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嘗試著進行了一場直播課程,主要是為學員梳理一些關於臨帖的問題,並且點評一部分的學員習作。點評習作的內容呢,我們已經以視頻的形式發出,這裡主要是整理一下,我們在直播中,所梳理的幾個臨帖的問題。
1、為什麼要臨帖?
2、臨帖的目的是什麼?
3、書法達到什麼程度才算是高的境界?
4、如何臨帖,如何學習臨帖
5、如何從臨帖轉換到創作?
主要是這五個問題,其中針對前三個問題我做了比較具體的講解,後面兩個問題其實也是建立在前三個問題的前提下,所以沒有做更深入的解析。以後有機會,我們可以專門開設一個課題來講解。
下面就是對於昨天的直播內容做整理的文稿,希望能藉此對書友們起到一些幫助。
1、為什麼要臨帖
有的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臨帖,覺得自己隨便寫就可以,如果說作為一個單純的興趣來說,那其實想怎麼寫都可以。但如果說想在書法這條道路上,儘可能地往前走,不僅僅是說把字寫好,還要寫到一定的高度上去,那我們只有通過臨帖。因為只有臨帖,我們才能夠擺脫自己的一些習氣,把古人的東西學習過來。這樣我們的字呢,首先是有出處的。
大家會發現國學的東西,包括繪畫、書法、戲曲等等,都要講究一個出處。就是說你學書法,要有出處,你是學誰的,都要體現得比較清楚。這個很重要。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臨帖的一個原因。
再一個呢,臨帖其實是可以「脫俗」的。我們在學習古人的過程中,也是我們慢慢脫俗的一個過程。慢慢擺脫自己,學習古人,不單單是學習書法,也是學習古人的格調,慢慢使自己往高雅的格調去走,包括氣質,精神,追求。
第三個呢,就是當下,如果我們想參加一些展覽,那不臨帖幾乎是沒有希望的。投稿的過程當中,如果不是從帖裡面,碑裡面出來的話,這個字沒有出處,首先第一關就會被評委刷下去。如果有比較明確的出處,那初選的階段,就會比較佔優勢一些。
第四呢,臨帖是一個打基本功的過程,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為了臨帖而臨帖,我們是要用。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基本功,就很難達到創作的階段。
2、臨帖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臨帖,臨的是什麼?有沒有去思考過?
臨帖是單純為了把它寫像嗎?是寫字形嗎?或者是研究它的筆法?我們究竟學的是什麼,這個是需要不斷思考的一個過程。
有的人,他處在第一個階段,學習字形的階段,就是臨帖,把字寫像。但是你要想,「寫像」的目的是什麼?是單純為了把它寫像而寫像嗎?我想這肯定不是目的。
當達到第二個階段,掌握了一定的內容之後,有的人就比較困惑了,困惑在哪兒呢?就是你一直在臨字形,就會感覺對一些觀念或者是筆法,不是特別的清晰,尤其是一些筆法上的理論。像書論當中會提出各種筆法上的名詞,就會感到困惑,不理解。所以也比較多人是停留在第二個階段,就是困惑,沒有辦法解決,或者放在那裡,繼續稀裡糊塗的臨,或者摸索著前進。
那第三個階段,我們要解決的其實就是筆法的問題。相對於字形來講,筆法其實要更重要一些。
我們怎麼能夠學習筆法呢?這個筆法是怎麼能夠體現出來的呢?
很多人基本都是停留在第一個階段,就是對於字形的探討。怎麼把字形寫像。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字的形態其實是最後的一個結果。就好像我們在做數學題一樣,它只是一個答案,我們不能為了答案而研究答案,我們要通過答案,去推理出中間的這個過程。
所以書法,我們要通過字形,去推導,它是如何寫出來這個字形的,這才是我們學習書法所要深入的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怎麼去通過字形去研究動作。而不是單純為了寫字形而寫字形,這就像是抄答案,但是你不知道這個答案是怎麼來的,這就比較麻煩了。
這個問題也導致,像有的人呢,臨帖臨得比較像了,但是你沒有在用筆動作上下功夫,你就會發現,當你去創作的時候,你就會茫然。所以你去創作的時候,你還是在臨字形,還是在照搬帖裡的字形,可一旦帖上沒有這個字形了,那你就不知道該怎麼去進行一個衍生。是因為你沒有研究用筆動作,沒有衍生的能力,你只是學習了字形。
所以我們就會看到,有些人他在寫作品之前,都需要先去臨一會兒帖,找找狀態,趁著這個狀態趕緊去寫,他們稱為「手熱了」。手怎麼會熱呢?其實就是一種慣性。他把臨帖的這種慣性,移植到創作中,趁著這個熱乎勁,趕緊去創作。但是你讓他再放一天,他又不知道該怎麼用了。就會陷入到這種狀態,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你在平時的鍛鍊學習過程中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用筆動作,一直都是在寫字形,沒有從用筆動作上去解決筆法的問題。
其實在書寫過程中,運用這個動作,筆下的形態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就是很自然的一種狀態。你不需要特意地去書寫這個字形,但是通過你的用筆的動作,字形是很自然就出來了,結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就不需要一直去研究字形結構。我們一定要上升到還原筆法的這個高度上。
當然筆法,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用筆方式。像我們通常講「晉唐」,兩家一般都會連起來去講,為什麼呢?其實是因為「晉唐」這兩個時代,承傳是比較密切的,有著嚴密的師承關係。
但我們發現到宋以後,書寫的過程當中,它的動作發生了改變。就是你不能拿著宋人的書寫動作,去寫晉唐的字帖。如果你拿米芾的書寫方式,去寫陸柬之的文賦或者歐陽詢的千字文,你會發現這套動作其實是不適用的。所以你拿宋人的方式去寫聖教序,或者是唐人的東西,你會發現你寫不出它們的線質,線型,跟最後產生的質感。所以用宋人的方式去寫晉唐,那你的格調很大程度就只是停留在宋人,到不了晉唐。
所以我們說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學習哪一家,都要注意用筆動作。
但是我們也不能說是晉唐更高,或者是宋人就低。其實書法在往前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從某些方面看,它都是在不斷進步的。
只是我們的課程,主要針對晉人,針對王羲之,所以主要是以轉指為主,但我們也不能說,米芾的這種提按的方式,就比晉人「轉指」的方式就低。我們在書寫過程中,這兩種方式,一個是以「指」的平動為主,一個是以「腕」的提按為主,這兩種方式,我們都要進行學習。
那麼我們在創作過程中,就可以隨時進行轉換,想用什麼方式就能用什麼方式。如果我用晉唐的感覺去創作,那麼我寫出來就是晉唐的格調;如果我用宋人的感覺創作,那麼我寫出來就是強烈的宋人的感覺。這個就是通過我們的用筆方法,產生的作品的不同風格。
3、書法應該要達到什麼程度,才算是比較高的境界?
個人認為書法最終是要達到一種書寫自由的狀態。但是什麼是自由的狀態,怎麼才能達到這種狀態?
其實就是最終我們都要把我們所學的東西,包括字形,包括筆法,都要忘記。
只有忘記了,你才能在創作的過程中達到隨心所欲的狀態。
如果說你一直受字形,受筆法的牽絆,那麼你是很難達到自由的狀態。一定要記住,是忘的狀態。
我們學書法不是為了記多少東西,我們最終還是要忘。但是這個忘掉,是從「有」到「無」這麼一個過程,而不是從「無」到「無」。
所以我們需要前期通過筆法、字形的訓練,結構的處理,章法布白的處理,這些訓練。這是一個「有」的訓練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慢慢訓練到「無」。
把結構也忘記了,筆法也忘記了,然後化為一種生發的能力,達到一個不刻意,自然的結果。但是這種不刻意的,自然結果是需要去重複不斷得「刻意」訓練的一個過程。
所以我們學書法,並不是為了把字寫像,或者掌握多少字形,多少結構……這都不是,其實最終還是要忘記,然後把它轉化為由內而外的生發能力。這種生發能力其實更為重要,一定要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