外託管業務的特點。
根據業內人士介紹,海外銀行及其他機構託管服務已不再局限於資產保管和清算、結算等傳統託管服務,而是普遍提供從基礎託管服務延伸至增值服務,提供全產品線服務方案,提供完全一體化的服務方案,以幫助客戶執行和管理複雜的全球戰略。
與之相對的,目前國內銀行服務內容均以基礎服務為主,收取的託管費也單一,以託管費總體涵蓋所有服務,包括資產保管、清算交割、會計估值和信息披露。
其次,我國主要託管機構包含銀行及其他專業託管服務機構,在銀行領域,國有大行由於規模大、客戶多等,託管規模在較長時間裡佔有絕對優勢。但2010年後,隨著需要託管的產品類型日益豐富,託管市場不斷增大,股份制銀行的市場份額明顯上升,其他類型託管機構也逐步積累了一定的客戶基礎,託管規模實現穩定增長。
在海外託管行業,佔主導地位的依然是銀行類託管機構,具體包括綜合性商業銀行和專業託管銀行。綜合性商業銀行如滙豐、花旗銀行等,利用其他銀行業務客戶資源和市場規模,拓展託管業務資源;專業性銀行如紐約梅隆、道富等,通過非息收入不斷提高盈利水平,其輕資產的特點增強了對金融危機的抵禦能力,專注於輕資產轉型能夠提升對金融危機的抵禦能力。
我國目前儘管有部分銀行以事業部制形式對託管業務進行管理,但尚未出現專業託管銀行。
第三,海外託管銀行的託管網絡覆蓋能力皆很強,有的甚至覆蓋全球100個以上的市場。海外託管銀行以先進的IT技術為依託,整合全球託管信息,協助客戶託管全球範圍內的資產。境外託管銀行,都有非常強大的技術系統,每年持續投入營業收入的5%-10%進行開發完善,於託管IT系統的支出超過10億美元。
以QDII託管業務為契機,部分國內銀行開始搭建全球託管網絡,服務境內外託管客戶。在商業銀行國際化過程中,發展全球託管業務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第四,行業集中度高並呈上升趨勢。根據行業組織對海外託管行業超過20多年的跟蹤調研,全球託管行業出現了行業集中度不斷上升的趨勢。資產託管市場穩步增長的同時,託管機構紛紛選擇合併、併購、戰略聯盟等形式擴大自身市場份額和業務規模,託管機構數呈下降趨勢,行業集中度提升。如紐約梅隆、道富集團、滙豐銀行等將德意志銀行、美國歐文信託公司等多家國際託管機構進行了併購。
第五,國外託管銀行非常注意專業人才的培養,專業培訓及後備人員儲備完善,也因託管市場發達,業界活躍著一批專業化人才。而國內託管業務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專業化隊伍,但目前託管業務普遍面臨人員數量不足、員工素質需要提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