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體,到底有哪些臨床意義?

2020-12-04 醫脈通

血栓性疾病是一種看似簡單明了卻又錯綜複雜的一類疾病,從患者個體到社會問題的關聯愈加凸顯:血栓性疾病的年輕化趨勢難以遏制;老齡化社會的困局;血栓形成幾乎涉及到臨床各個專業。

從臨床角度來看,如何確認患者處於血栓風險之中;如何進行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預防;如何選擇抗凝預防幹預的最佳時機;是目前急需解決的疑難問題。

流行病學調查及國內外大量臨床研究顯示,臨床大多數學科的疾病都有可能引發血栓性疾病。
 
隨著臨床醫學的發展和社會科技的進步,更加優異的血栓標誌物被普遍採納和廣泛應用,其臨床價值的深度挖掘為目前所面臨的血栓性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嶄新的途徑。

D-二聚體是什麼

血液中纖維蛋白單體(fibrinmonomer)經活化因子xIII交聯後,再經活化的纖溶酶水解產生特異的降解產物稱為「纖維蛋白降解產物」。D-二聚體是最簡單的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其質量濃度的增加反映體內高凝狀態和繼發性纖溶亢進。


簡單來講,D-二聚體升高的來源有兩條:

1. 已形成血栓的溶解;

2. 纖溶系統激活或亢進;正常人血液中有2-3%的凝血和纖溶處於活化狀態,故有D-二聚體的產生。因此,D-二聚體質量濃度對血栓性疾病的診斷、療效評估和預後判斷具有重要的意義。

如果從血栓的兩大分類,動脈血栓及靜脈血栓的形成機制來看,動脈血栓除卻血管內皮損傷之外,還有血小板活化、炎性介質、趨化因子、凝血系統及血流動力學異常等;靜脈血栓在血管內皮損傷之外也會涉及到凝血系統活化、血液瘀滯及獲得(遺傳)性抗凝、纖溶缺陷等。

那麼我們再行詳細劃分一下其靜脈血栓相關因素有哪些?




根據靜脈血栓形成機制,更多的是利用D-二聚體的排除和血栓風險評估價值;同樣對於動脈血栓,D-二聚體的價值則更多體現在鑑別診斷和病情監測上。換句話說,對於門急診病人可能更多的用於排除,而對於住院病人的偏重點更多在於動態監測了。

了解清楚動、靜脈血栓形成機制的本質,便於我們從不同臨床科室的角度出發,精細剖析患者疾病情況,有側重點的、有針對性的明確D-二聚體的應用價值。

臨床價值一點點OR你的理解太片面

不論是早期替代FDP用於DIC的診斷、監測的優越性,還是鑑於其高陰性預警性和高靈敏度的特點,在VTE排除、DIC早期診斷及溶栓治療監測中的價值,都將疾病尤其高危疾病的診斷鑑別時間大大提前和縮短。VTE復發的監測,抗凝藥物停藥的風險評估,內、外、婦、兒多種疾病血栓風險評估、病程動態監測及預後評估,惡性腫瘤的預警信號…將可預見及不可預見風險規避到最低。

在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中,對於不明原因的D-二聚體顯著增高的患者,當排除血栓性疾病和肝臟疾病後,應高度懷疑…惡性腫瘤的可能性。要提醒臨床的是「不明原因的」或「無症狀」靜脈血栓的存在,往往是癌症發生的預警性徵兆。

國外研究顯示,腫瘤患者的死亡原因中,血栓僅次於腫瘤本身而位居第二位。1865年,Armand Trousseau報導,胃癌患者有自發凝血傾向,易形成靜脈血栓。後被大量臨床研究所證實,稱為「Trousseau」症候群。

近年來,隨著癌症患者存活時間的延長,患者血栓栓塞發病率卻較前明顯增高。據統計,約90%的惡性腫瘤患者存在血栓形成傾向,此外臨床表現具有較強隱匿性(無症狀的高凝狀態/血栓栓塞)、高危性(DVT、致死性PE和DIC)。

《中華檢驗醫學雜誌》同時也指出血漿D-二聚體是評價CHD風險的有效標誌物;高D-二聚體比低者患CHD風險高70%;D-二聚體濃度對於MI具有獨立的診斷價值。心電圖結合病史,診斷靈敏度從73%提高到 92%。

從該研究中我們可以明確發現作為局部缺血性胸痛病人的急性心梗發作或死亡的風險因子,其CUTOFF值為0.58mg/L FEU時,D-二聚體陰性和陽性組的死亡率/心梗發生率有顯著的差異,這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及預後評估提供了非常大的指導意義。

目前針對腦梗的研究也表明,腔隙性腦梗塞患者:D-二聚體增高不常見;心源性腦栓塞患者:D-二聚體增高常見。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頗為頭疼的問題,由於靜脈血栓是孕產婦死亡率和發病率的高危因素,如何有效規避風險是婦產科室甚為棘手的事兒,估計沒有之一。

考慮到妊娠期隨孕周增加血漿D-二聚體有上升趨勢,我們需要新的參考指標來發現及診斷妊娠不同時期血栓栓塞的發生風險。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的一則大數據研究中發現,在分娩期產婦血漿D-二聚體顯著升高,其後在產褥期快速下降。由於妊娠期病理和生理改變會影響相應的化驗結果,所以確立妊娠期及產褥期的D-二聚體正常參考範圍是困難的。

該研究的結果表明,妊娠期隨孕周增加血漿D-二聚體濃度隨之增加,在孕晚期濃度最高。孕早期血漿D-二聚體濃度參考範圍為0.66mg/l,孕中期為2.29mg/l,孕晚期為3.12mg/l。通過比較不同分娩方式的產後D-二聚體濃度,發現產後第二天、第三天剖宮產分娩與陰道分娩的產婦D-二聚體濃度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和P<0.001),因此對不同分娩方式產後D-二聚體參考範圍應有各自的參考範圍。同時研究還發現產後42天血漿D-二聚體水平恢復至非孕狀態。

不論何種血栓性疾病所致的溶栓治療,D-二聚體變化特點完全符合臨床及時準確有效反映的要求。急性心梗、腦梗溶栓後1-6hD-二聚體達到峰值,24h降至溶栓治療前水平;DVT溶栓治療時,D-二聚體峰值常出現在24h或以後;慢性期DVT患者,溶栓前D-二聚體含量高於正常,而溶栓後D-二聚體含量不升高,或迅速下降至正常範圍,說明此時僅有少量新鮮血栓形成,大部分為機化的陳舊性血栓,溶栓常不能收到滿意效果;溶栓治療結束後,應定期觀察一段時間的D-二聚體的變化以防血栓復發。缺血性卒中、深靜脈血栓患者,在溶栓治療 2 d 後,有效情況下可增高2倍以上。

對於溶栓治療的時間窗,一般臨床建議為,腦栓塞:3h-6h;心肌梗塞:6h-12h;深靜脈血栓:7-10天-14天。

此外,如何正確評估溶栓或抗凝治療後血栓復發風險對於患者病情控制至關重要。

一名46歲的近端深靜脈血栓病人,第一次發生深靜脈血栓,經過6個月抗凝治療,D二聚體水平降低至正常(0.5mg/L FEU),第9個月D二聚體水平再次升高,至第20個月發生第二次深靜脈血栓,經過6個月抗凝治療,D二聚體水平下降至正常,第28個月,D二聚體水平升高,第32個月發生第3次深靜脈血栓,之後一直保持抗凝治療,D二聚體控制在正常水平,PT-INR控制在2-3。

該研究表明,對該類患者確定適宜複查時間是有必要的,血栓性疾病的高復發率意味著D-二聚體項目動態監測的價值顯得更為重要。

除卻上述所列舉的情況之外,尚有較多未提及的地方。從臨床角度出發,如何形成D-二聚體升高的臨床思維和一般處理原則或許更為重要一些。

隨原發病治療而下降,無需處理;持續維持在一定高度,視臨床綜合分析表現而定;進行性升高,需抗凝處理。

小解答:你可能存在的疑問

D-二聚體在腎功能正常的病人體內循環半衰期約為4-6小時。患者體內穩定的(陳舊的)血栓凝塊(沒有活動期的纖維蛋白的形成和纖溶酶的激活),不會引起D-二聚體升高。臨床試驗證實:症狀超過10天的病人易於形成纖溶失活的血栓症,其D-二聚體不會增高。

對於不能解釋的D-二聚體升高:

1. 建議連續監測:外科手術每天減少1/16,約16-20天回到基線;

2. 連續監測T30、T90、T150,T210,T270天D-二聚體含量決定抗凝時間及血栓風險;

3. D-二聚體用來監測抗凝效果,定位年齡*10,為抗凝有效。

參考文獻:
1、Menown I B A, Mathew T P, Gracey H M, et al. Prediction of Recurrent Events by D-Dimer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Cardiac Troponin I (PREDICT) study ☆[J]. 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3, 145(6):986-992.
2、Min Wang, Shiming Lu , Shuai Li, et al. Reference intervals of D-dimer during the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 period on the STA-R evolution coagulation analyzer. Clin Chim Acta. (2013)
3、《D-二聚體檢測及其臨床應用》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檢驗科  徐成偉
4、《D-二聚體檢測的臨床實踐》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 檢驗中心  門劍龍
5、《「D二聚體檢測"急診臨床應用專家共識》

來源:檢驗醫學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D-二聚體檢測臨床應用知多少?
    D-二聚體(D-dimer)是可溶性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健康人血液中有低水平的D-二聚體,而血栓形成相關病症中D-二聚體水平會升高。D-二聚體檢測被廣泛應用於靜脈血栓栓塞症(VTE)等疾病的篩查、診斷、預後評估及治療監測。
  • D-二聚體的7大臨床應用?你知道嗎?
    婦科病人及先兆子癇Trafatter報告204例先兆子癇婦女中79例D-二聚體增高,而88例正常孕婦全正常。該指標對妊高徵患者高凝狀態的診斷、療效觀察及預後判斷有重要意義。D-D檢測排除妊娠VTE:隨著妊娠期的發展,孕婦的D-D值隨之逐漸升高,可高至基礎值的3-4倍。
  • D-二聚體與8大疾病的「親密關係」
    D-二聚體到底跟哪些疾病相關呢? D-二聚體的檢查出現在很多疾病中,D-二聚體增高提示了與體內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關,同時也說明了纖溶活性的增強。
  • 為何又說 D-二聚體?_D-二聚體_肺栓塞_靜脈栓塞_醫脈通
    D-二聚體的臨床意義1. D-二聚體在肺栓塞(PE)中的診斷意義PE是一種較常見的潛在致命的疾病,尤其多見於血液病、心臟病和外科手術病人。PE臨床表現差異極大且缺乏特異性(從無任何表現到猝死)、常規檢查無法獲得直接證據,加上對該病的認識不足,常造成漏診或誤診。及時治療依賴早期診斷。D-二聚體測定是PE必備的篩查方法;主要的檢測意義如下:(1)一個陽性的D-二聚體不能診斷DVT或PT,但一個陰性的D-二聚體卻可以排除靜脈血栓的診斷。
  • 為何又說 D-二聚體?
    D-二聚體的臨床意義1. D-二聚體在肺栓塞(PE)中的診斷意義PE是一種較常見的潛在致命的疾病,尤其多見於血液病、心臟病和外科手術病人。PE臨床表現差異極大且缺乏特異性(從無任何表現到猝死)、常規檢查無法獲得直接證據,加上對該病的認識不足,常造成漏診或誤診。及時治療依賴早期診斷。D-二聚體測定是PE必備的篩查方法;主要的檢測意義如下:(1)一個陽性的D-二聚體不能診斷DVT或PT,但一個陰性的D-二聚體卻可以排除靜脈血栓的診斷。
  • D-二聚體深度解析
    婦科病人及先兆子癇Trafatter報告204例先兆子癇婦女中79例D-二聚體增高,而88例正常孕婦全正常。該指標對妊高徵患者高凝狀態的診斷、療效觀察及預後判斷有重要意義。D-D檢測排除妊娠VTE:隨著妊娠期的發展,孕婦的D-D值隨之逐漸升高,可高至基礎值的3-4倍。
  • D二聚體到底是個什麼鬼?看完這篇你就懂了
    近年來,D二聚體檢測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患者經常可以看到自己的化驗單裡有D二聚體這個項目,那D二聚體指標異常到底代表著什麼呢?有凝血就有纖溶機制,在血栓形成的同時,機體也會產生一些抗纖溶的物質,將纖維蛋白聚合體降解,形成包括E片段和D片段的終產物。D二聚體其實是纖維蛋白聚合體有纖溶酶酶解作用下形成的交聯在一起的纖維蛋白分子D-D片斷的聚合體。
  • 關於D-二聚體不能不知的幾件事!
    下面我們先來說說它的臨床應用。  1、靜脈血栓栓塞(VTE)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明顯升高。但很多疾病或病理過程(如心血管疾病、手術、腫瘤、感染與組織壞死等)都對止血有一定的影響,導致D-二聚體升高。  因此,D-二聚體有很高的敏感性(97%),特異性僅為50%-70%,單獨依據D-二聚體不能診斷VTE。
  • 關於D-二聚體,你知道或不知道的兩三事
    血栓的形成會激活纖溶系統,纖溶酶可以將纖維蛋白長鏈進行切割,最終可以形成多種片段,其中最簡單的D-D結構就是我們所說的D-二聚體。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最簡單的形式。由於D-二聚體的形成需要以上條件,因此不管是否出現了臨床可以檢驗到的血栓,升高一定代表著有凝血出現;而FDP可以由纖維蛋白原直接降解而成,不一定有凝血活躍。
  • 關於D-二聚體,你知道的不知道的都在這裡
    血栓的形成會激活纖溶系統,纖溶酶可以將纖維蛋白長鏈進行切割,最終可以形成多種片段,其中最簡單的D-D結構就是我們所說的D-二聚體。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最簡單的形式。由於D-二聚體的形成需要以上條件,因此不管是否出現了臨床可以檢驗到的血栓,升高一定代表著有凝血出現;而FDP可以由纖維蛋白原直接降解而成,不一定有凝血活躍。
  • D-二聚體檢測方法學優勢對比|纖維蛋白|二聚體|特異性|檢測|抗體|...
    D-二聚體目前在臨床上主要應用於下肢深靜脈血栓、肺栓塞、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血管栓塞性疾病的輔助診斷及監測。D-二聚體的檢測方法1975年,Gaffney等首先提出D-二聚體的檢測可作為監測凝血性疾病的有用的工具。目前對D-二聚體的檢測實質上是對包含有D-二聚體的纖維蛋白片段的測定。
  • 老年肺栓塞誤診排除可依賴D-二聚體年齡校正臨界值
    急性肺栓塞疑似病例確診有賴於血漿D-二聚體檢測,但其在老年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有限。
  • 我叫D-二聚體,很多人認識我,但並不懂我
    我叫D-二聚體,英文名叫D-Dimer,我的問世與血栓性疾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血栓性疾病是一類看似簡單,卻又錯綜複雜的疾病,幾乎涉及到臨床各個專業。 所以,我最大的臨床價值,是在血栓性疾病中起排除診斷的作用。記得觀看開篇小視頻,才能更好的理解我在肺栓塞診斷中的意義噢!
  • 胚胎移植後d二聚體要查嗎?
    胚胎移植後d二聚體要查嗎?什麼是D-二聚體(簡寫D-D)?D-D是纖維蛋白較為重要的降解產物,而纖維蛋白是發揮血液凝固作用的終末產物,D-D水平升高說明體內存在高凝狀態和繼發性的纖維蛋白溶解亢進。因此,D-D對血栓性疾病的診斷、療效評估和預後判斷具有重要的意義。那孕期D-二聚體升高到底會有什麼影響呢?懷孕了真的需要常規查D-二聚體嗎?
  • D-二聚體升高的 9 點解讀,別只想到肺栓塞!
    D-二聚體是反映血栓形成與溶栓活性最重要的實驗室指標(不同試劑正常值範圍不同,通常 那麼,D-二聚體升高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2018 年《肺血栓栓塞症診治與預防指南》推薦: 臨床評估低度可能患者,如 D-二聚體檢測陰性,可基本除外急性 PE; 對於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 PE 疑診患者,D-二聚體意義不大,可直接進行 CT 肺動脈造影(CTPA)或超聲心動圖檢查。
  • D-二聚體升高原因解讀
    PE臨床表現差異極大且缺乏特異性(從無任何表現到猝死)、常規檢查無法獲得直接證據,加上對該病的認識不足,常造成漏診或誤診。及時治療依賴早期診斷。對於呼吸困難、胸悶、咳嗽、咯血,昏厥的患者,尤其是近期有外傷,手術及長途旅行史;既往患有深靜脈血栓,應考慮是否存在PE。D-二聚體測定是PE必備的篩查方法;<0.5mg/L可除外PE。
  • JAMA:根據患者年齡計算D-二聚體臨界值
    在一項發表於3月19日《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2014;311(11):1117-1124.)的研究中,來自日內瓦大學醫院等機構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種基於患者年齡計算D-二聚體 在患者存在低至中度罹患肺栓塞可能時,測定血漿D-二聚體濃度是除外該診斷的重要方法。然而,D-二聚體水平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這一情況增加了解讀該指標的難度。在這項於歐洲開展的多中心研究中,研究者納入了2898名疑似肺栓塞患者,前瞻性地評價了這一基於患者年齡確定D-二聚體正常範圍方法的準確性。
  • D-二聚體陰性,這類肺栓塞極易漏診!
    血栓栓塞是臨床上肺栓塞最為常見的一類栓塞,90%以上肺栓塞屬於血栓栓塞,除此之外,腫瘤栓塞、脂肪栓塞、空氣栓塞、羊水栓塞等在臨床實踐中也會遇到,由於其所致肺栓塞發病率低,臨床表現複雜且不典型,易被忽略。 下面以1例腫瘤栓塞患者進行病例回顧總結。
  • 107項生化試劑的臨床意義
    血氣電解質檢查項目臨床意義(10項)項目名稱縮寫臨床意義氯離子Cl風溼類檢查項目臨床意義(1項)項目名稱縮寫臨床意義類風溼因子RF參考值:<20IU/ml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很有意義。特種蛋白類檢查項目臨床意義(16項)項目名稱縮寫臨床意義抗鏈球菌OASO
  • D-二聚體升高都說明什麼?9 個解讀你需要知道
    在急性心梗(AMI)患者中可以觀察到 D-二聚體的升高,且使用尿激酶溶栓後 D-二聚體的濃度較前下降,因此,冠心病患者伴有升高的 D-二聚體可能預示著更高的 AMI 風險。但其不是一個獨立的預測因子,在 AMI 診斷中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尚不滿意,與 AMI 預後也存在矛盾,暫不能指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