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項發表於3月19日《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2014;311(11):1117-1124.)的研究中,來自日內瓦大學醫院等機構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種基於患者年齡計算D-二聚體(D-Dimer)臨界值的方法,以此方法除外肺栓塞可減少CT的使用,而敏感性不受影響。
在患者存在低至中度罹患肺栓塞可能時,測定血漿D-二聚體濃度是除外該診斷的重要方法。然而,D-二聚體水平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這一情況增加了解讀該指標的難度。在這項於歐洲開展的多中心研究中,研究者納入了2898名疑似肺栓塞患者,前瞻性地評價了這一基於患者年齡確定D-二聚體正常範圍方法的準確性。
研究者提出,對於年齡≥50歲的個體而言,當D-二聚體水平<患者年齡×10時,可被視為陰性;對於更年輕的患者而言,cutoff值為500ug/ml。隨後,經由上述方法被判斷為陽性的個體接受了CT肺動脈造影檢查以及為期3個月的隨訪。
結果顯示,經年齡校正的D-二聚體cutoff值的應用使陰性結果比例的絕對值上升了12%,相對增加了41%。在331名年齡50歲及以上、D-二聚體水平介於500μmol/L和其年齡×10範圍之間的患者中,只有1人(0.3%)在此後的隨訪中被診斷為肺栓塞。
專家視點
Daniel J. Pallin, MD, MPH 急診醫學 副主編
這項研究的重要之處在於,這種方法可以在不犧牲敏感性的前提下減少CT-PA的應用。該研究應推動與實驗室醫技人員的討論,改變D-二聚體的報告方式。
信源:Age-Specific Cutoffs for D-Dimer to Rule Out Pulmonary Embolus,NEJM Journal Watch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