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肝臟生化檢查是臨床常用的實驗室檢測項目,主要包括ALT、AST、總蛋白、白蛋白(Alb)、球蛋白、TBil和DBil等指標。分為四類:肝細胞損傷標誌物、膽紅素代謝標誌物、肝臟合成功能標誌物以及肝纖維化相關血清指標。 |
肝細胞損傷標誌物
氨基轉移酶
ALT和AST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反映肝細胞損傷的生化指標。ALT主要分布於肝細胞胞漿,AST主要分布於肝細胞線粒體,少數分布於胞漿。當致病因素導致肝細胞變性、細胞膜通透性增加時,從細胞內釋放的主要是ALT;而當肝細胞嚴重損傷、壞死時,線粒體內的AST便釋放出來,導致血清AST顯著升高。
各種肝臟疾病都能引起轉氨酶輕至中度升高,中等程度以下(<300U/L)的轉氨酶升高無特異性。若ALT急劇升高(>1000U/L),提示存在大量肝細胞壞死,其最常見的疾病有急性病毒性肝炎、毒物或藥物性肝損傷、急性缺血性肝病等。此外,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肝豆狀核變性也能導致轉氨酶急劇升高,但同時伴有自身免疫性抗體升高或銅代謝異常。
鹼性磷酸酶(ALP)
血清中ALP主要來自於肝臟、骨骼和腸道,臨床上測定ALP主要用於骨骼、肝膽系統疾病等的鑑別診斷,尤其是黃疸的鑑別診斷。膽道梗阻時,血清中ALP顯著升高,並與膽道梗阻程度和時間呈正比,而此時ALT升高不明顯,因此ALT/ALP比值較小,通常<2;在肝細胞損傷時,ALT顯著升高,ALP不升高或輕度升高(<3倍正常值上限),ALT/ALP比值較大,通常>5;而當ALT/ALP介於2-5時,提示肝細胞和膽道均受累及。值得注意的是,多種因素可引起正常人血清ALP顯著升高。正常小兒ALP活性可達正常成人的2-5倍。餐後(尤以高脂餐)小腸分泌的ALP進入血中,一般可增高30U/L或更高。妊娠亦可引起ALP升高,可達2-3倍正常值上限。因此,在分析ALP升高時應排除以上幾種特殊情況。
γ-穀氨醯轉肽酶(GGT)
GGT主要分布於腎、肝、胰腺,但腎臟釋放的GGT主要經尿液排出;血清GGT主要來自於肝臟,而肝臟GGT主要分布於膽管上皮細胞和肝細胞膜管腔面,二者在發生變性和壞死時會導致GGT大量溶解釋放入血,引起血清GGT升高。因此GGT升高提示肝臟疾病,尤其是膽道疾病。肝外膽汁淤積和肝癌的GGT明顯增高,可高達5-30倍正常值上限。梗阻初期,GGT/AST比值為3-6,長期梗阻GGT/AST比值常>6。此外,血清GGT主要來自於肝臟,因此其可以用於輔助判斷ALP的來源;ALP升高,GGT正常,表明ALP來自於骨骼或腸道;若二者均升高,表明ALP來自肝臟,提示肝膽系統存在疾病。
膽紅素代謝標誌物
膽紅素由肝臟產生,經膽道排洩,肝在膽紅素代謝中具有攝取、結合和排洩作用。膽紅素測定包括TBil和DBil,二者之差為間接膽紅素(IBil),多種致病因素可引起血清膽紅素升高,導致黃疸。臨床上將黃疸分為四類:(1)溶血性黃疸;(2)梗阻性黃疸;(3)肝細胞性黃疸;(4)先天性膽紅素代謝障礙。
當發生血管內溶血或紅細胞大量破裂時,體內產生大量IBil而超過肝臟的攝取和代謝能力,血中IBil顯著升高,引起溶血性黃疸,而此時DBil、ALT、AST和ALP基本正常;當膽道因為結石、腫瘤或周圍腫物壓迫致其梗阻時,肝細胞分泌的DBil排出受阻,由於膽管內壓增高致使DBil逆流入血液,因此出現血中DBil顯著升高,IBil不升高或輕度升高,且伴肝臟酶學改變,此為梗阻性黃疸。而當肝細胞受損時,一方面肝臟無法完全攝取和結合IBil,另一方面肝細胞內的DBil會從受損的肝細胞釋出,因此導致血液中DBil和IBil均升高,同時轉氨酶也顯著升高,即導致肝細胞性黃疸。此外,Gilbert症候群因肝細胞攝取IBil障礙以及肝細胞微粒體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不足導致血液中IBil顯著升高;Dubin-Jonhson症候群主要因為肝細胞無法將DBil排洩至毛細膽管而致DBil升高。上述3種膽紅素代謝障礙性肝病均不引起肝臟酶學顯著改變。據此可初步判斷黃疸的類型和原因。
肝臟合成功能標誌物
白蛋白(Alb)
肝臟是人體合成Alb的唯一器官,合成後供機體需要,且幾乎不被排出,其在血漿中的半衰期約為21d,因此Alb的高低反映肝臟合成代謝功能和儲備功能,也是評估肝硬化嚴重程度及判斷預後的指標。Alb增高主要由於血液濃縮而致相對性增高。在正常飲食和腎功能正常情況下,Alb降低可能與肝功能異常、肝臟合成蛋白質功能下降有關。Alb<30g/L時部分患者出現或將要出現腹水,至25g/L以下時預後不良,降至20g/L時預後極差。需要指出的是,由於Alb半衰期長,其不能用於評估急性肝損傷。
凝血酶原時間(PT)
血漿PT是評價肝臟合成功能的另一指標,該指標檢測血液凝固時間,它需要肝臟產生的II、V、VII、IX因子的參與。當肝細胞廣泛受損時,肝臟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導致PT延長,超過3s以上為異常;4-6s時,表明嚴重的肝損傷且預後極差。在反應肝功能急性損傷方面,PT優於Alb。由於在肝臟疾病早期僅有VII因子合成減少,因此PT出現延長早於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時間。
PA和血清假性膽鹼酯酶(PChE)
二者均由肝臟合成,半衰期分別為1.9d和10d。其中,PA由於半衰期短,能快速、敏感地反映肝細胞的損傷和肝臟的合成功能。研究表明急性肝炎時PA異常率為34%,而Alb異常率僅為17%,因此PA能更靈敏地反映肝細胞損傷,可作為判斷急性肝損傷的靈敏指標。此外,動態監測PA能反映肝衰竭患者肝臟合成功能的好轉或惡化情況,動態觀察PA升高明顯者預後好,降低或升高不明顯者預後差,故觀察PA早期動態變化能作為肝衰竭預後的判斷指標之一。
肝纖維化相關血清指標
透明質酸(HA)
HA是一種分布在細胞外基質的氨基葡聚糖,主要由肝星狀細胞或纖維母細胞合成,由竇狀內皮細胞降解,在眾多的肝纖維化指標中,HA的敏感性最高。急性肝炎時血清HA多正常,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時由於肝臟代謝能力下降,HA清除減少,使血清HA水平升高,並且其升高水平與肝臟炎症或肝纖維化程度呈正相關。
IV型膠原和層黏蛋白
IV型膠原與層黏蛋白均是構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當肝臟持續損傷時,二者合成增加,而肝臟對其降解能力降低,出現毛細血管化。同時,血清中IV型膠原與層黏蛋白升高,且其升高程度與肝纖維化程度具有相關性。
肝臟生化檢查,包括肝臟酶學檢查、膽紅素代謝檢查、肝臟合成功能檢查及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等,能較全面地反映肝臟功能狀態,為肝功能異常的診斷提供重要線索,並能動態監測病情,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實驗室指標。
(本文由醫脈通編輯李聰慧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