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力學專家孫承緯院士的耕耘之路

2020-08-27 人民赤子


孫承緯院士

孫承緯,1939年出生於上海市,長期從事炸藥爆轟、雷射輻照效應、應用脈衝功率技術等研究,並從事材料動態響應和高能量密度動力學等基礎研究。爆轟物理方面系統的創造性工作,為核武器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提出雷射輻照效應新模式,為雷射應用技術做出重要貢獻。倡導我國的電磁發射、高電壓爆磁發生器和電磁內爆研究,做了開拓性工作。

風雨求學路 ,莘莘學子心

1939年,孫承緯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普通職員家庭。一邊是列強的橫行滋事,一邊是百姓流離失所的逃亡生活,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列強的欺凌下,國人絲毫沒有還手的餘地,還在少年孫承緯的心底打下了深深的慘痛烙印。

孫承緯五歲開始入學讀書,接受啟蒙教育。孩提時代的他頗有靈氣和韌性,但也像大多數學生一樣,不會主動地學習。一直以來,他學得都很輕鬆,總能名列前茅。直至後來升入上海虹口中學讀高中。在當時的蘇聯式教學法下,主張課堂消化吸收。印象很深的是,高二時有一次老師抽查代數的因式分解,已站在了黑板跟前的孫承緯卻突然忘記了公式,一時間手足無措。自尊心極強的他認識到:要想把功課學好光靠課堂所學是遠遠不夠的。自此,他開始深入系統地學習各門功課和知識。優秀的傳統文化,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以及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構建了他的知識結構,也塑造了他獨立的個性。

1957年,孫承緯高中畢業,時值錢學森教授回國不久,控制論的宣傳深入學子心。孫承緯帶著探索物理力學神奇自然規律的興趣,帶著對科技兵的嚮往,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學校有著優良的校風和雄厚的師資力量,周培源、王仁等著名力學家都在此執教。但他絲毫不為貧寒所困,而是如饑似渴的珍惜每一時機學習科學知識。嚴謹的學風、濃厚的學術氛圍,使孫承緯在專業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立志欲堅,成功在久

1963年,經歷北大薰陶的孫承緯學成畢業,當時國家正急需各類科技人才,一些單位看中了孫承緯,希望他加盟,最初拿到手的派遣通知上寫明要求他到北京果子巷報到,可派遣書剛拿到手上就被組織收回去了,原來組織是另有考慮。最終組織決定安排這個各項條件都很優秀的青年去青海的核工業部(原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接到派遣通知後,孫承緯心裡很是矛盾。在這之前他就聽說過青海的惡劣條件,尤其是高原氣候更是令人擔心,這對於從小生活在大都市的孫承緯來說,不能不算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到邊疆去,到艱苦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地方去。」沒有過多的猶豫,孫承緯背起行囊,走進了青海,走進了位於青海湖畔金銀灘上的實驗研究基地。

當時的研究基地正處於大規模建設時期,一窮二白,處於「邊幹邊學,幹成學會」的階段。一系列保密措施的認真執行,使他深感自己所做的工作是那麼的神聖和有意義:初涉蘇聯譯著《爆炸物理學》,他被裡面的知識深深吸引了:原來炸藥還有爆速,爆速還可以計算。

孫承緯開始感覺到學校所學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他白天工作,晚上就捧起書本如饑似渴地補充知識。

艱苦的條件沒有削減他的熱情,用他的話說:「越幹越熱愛」。他貢獻出了聰明才智,工作也回報他以豐碩成果,1967年,大學畢業剛4年,年僅27歲的孫承緯,在尖端武器某關鍵部件的設計中,創造性地提出設計和計算的新方法,成功應用於實際實驗,為論文範文的武器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立志不堅,終不濟事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簡稱中物院)成立於1958年,在隨後的二三十年時間裡,一直處於一種秘密、隱蔽的狀態,難為外人所知。這種性質決定了從事這些事業的科技人員要「甘於寂寞」。從青海的大草原,到新疆的戈壁灘,再到四川西部的大山溝,這裡沒有都市的繁華,沒有舒適和休閒的生活陪伴他們的只是惡劣的氣候,落後的交通、不便的信息和少有的對外交流。直到1991年,中物院搬遷到綿陽市,工作生活環境和物質條件才稍有改善。

孫承緯經歷和見證了所有這些歲月。他親自參與了武器研製若干環節中的理論和實驗研究,目睹了實驗的一次又一次成功和武器技術的不斷進步,見證了中物院事業的發展壯大和國家民族揚眉吐氣的重要時刻。

1998年,美國的聖地亞核武器實驗室率先以內部報告的形式報導了基於Z實驗裝置進行磁驅動平面準等熵壓縮的新型實驗技術,用於材料的偏離雨貢紐空間的動力學行為研究。孫承緯院士敏銳地發現這是研究核武器物理基礎問題的一種新穎方法,並進行了長達兩三年

的跟蹤和調研,撰寫了一份厚厚的調研報告。

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研究取得較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核心學術期刊,並在國際學術交流會上進行交流。在中國力學大會、香山會議等多個重要會議上做特約報告,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

薪火相傳,弦歌永續

2005年,年過六旬的孫承緯歷時5年,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將俄文《爆炸物理學》原著(兩卷本,1500頁)翻譯成中文出版,該作內容既深又廣,成為爆炸力學的扛鼎之作。

為了培養後繼人才,孫承緯甘為人梯。他擅長因材施教,修改學生或同事的論文稿件,常常寫得密密麻麻,「紅字比黑字多」。他所有的原稿、筆記、程序、幻燈片和下載資料,都毫無保留地提供給大家使用。他培養的數十名研究生很多已成為院、所的主要技術骨幹,肩負起科研的重擔。

在八十自述中,孫承緯深情地寫道:「保持健康和良好心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助力於青年一代順利成長,為所熱愛的科技事業略盡綿薄,就是我晚年的心願。」

薪火相傳,弦歌永續,從少年立志到耄耋之年的老驥伏櫪,孫承緯科技報國的初心未曾有過絲毫改變。

孫承緯的科研成長經歷和科學精神給後繼者留下了深刻啟示——唯有立志長期事業,坐得住冷板凳,經得起百般考驗,去除浮躁氣和功利心,才有可能有所成就;唯有砥礪奮進,發揚矢志創新的科學精神,敢於承擔重擔和責任,才能扛起鑄國防基石的使命擔當……

作者:張琴

人物名片:

孫承緯,1939年出生於上海市,爆炸力學專家。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現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國家863計劃八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發表專著二部、譯著一部,技術報告和論文300餘篇,獲國家發明三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軍隊科技進步獎40項以上,國防發明專利一項。培養博、碩士生30餘名,是四川省科學技術帶頭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1957年9月,孫承緯進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就讀。

1963年7月,孫承緯從北京大學本科畢業,9月分配到二機部第九研究院實驗部工作。

1982年11月,孫承緯作為訪問學者,前往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物理系進修兩年。

1985年1月,孫承緯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室主任。

1990年,孫承緯被聘為博士生導師。

1992年10月,孫承緯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黨員。

1993年2月,孫承緯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

2003年,孫承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2006年1月,孫承緯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資料來源於百度文庫)

相關焦點

  • 孫承緯院士:承時代擔當 鑄國防基石
    作者 | 湯淼 譚多望 趙鋒孫承緯爆炸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2019年12月12日,剛剛跨入耄耋之年的孫承緯收到了來自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的賀信,信中對孫院士進行了高度評價——「您以崇高的愛國情懷,勇敢扛起我國爆轟物理事業自主創新的旗幟」。
  • 第十一屆爆炸力學實驗技術專題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2020年10月16日至19日,第十一屆爆炸力學實驗技術專題研討會在江蘇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力學學會爆炸力學專委會實驗技術專業組主辦,南京理工大學承辦、毀傷與評估技術專業組和91439部隊協辦。南京理工大學校長助理何勇教授,國防工程研究院任輝啟院士,南京理工大學芮筱亭院士,爆炸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王成教授、副主任周風華教授、秘書長姚小虎教授、爆炸力學實驗技術專業組組長盧芳雲教授以及來自66家單位共300餘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出席了大會。
  • 中國人的故事|強國脊梁:爆炸力學「開拓者」鄭哲敏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國爆炸力學經歷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漫漫求索之路,我們不能忘記一個人,他就是中國爆炸力學的開拓者鄭哲敏。「鄭是我最好的學生之一,他不僅天資聰穎,思路開闊,並且工作極其努力,而且盡職盡責,假以時日,他將成為應用科學領域出色的科學家。」
  • 爆炸力學之父鄭哲敏:自學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爆炸力學之父鄭哲敏:自學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2018-01-06 07:43 來源: 中國青年報 93歲的鄭哲敏雙手扭動著立在身前的拐棍兒」鄭哲敏是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曾師從錢偉長和錢學森,為中國飛彈上天、原子彈當量測算等科學課題作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中國爆炸力學之父。
  • 12位院士專家發出耕耘科技期刊事業倡議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會上發布了《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12位院士專家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號召。以下為倡議書全文: 倡議書不忘職業初心耕耘科技期刊事業2020年11月27日 科技期刊是學術交流的平臺,擔負著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使命。
  • 第十三屆全國爆炸力學學術會議第二輪通知
    第十三屆全國爆炸力學學術會議計劃於2020年10月16日~19日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力學學會爆炸力學專業委員會主辦,西北工業大學、衝擊動力學及工程應用陝西省重點實驗室和飛行器結構力學與強度技術重點學科實驗室、結構力學行為科學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衝擊動力學及其工程應用國際合作基地聯合承辦。會議旨在交流爆炸力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促進爆炸力學學科發展,繁榮爆炸力學科技事業。
  • 12位院士專家發出耕耘科技期刊事業倡議
    倡議書》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聯合倡議人代表高鴻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朱作言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總主編吳一戎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院長
  • 錢學森得意門生,爆炸力學之父鄭哲敏:科研人不要想發財,要強國
    鄭哲敏,中國爆炸力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01 至今聽到《松花江上》這首歌曲,年逾九旬的鄭哲敏院士還會掉眼淚。上初中時,抗日戰爭爆發,東三省淪陷,成了鄭哲敏心中永遠的痛。 03 走上了「爆炸力學」這條路,鄭哲敏試圖將其廣泛化,能夠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 錢學森得意門生,爆炸力學之父鄭哲敏:科研人不要想發財,要強國
    鄭哲敏,中國爆炸力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01至今聽到《松花江上》這首歌曲,年逾九旬的鄭哲敏院士還會掉眼淚。上初中時,抗日戰爭爆發,東三省淪陷,成了鄭哲敏心中永遠的痛。1948年,鄭哲敏從清華大學畢業,在導師錢偉長的推薦下前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深造,師從錢學森的他,研究火箭,在力學領域嶄露頭角。
  • 中國爆炸力學奠基人鄭哲敏:赤子之心報效祖國
    中新社北京10月9日電 題:中國爆炸力學奠基人鄭哲敏:赤子之心報效祖國  作者 付強  耳不聾、眼不花,談吐清晰、坐姿硬朗……如果不是了解過鄭哲敏的資料,記者絕不會相信,眼前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剛過完92歲生日。
  • 院士專家把脈中國能源發展之路
    圍繞碳中和目標如何實現、能源如何轉型、各類能源的未來發展路徑等議題,與會專家進行了深入研討。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自從9月22日舉行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提出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碳中和就成為能源領域的熱點議題。
  • 第十三屆全國爆炸力學學術會議推遲舉辦通知
    第十三屆全國爆炸力學學術會議推遲舉辦通知 2020-09-22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聽院士講述科學之路上的風景「科學之路·科普課堂」在鄭州開課
    只有客觀總結過去、認識現在,才能科學地預測和把握未來......」面對臺下專注的眼神,王家耀院士為小聽眾們講述自己科研之路上的感悟體會。7月26日,由省科技廳主辦的2020年「科學之路·科普課堂」主題活動在鄭州中學體育藝術中心舉辦。此次活動以「弘揚科學家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為主題,旨在進一步推動科學融入公眾,通過分享科學家奮鬥歷程,激勵引導廣大中小學生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走科學之路。
  • 鄭哲敏院士:有探索才會有創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哲敏,是我國爆炸力學的專家,也是我國爆炸力學的開拓者之一。作為「兩錢」學生,他在錢偉長的課堂上第一次接觸了現代力學;在錢學森的叮囑下,走上了爆炸力學的道路。而讓人意外的是,記者在採訪中才知道,這位國際著名的爆炸力學專家,在取得博士學位回來參加祖國建設之前,連炸藥都沒有接觸過。
  • 戴厚良發表講話,院士專家建言獻策,這場高規格大會在研討什麼?
    交流研究成果貢獻智慧經驗共謀油氣產業可持續發展12月3日,中國石油諮詢中心2020年度專家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院士專家圍繞石油石化和企業發展等主題作大會交流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出席論壇並講話,他強調,希望各位院士、專家堅持從國情企情出發,強化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努力提出新理論、開闢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制定新方案,發揮好智庫參謀作用,為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作出新貢獻。
  • 捍衛學風道德,12位院士專家發出這份倡議
    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會上發布了《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12位院士專家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號召。倡議書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科技期刊是學術交流的平臺,擔負著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
  • 院士專家聯合倡議:守護論文質量 捍衛學風道德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人民網北京11月29日電(趙竹青)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會上發布了《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12位院士專家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號召。
  • 院士炮轟 專家怒懟 天士力中藥國際化之路怎麼走
    在世人矚目之下,除了要接受FDA嚴苛的新藥審批流程之外,來自競品、專家的審視,以及團隊內部「知根知底」人士的「反戈」,都讓其倍感壓力。院士兩番「炮轟」 直指闖關失敗9月1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藥藥理學專家李連達在博客上公開發表《丹參滴丸三期臨床慘遭失敗,損失慘重,教訓慘痛》一文,其以「三慘」為題,其指其」失敗」的原因在於藥品安全性有效性不符合註冊要求,藥品本身療效不佳。並以」吹牛在前,失敗在後,始於謊言,毀於欺騙」十六字作為總結。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