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根據患者年齡計算D-二聚體臨界值

2020-12-05 醫脈通

在一項發表於3月19日《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2014;311(11):1117-1124.)的研究中,來自日內瓦大學醫院等機構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種基於患者年齡計算D-二聚體(D-Dimer)臨界值的方法,以此方法除外肺栓塞可減少CT的使用,而敏感性不受影響。

 

在患者存在低至中度罹患肺栓塞可能時,測定血漿D-二聚體濃度是除外該診斷的重要方法。然而,D-二聚體水平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這一情況增加了解讀該指標的難度。在這項於歐洲開展的多中心研究中,研究者納入了2898名疑似肺栓塞患者,前瞻性地評價了這一基於患者年齡確定D-二聚體正常範圍方法的準確性。

 

研究者提出,對於年齡≥50歲的個體而言,當D-二聚體水平<患者年齡×10時,可被視為陰性;對於更年輕的患者而言,cutoff值為500ug/ml。隨後,經由上述方法被判斷為陽性的個體接受了CT肺動脈造影檢查以及為期3個月的隨訪。


結果顯示,經年齡校正的D-二聚體cutoff值的應用使陰性結果比例的絕對值上升了12%,相對增加了41%。在331名年齡50歲及以上、D-二聚體水平介於500μmol/L和其年齡×10範圍之間的患者中,只有1人(0.3%)在此後的隨訪中被診斷為肺栓塞。

 

專家視點

 

Daniel J. Pallin, MD, MPH 急診醫學 副主編

 

這項研究的重要之處在於,這種方法可以在不犧牲敏感性的前提下減少CT-PA的應用。該研究應推動與實驗室醫技人員的討論,改變D-二聚體的報告方式。


信源:Age-Specific Cutoffs for D-Dimer to Rule Out Pulmonary Embolus,NEJM Journal Watch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老年肺栓塞誤診排除可依賴D-二聚體年齡校正臨界值
    有研究表明D-二聚體水平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增高,使得這一指標的臨床應用價值、低於D-二聚體臨界值(500μg為了驗證在50歲或以上的老年患者採用年齡×10的計算方法,對D-二聚體臨界值進行校正能否增加老年疑似肺栓塞病例的診斷準確率,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附屬醫院血管與凝血科的Righini博士等開展了一項研究,研究結果發表於2014年3月19日的JAMA上。研究結果表明:D-二聚體的年齡校正臨界值有助排除老年肺栓塞患者。
  • 為何又說 D-二聚體?_D-二聚體_肺栓塞_靜脈栓塞_醫脈通
    隨著年齡的增加和基礎疾病的影響,人體的血液逐漸處於高凝狀態,並最終可導致血栓形成。D-二聚體(D-Dimer,D-D)的檢測在血栓性疾病診治中的應用價值已經得到了大量的研究證實和廣泛認可。不僅在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和肺栓塞(PE)中得到廣泛應用。更深入到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心血管疾病、激素替代治療、惡性腫瘤以及抗凝治療等領域。
  • 為何又說 D-二聚體?
    隨著年齡的增加和基礎疾病的影響,人體的血液逐漸處於高凝狀態,並最終可導致血栓形成。D-二聚體(D-Dimer,D-D)的檢測在血栓性疾病診治中的應用價值已經得到了大量的研究證實和廣泛認可。不僅在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和肺栓塞(PE)中得到廣泛應用。更深入到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心血管疾病、激素替代治療、惡性腫瘤以及抗凝治療等領域。
  • 關於D-二聚體不能不知的幾件事!
    但要注意用於排除靜脈血栓栓塞症的試劑敏感度和陰性預測值應符合要求,且試劑應有臨界值表示並經產品註冊審批部門審核批准。」(摘自《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四版》足見不是隨隨便便的D-二聚體試劑用於排除靜脈血栓栓塞都OK,是有要求的。)  2、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D-二聚體有明顯升高,且D-二聚體增高程度與預後有直接的關係。
  • D-二聚體診斷肺栓塞:陽性和陰性結果沒那麼簡單
    能夠確診PEC、D-二聚體檢查結果為陽性,但低於患者年齡對應的臨界值,因此可以排除PED、因活動性腫瘤造成D-二聚體檢查結果陽性,可以排除PE表1D-二聚體陽性的患者應當接受影像學檢查,如CT肺動脈造影(CTPA)或肺通氣灌注顯像。然而,D-二聚體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因此,隨著年齡增加,根據D-二聚體陰性結果排除PE診斷的患者比例也相應減少—80歲以上患者D-二聚體檢測結果陰性的比例僅為5%,而40歲及以下患者D-二聚體檢測結果陰性的比例則超過50%。
  • D-二聚體深度解析
    靜脈栓塞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靜脈疾病,臨床醫生無法僅僅根據其臨床症狀作出診斷。對於呼吸困難、胸悶、咳嗽、咯血,昏厥的患者,尤其是近期有外傷,手術及長途旅行史;既往患有深靜脈血栓,應考慮是否存在PE。D-二聚體測定是PE必備的篩查方法;<0.5mg/L可除外PE。D-二聚體測定在急性肺栓塞的篩選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操作方法簡便、設備要求不高,縣市級醫院均可開展此項檢測。
  • D-二聚體,到底有哪些臨床意義?
    根據靜脈血栓形成機制,更多的是利用D-二聚體的排除和血栓風險評估價值;同樣對於動脈血栓,D-二聚體的價值則更多體現在鑑別診斷和病情監測上了解清楚動、靜脈血栓形成機制的本質,便於我們從不同臨床科室的角度出發,精細剖析患者疾病情況,有側重點的、有針對性的明確D-二聚體的應用價值。
  • D-二聚體與8大疾病的「親密關係」
    該指標對妊高徵患者高凝狀態的診斷、療效觀察及預後判斷有重要意義。D-二聚體檢測排除妊娠VTE:隨著妊娠期的發展,孕婦的D-二聚體值隨之逐漸升高,可高至基礎值的3~4倍。若妊娠期發生VTE,即可幹擾D-二聚體排除VTE的有效性。若D-二聚體結果陰性,仍有排除VTE的價值。
  • D-二聚體檢測臨床應用知多少?
    門診患者的VTE診斷通常從評估驗前概率開始,可使用Wells評分(DVT/PE)或Geneva評分(PE)。D-二聚體在VTE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圖1)。藉助改良式Wells評分的臨床預測法則和高敏感的D-二聚體檢測,可以進行深靜脈栓塞的篩選和排除。根據年齡調整D-二聚體質量濃度臨界值的方法適合於老年人群VTE的篩查。
  • 關於D-二聚體,你知道或不知道的兩三事
    根據2014年ESC指南以及我國今年發布的指南,對於血流動力學穩定的可疑肺栓塞患者,如果臨床評估可能性不高,D-二聚體又是陰性,就可以不進行進一步處理。而在高度懷疑肺栓塞的患者或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疑似肺栓塞患者中,D-二聚體意義不大,可以直接進行CTPA或超聲心動圖檢查。
  • 關於D-二聚體,你知道的不知道的都在這裡
    另外,D-二聚體與心肌梗死患者預後的關係目前也存在矛盾,並不能指導治療。因此,D-二聚體在心肌梗死中的意義很有限。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導致D-二聚體升高很好理解,根據其發病機制也可以想見D-二聚體在除外DIC時作用很大。事實上,D-二聚體正常確實可以除外DIC。
  • D-二聚體的7大臨床應用?你知道嗎?
    靜脈栓塞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靜脈疾病,臨床醫生無法僅僅根據其臨床症狀作出診斷。靜脈造影是診斷靜脈栓塞的黃金標準,它是創傷性檢查,費用高,而靜脈造影本身具有引發深靜脈栓塞或其它併發症的危險性。對於呼吸困難、胸悶、咳嗽、咯血,昏厥的患者,尤其是近期有外傷,手術及長途旅行史;既往患有深靜脈血栓,應考慮是否存在PE。D-二聚體測定是PE必備的篩查方法;<0.5mg/L可除外PE。D-二聚體測定在急性肺栓塞的篩選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操作方法簡便、設備要求不高,縣市級醫院均可開展此項檢測。
  • 2020年JAMA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JAMA|抑鬱症|醫學|研究|患者|手術|...
    doi: 10.1001/jama.2019.21402. 研究人員首先利用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2013-2016年間共9590名成年人的數據,發現根據新、舊版指南IDH的患病率分別為6.5%與1.3%。
  • 新冠肺炎死亡患者有什麼特徵?JAMA分析了138例患者……
    《JAMA》發布的原文和作者名單首次死亡患者統計分析發布彭志勇的這篇論文是迄今為止統計數量最大的新冠肺炎病例研究論文,共納入138例患者,平均年齡56歲,75人(54.3%)為男性。用於分析對照的數據包括白細胞指標、中性粒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D-二聚體、血尿素氮以及肌酐數值。以下圖中橘色曲線為死亡患者的病程指標記錄,灰色曲線為存活指標,橫坐標數據為疾病發生天數。
  • BUCK DC-DC變換器臨界電感計算簡析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將會就這種DC-DC變換器的臨界電感計算,展開簡要分析和介紹,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8/387096.htm在這裡我們以最基礎的Buck DC-DC變換器為例子,進行臨界電感的計算簡析。這種基礎架構的轉換器系統組成電路圖,如下圖圖1所示。
  • D-二聚體檢測方法學優勢對比|纖維蛋白|二聚體|特異性|檢測|抗體|...
    D-二聚體的檢測方法1975年,Gaffney等首先提出D-二聚體的檢測可作為監測凝血性疾病的有用的工具。目前對D-二聚體的檢測實質上是對包含有D-二聚體的纖維蛋白片段的測定。▶酶聯免疫吸附法以雙抗體夾心的方式用固相載體包裹D-二聚體抗體,形成抗體-抗原-酶標抗體夾心複合物,在複合物中加酶進行顯色處理,然後根據顯色的結果判斷D-二聚體水平。此方法的缺點是操作過程較為複雜,且檢測時間長。
  • D二聚體到底是個什麼鬼?看完這篇你就懂了
    在臨床上疑診為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中,當血漿D-D濃度低於某一臨界值時,其陰性預測值大於90%,由此可以作為排除VTE的篩選試驗。近年來,隨著方法學的不斷進步,最近,D-D檢測的應用已深入到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心血管疾病、激素替代治療、惡性腫瘤以及抗凝治療領域。
  • 2020年JAMA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
    同時,根據舊診斷標準診斷的單純舒張期高血壓,也與上述不良事件風險也無明顯關聯。新舊版本對IDH進行診斷,ARIC研究中CVD累積發生率。doi: 10.1001/jama.2019.21402.研究人員首先利用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2013-2016年間共9590名成年人的數據,發現根據新、舊版指南IDH的患病率分別為6.5%與1.3%。
  • JAMA:顛覆性的結果,地高辛應作為症狀性永久性房顫室率控制的一線...
    在2010年的全球登記中,永久性房顫(Permanent AF)(患者和醫生共同決定不追求心律控制)佔房顫患者的50%。然而,幾乎沒有強有力證據的治療決策。對於房顫合併心力衰竭患者,控制心率尤其重要,因為心率控制不當可能會加重心力衰竭,聯合這些情況會增加入院和死亡的風險。對於房顫患者和懷疑/診斷心力衰竭的患者,心率控制通常僅限於β受體阻滯劑、地高辛或兩種藥物聯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