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緯院士
孫承緯,1939年出生於上海市,長期從事炸藥爆轟、雷射輻照效應、應用脈衝功率技術等研究,並從事材料動態響應和高能量密度動力學等基礎研究。爆轟物理方面系統的創造性工作,為核武器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提出雷射輻照效應新模式,為雷射應用技術做出重要貢獻。倡導我國的電磁發射、高電壓爆磁發生器和電磁內爆研究,做了開拓性工作。
風雨求學路 ,莘莘學子心
1939年,孫承緯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普通職員家庭。一邊是列強的橫行滋事,一邊是百姓流離失所的逃亡生活,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列強的欺凌下,國人絲毫沒有還手的餘地,還在少年孫承緯的心底打下了深深的慘痛烙印。
孫承緯五歲開始入學讀書,接受啟蒙教育。孩提時代的他頗有靈氣和韌性,但也像大多數學生一樣,不會主動地學習。一直以來,他學得都很輕鬆,總能名列前茅。直至後來升入上海虹口中學讀高中。在當時的蘇聯式教學法下,主張課堂消化吸收。印象很深的是,高二時有一次老師抽查代數的因式分解,已站在了黑板跟前的孫承緯卻突然忘記了公式,一時間手足無措。自尊心極強的他認識到:要想把功課學好光靠課堂所學是遠遠不夠的。自此,他開始深入系統地學習各門功課和知識。優秀的傳統文化,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以及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構建了他的知識結構,也塑造了他獨立的個性。
1957年,孫承緯高中畢業,時值錢學森教授回國不久,控制論的宣傳深入學子心。孫承緯帶著探索物理力學神奇自然規律的興趣,帶著對科技兵的嚮往,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學校有著優良的校風和雄厚的師資力量,周培源、王仁等著名力學家都在此執教。但他絲毫不為貧寒所困,而是如饑似渴的珍惜每一時機學習科學知識。嚴謹的學風、濃厚的學術氛圍,使孫承緯在專業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立志欲堅,成功在久
1963年,經歷北大薰陶的孫承緯學成畢業,當時國家正急需各類科技人才,一些單位看中了孫承緯,希望他加盟,最初拿到手的派遣通知上寫明要求他到北京果子巷報到,可派遣書剛拿到手上就被組織收回去了,原來組織是另有考慮。最終組織決定安排這個各項條件都很優秀的青年去青海的核工業部(原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接到派遣通知後,孫承緯心裡很是矛盾。在這之前他就聽說過青海的惡劣條件,尤其是高原氣候更是令人擔心,這對於從小生活在大都市的孫承緯來說,不能不算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到邊疆去,到艱苦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地方去。」沒有過多的猶豫,孫承緯背起行囊,走進了青海,走進了位於青海湖畔金銀灘上的實驗研究基地。
當時的研究基地正處於大規模建設時期,一窮二白,處於「邊幹邊學,幹成學會」的階段。一系列保密措施的認真執行,使他深感自己所做的工作是那麼的神聖和有意義:初涉蘇聯譯著《爆炸物理學》,他被裡面的知識深深吸引了:原來炸藥還有爆速,爆速還可以計算。
孫承緯開始感覺到學校所學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他白天工作,晚上就捧起書本如饑似渴地補充知識。
艱苦的條件沒有削減他的熱情,用他的話說:「越幹越熱愛」。他貢獻出了聰明才智,工作也回報他以豐碩成果,1967年,大學畢業剛4年,年僅27歲的孫承緯,在尖端武器某關鍵部件的設計中,創造性地提出設計和計算的新方法,成功應用於實際實驗,為論文範文的武器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立志不堅,終不濟事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簡稱中物院)成立於1958年,在隨後的二三十年時間裡,一直處於一種秘密、隱蔽的狀態,難為外人所知。這種性質決定了從事這些事業的科技人員要「甘於寂寞」。從青海的大草原,到新疆的戈壁灘,再到四川西部的大山溝,這裡沒有都市的繁華,沒有舒適和休閒的生活陪伴他們的只是惡劣的氣候,落後的交通、不便的信息和少有的對外交流。直到1991年,中物院搬遷到綿陽市,工作生活環境和物質條件才稍有改善。
孫承緯經歷和見證了所有這些歲月。他親自參與了武器研製若干環節中的理論和實驗研究,目睹了實驗的一次又一次成功和武器技術的不斷進步,見證了中物院事業的發展壯大和國家民族揚眉吐氣的重要時刻。
1998年,美國的聖地亞核武器實驗室率先以內部報告的形式報導了基於Z實驗裝置進行磁驅動平面準等熵壓縮的新型實驗技術,用於材料的偏離雨貢紐空間的動力學行為研究。孫承緯院士敏銳地發現這是研究核武器物理基礎問題的一種新穎方法,並進行了長達兩三年
的跟蹤和調研,撰寫了一份厚厚的調研報告。
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研究取得較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核心學術期刊,並在國際學術交流會上進行交流。在中國力學大會、香山會議等多個重要會議上做特約報告,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
薪火相傳,弦歌永續
2005年,年過六旬的孫承緯歷時5年,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將俄文《爆炸物理學》原著(兩卷本,1500頁)翻譯成中文出版,該作內容既深又廣,成為爆炸力學的扛鼎之作。
為了培養後繼人才,孫承緯甘為人梯。他擅長因材施教,修改學生或同事的論文稿件,常常寫得密密麻麻,「紅字比黑字多」。他所有的原稿、筆記、程序、幻燈片和下載資料,都毫無保留地提供給大家使用。他培養的數十名研究生很多已成為院、所的主要技術骨幹,肩負起科研的重擔。
在八十自述中,孫承緯深情地寫道:「保持健康和良好心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助力於青年一代順利成長,為所熱愛的科技事業略盡綿薄,就是我晚年的心願。」
薪火相傳,弦歌永續,從少年立志到耄耋之年的老驥伏櫪,孫承緯科技報國的初心未曾有過絲毫改變。
孫承緯的科研成長經歷和科學精神給後繼者留下了深刻啟示——唯有立志長期事業,坐得住冷板凳,經得起百般考驗,去除浮躁氣和功利心,才有可能有所成就;唯有砥礪奮進,發揚矢志創新的科學精神,敢於承擔重擔和責任,才能扛起鑄國防基石的使命擔當……
作者:張琴
人物名片:
孫承緯,1939年出生於上海市,爆炸力學專家。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現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國家863計劃八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發表專著二部、譯著一部,技術報告和論文300餘篇,獲國家發明三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軍隊科技進步獎40項以上,國防發明專利一項。培養博、碩士生30餘名,是四川省科學技術帶頭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1957年9月,孫承緯進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就讀。
1963年7月,孫承緯從北京大學本科畢業,9月分配到二機部第九研究院實驗部工作。
1982年11月,孫承緯作為訪問學者,前往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物理系進修兩年。
1985年1月,孫承緯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室主任。
1990年,孫承緯被聘為博士生導師。
1992年10月,孫承緯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黨員。
1993年2月,孫承緯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
2003年,孫承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2006年1月,孫承緯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資料來源於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