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每天都那麼「困」?科學家:你的大腦被這種物質操控了

2020-11-03 朝陽靚點

有人說,「困」是當代人的常態:上班犯困、看書打瞌睡、剛起床就無精打採、開車時哈欠連天……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這樣看來,一年四季沒有屬於清醒的季節。

困意是如何產生的?

頂尖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睡眠的最新研究。來自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徐敏研究組,與北京大學李毓龍研究組,合作揭示了「困意」究竟是如何在腦中產生的

科學家們在小鼠的大腦中找出了調控困意的神經元,減少這些神經元後,小鼠每天需要的睡眠時間大大減少,而且還不會犯困。

研究人員指出,睡眠行為的核心特徵是「睡眠穩態調控」:隨著清醒時間延長,困意逐漸增加,最終導致睡眠;而睡眠是困意被逐漸清除的過程。

目前普遍認為,困意與一種叫「腺苷」的分子不斷積累有關。腺苷是細胞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ATP)的「副產物」。清醒越久,ATP不斷消耗,細胞外的腺苷分子越多,它們與相應的受體相結合,抑制神經活動,人就越來越困。

研究人員針對小鼠的基底前腦區——大腦中調控睡眠/覺醒的關鍵部位,觀察胞外腺苷濃度的變化,發現神經元活動與腺苷濃度變化密切相關,找到了負責調控腺苷釋放的兩類神經元: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和穀氨酸能神經元。研究人員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的活動是引起胞外腺苷積累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員設法損毀了小鼠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他們發現,小鼠清醒的時間顯著增加。

研究者指出,在長時間清醒而積累困意的過程中,大腦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既維持和促進了覺醒,又通過刺激腺苷釋放導致了困意增加。

儘管目前研究人員僅僅採用了有創傷性的幹預方式來調控睡眠,但這組神經元提供了一個潛在靶點,未來或許可以用於治療睡眠相關問題。

6個睡眠習慣讓你更困

一覺醒來,不但沒覺得精神,反而頭暈腦漲;起身活動胳膊時,關節直響;醒後全身酸痛,不想起床……其實,這可能是因為你睡法不對。

被子不蓋嚴

秋冬天氣寒冷,風寒一旦入侵人體,容易造成風溼、關節炎、關節酸脹疼痛等,有時還會感冒、流鼻涕,引起呼吸不暢,起床後頭暈頭痛。

蒙頭睡覺

睡覺時用被子蒙著頭,隨著棉被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時間長了,就會導致缺氧,造成睡眠質量不高,醒後感到頭暈、乏力。

睡衣太緊

睡衣太緊不僅會影響呼吸,還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睡中容易驚醒。

枕著手睡

睡覺時將手枕在頭下,不僅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胳膊麻木酸痛、起床後疲累等,還會使腹內壓力升高,久而久之還可能引起胃食管反流。

睡前吃太飽

睡前吃得過飽,會讓大腦更興奮,導致入睡困難或難以進入深度睡眠。人體夜間新陳代謝能力最低,睡前飲食會加重體內代謝負擔,引起消化不良。

相對而睡

和他人相對而睡時,一方吸入的氣體大多是對方呼出的廢氣,氧氣濃度低,極易導致大腦供氧不足,造成失眠、多夢,醒後頭暈乏力,精神萎靡。

有些疾病會產生困意

有些困可能是健康問題引起的,經常犯困的人需要警惕以下幾種疾病。

鼻炎

由於鼻子內部有炎症,導致呼吸受阻,從而引發大腦供氧不暢,導致犯困,甚至出現全身乏力、頭疼。

睡眠性呼吸障礙

睡眠時出現呼吸暫停,導致機體缺氧,患者夜間鼾聲響亮而不規律,時斷時續,聲音忽高忽低,白天很容易出現睏倦、乏力、嗜睡等症狀。

高血脂

高血脂患者,體內血液流動相對緩慢,影響紅細胞的攜氧能力,同時可能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造成血管管腔狹窄,導致大腦缺血缺氧,進而讓人犯困。

腦卒中(中風

臨床資料統計,70%以上中風者在發病前5~10天會頻繁打呵欠。中風前還可能出現血壓驟然升高、鼻子出血、四肢麻木無力、早上起床突發眩暈、持續頭痛等症狀。

老人中風前還可能伴有不自覺流口水、嘴歪、說話不清楚等合併症狀。

甲狀腺功能減退

甲狀腺功能減退的表現比較隱蔽,其主要表現為面部表情遲鈍、講話節奏慢、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經常疲倦犯困、健忘、情緒不穩定等。

心臟疾病

經常犯困,同時有心悸、氣短、胸悶、頭昏等症狀,特別是在活動後症狀加重、休息後減輕,此時需要警惕。

糖尿病

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多飲、多食、多尿的症狀並不十分明顯,而是以全身乏力、精神萎靡、貪睡且難以睡醒為首發症狀。

肝臟疾病

肝病的表現通常比較隱蔽,如果疲勞犯困的同時,出現皮膚發黃粗糙、噁心、厭油膩、食後脹滿等症狀,要儘早排查肝病。

貧血

貧血最常見和最早出現的症狀就是疲乏、睏倦,還可能伴有頭暈、頭痛、耳鳴、眼花、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蒼白等。

5個方法讓你元氣滿滿

如果排除了疾病因素,卻經常犯困,可以試試以下幾個方法,趕走困意。

學會「補覺」

如果想「補覺」,應是早睡而不是晚起。成年人最好保證6~8小時睡眠,發育期的青少年建議睡足8~9小時。

對於經常睡眠不足的人來說,周末補覺不如每天短時間補覺更有效。每天抽空小憩20分鐘,即可使大腦神經得到放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睡眠不足引起的疲勞。

補充水分

多喝淡茶水能為身體提供一定的鉀、鎂等礦物質。同時,茶水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可以興奮中樞神經,對於驅除疲勞有一定效果。

適當鍛鍊

適量鍛鍊,如跑步、做操、打太極拳、球類運動等,可有效加速身體血液循環,提高大腦的供氧量。

吃富含鉀的食物

出汗過多,會造成人體內鉀離子的流失,讓人感覺倦怠疲勞。

以下食物含有豐富的鉀:主食類如加點蕎麥、玉米和紅薯;豆類,黃豆、小豆、綠豆;海藻類如紫菜、海帶;蔬菜包括菠菜、香菜、油菜、甘藍、芹菜、大蔥等。

感官刺激

睏倦時,可聞聞風油精、清涼油、花露水的味道;吃點苦酸麻辣的食品,亦可泡杯茶,以解困意;聽些曲調優美明快、振奮人心的音樂,也可以醒腦提神。


來源:生命時報

相關焦點

  • 看似活著的螞蟻:可能早都死了 還被真菌操控著
    ,偏側蛇蟲草菌所操控的殭屍螞蟻大腦並未被真菌侵蝕。換言之,宿主螞蟻就像是被困在駕駛座上的司機,而真菌控制了汽車輪子。要找到世界上最邪惡的精神控制案例並不是什麼難事。你不用去看科幻小說,去到類似巴西這種熱帶國家的叢林中就可以找到。仔細觀察那些距離森林地面25釐米的樹葉,看看它的背面有沒有什麼異樣。如果幸運的話,你可能會發現一隻螞蟻緊貼著葉子的主葉脈,似乎為了不掉下去,下頜緊緊鉗住了葉子。
  • 我們只用了10%的大腦?不!看看大腦每天是怎麼全力以赴工作的
    在Google上輸入「10%大腦」這個關鍵詞,可以得到2.53億個結果,都是在討論人類到底用了多少大腦。我們真的只用了10%的大腦嗎?經常有人會問,這是不是真的?還有一些人想知道,如果是真的話,那我怎麼能讓自己那90%來讓自己發揮巨大的潛能?我們的大腦在大部分時間裡都無所事事,這個想法幾乎變成了人們口耳相傳的共識,被信口拿來誇張的表達,讓人以為人類大腦還有巨大空間未被利用。
  • 為什麼每天都那麼累?擺脫疲勞感的6條建議
    我們要思考的是: 這種「疲憊感」是如何造成的? 以及,如果暫時沒有辦法徹底改變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這種情況? 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擾,那麼,希望今天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啟發和思考。
  • 為什麼智商會有高低之分?科學家:我們的大腦可能受到了限制!
    為什麼智商會有高低之分?科學家:我們的大腦可能受到了限制!人因為擁有了大腦,可以不斷的思考,才擁有了智慧,成為了地球上的統治者,但是人和人之間的智慧也是各不相同的,有人智商高有人智商低,大部分人都是中等智商,高等智商的人是少之又少,在人類歷史的長河當中,有很多科學家就表現出了超高的智商,愛因斯坦,霍金,牛頓等等,他們的大腦的開發程度都比正常人要更高一些。
  • 科學家震驚,居然有生物可以操控果蠅!
    你覺得會存在可以操控思想的生物嗎?我們一般認為現科技是暫時沒有辦法操控意識的。但在自然界就不一樣了,對果蠅來說還真有一樣東西可以操控它,如果它的大腦已經被這生物所控制的話,下場就是死亡。剛開始幾天,果蠅都表現得很正常。但隨著體內的真菌食其脂肪而不斷生長,於此同時它會慢慢侵入它的神經,到經過四五天後,它就會有點躁動,甚至到處亂跑爬上高處。科學家稱此行為「登頂症」。之後它會開始抽搐,直到真菌徹底控制了它。不過這時候離果蠅死亡還有一段過程。
  • 這種生物沒有大腦,卻需要每天睡覺!
    ,但事實證明,一些生物的睡眠並不一定是為了滿足大腦,睡眠機制或許比大腦組織進化更早。睡眠行為在動物王國中非常普遍,人類和所有哺乳動物每天必須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才能維持日常生活,最新研究表明昆蟲、甚至蛔蟲也會睡覺。
  • 每天只睡5個小時也能精力充沛?科學家:學會這個方法,你也可以
    經常熬夜早起,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一旦發生睡眠的不足,會造成很多糟糕的後果,那麼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困到不能自拔。不論是上課或者是開會,甚至有的人在開車時都會睡著。晚上不睡白天崩潰,這是一個普遍的事實。他們合作揭示了人類困意究竟是在大腦內如何產生的。首先專家們提前在小白鼠的大腦中尋找到了神經元。這些神經元能夠調控困意,當專家們人為幹預去減少這些神經元,果真使得小白鼠每天需要的睡眠時間大大的減少——這相當於人類每天可以少睡三個小時,而且還不會犯困。
  • 「為什麼孩子每天要寫這麼多試卷」,神經科學家:這是大腦需要的
    責備老師不好好歸納總結,每天就是沒完沒了的寫試卷。底下有很多家長回復,表示對老師做法的理解,更有家長說「外行指揮內行」,難道老師不知道要怎麼教學生嗎?也有很多老師無奈地說:感覺不管老師怎麼做,家長都不滿意。其實我能理解這位家長的想法:心疼孩子,覺得一直做試卷就是做無用功,並且還嚴重影響睡眠。我作為一個學生家長的同時,也是一名輔導班的老師。
  • 每天都感覺很累?可能是你睡覺的「姿勢」錯了
    假如一個人能活到78歲,那麼其中有26年是用來睡覺的。我們為什麼會需要這麼長的睡眠時間呢?這是因為人體在進行學習和工作活動後,大腦機能的損耗會遠遠超過其恢復速度,表現為疲倦、打呵欠、工作能力下降等。一旦功能消耗超過神經細胞的功能限度,大腦皮質就會出現保護性抑制。
  • 只要兩滴,這種物質就摧毀了一位科學家的大腦
    原來,二甲基汞的毒性會緩慢發作。包括二甲基汞在內的有機汞大概只有5%在血液裡,其他的95%聚集在其他器官裡。二甲基汞很容易被人體吸收,而且具有親脂性,因此會緩慢富集在身體富含脂肪的部位——大腦裡,因為大腦的60%都是脂肪。在這幾個月裡,有機汞不斷地在這個飽含脂肪的器官裡聚集,產生自由基,殺死神經元。神經系統的其他部分也遭了殃,因為神經元外部包裹著髓鞘,而髓鞘的60%是由脂肪構成的,因此也受到了有機汞的青睞。
  • 連愛因斯坦都被困其中,量子力學到底有多厲害?
    連愛因斯坦都被困其中,量子力學到底有多厲害?量子力學有多可怕?連愛因斯坦都被困其中,正常人要是能弄懂它,改變命運只在分秒之間。總之,對於愛因斯坦的攻勢,玻爾可以見招拆招,愛因斯坦被困其中。量子力學是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結構和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如今,量子力學已經成為科學探索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 如何操控你我周遭看不見的能量波
    你可以把這個能量海當作是一種自然界的法則,支配著物質世界,除非你是修為高超的瑜珈導師或是賢者,有能力靠自身的能量將這些能量幹擾阻擋在外,否則你就是不停的被各種電磁波夾擊著。 以電磁波而言,電場和磁場都同時扮演傳送能量的角色,勞倫茲力定律在自由空間中能夠解釋這個現象,你可以透過馬省理工學院的開放課程了解這個現象,或是透過日常觀察,也可觀察到這個現象。
  • 困了就去睡!科學家證明:打哈欠時也許靈感就來了
    一年之計在於春,困了就去睡別給自己太多壓力,有科學家證明  打哈欠的時候也許靈感就來了  又犯春困了,是不是好懊惱,怎麼這麼沒精打採的。  其實,別給自己太多壓力,累了,困了,洗個澡、打個盹,也未嘗不可。  我並不是要指明一條好吃懶做的道路,而是給「一年之計在於春」添一條有趣的科學註腳。
  • 幾千人大腦被操控,解密美國「腦之門」計劃,妄想奴役整個人類
    你想不想偷窺或控制一個人的思想?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現在趕緊拋棄,你想要這樣的能力,別人可能也想要,但我們並不希望別人擁有這樣的能力。如果你可以讀懂老闆的想法或看穿敵人的意圖,又或者控制一個人的思想,那麼,生命將會失去意義。這種能力只有在科幻小說裡才會出現,最著名的小說人物X教授也就是《X戰警》的發起人和領導者,利用超能力控制和影響別人的意識。
  • 吃完飯就很困正常嗎,真的只是大腦缺血?別胡扯了
    不少文章記載的說法是「因為飯後大量血液都集中在胃腸道,所以供應大腦的血液量就少,人大腦缺血缺氧,所以反應遲鈍,易困」。這只是一個常規的大眾說法,其實每個人的腦血管都有自己的調節機制,會使腦部血液供應處於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如果吃頓飯就大腦缺血,恐怕吃飯就是傷害大腦的危險行為了。那麼人體飯後犯困是什麼因素導致?
  • "阿凡達"異體操控成真:大腦中植入晶片(圖)
    原標題:"阿凡達"異體操控成真:大腦中植入晶片(圖) 未來,癱瘓者有望重新控制自己的身體   在實驗中,一隻猴子成功用其他猴子的手,上下移動光標美國科研人員18日報告說,他們首次在猴子身上實現了這種異體操控,這一成果有助於未來幫助癱瘓者重新控制自己的身體。   脊髓損傷會阻礙大腦指令信息向軀體的傳遞,導致運動能力受損甚至癱瘓。目前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通過模擬腦電波信號對受傷脊髓進行電刺激,使傷者的軀體能重新接收運動指令。
  • 腦筋急轉彎:火箭為什麼飛得那麼快?答案讓我笑瘋了!
    腦筋急轉彎:火箭為什麼飛得那麼快?答案讓我笑瘋了!腦筋急轉彎最早起源於古代印度。就是指當思維遇到特殊的阻礙時,要很快的離開習慣的思路,從別的方面來思考問題。現在泛指一些不能用通常的思路來回答的智力問答題。科學家霍金也曾說過:「有一個靈活的大腦,你就會比別人更接近成功。」
  • 「你為什麼總忍不住刷手機」|聊聊大腦的「習慣迴路」
    我知道,你也希望改掉這些習慣,但總是忍不住,這是為什麼呢?01我有個學員,買了很多書,但大多只讀了開頭幾頁,還有一些連塑料書膜都沒有撕開。她最近覺得微信讀書方便,上下班時地鐵上直接就可以拿著手機看。全部路上時間都貢獻給各種八卦新聞了,事後感覺什麼收穫也沒有。第二天會將這一情景再演繹一遍。她說不知為什麼,一上地鐵就忍不住刷手機。她問我:我為什麼會總是忍不住呢?
  • 為什麼鯨擁有那麼大的大腦?
    為什麼鯨擁有那麼大的大腦?有史以來進化出的最大的大腦非鯨的大腦莫屬。海洋哺乳動物獲得如此巨大的大腦的途徑可能和我們人類一樣。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研究了18種鯨魚和海豚以及124種陸地動物,包括43種靈長類動物的大腦。除了少數例外,鯨、海豚和靈長類動物都通過同樣兩個腦區——小腦和大腦皮層的戲劇性擴張獲得巨大的腦容量。這兩個腦區對於認知功能(例如注意力和控制身體的運動)很重要。
  • 大腦揭秘三(改寫你所有人生煩惱)
    是因為他們這種短期性的壓力屬於急性的壓力,不能用好與壞來判斷,反而是會成為一種生命的動力,一種堅韌的信念在給你的細胞蛋白質不斷的輸送信號,「我能,我可以。」這個我無數期的廣播也說過,我們完全有可能真實的通過堅定的信念去改變我們的基因。 那麼特別提醒,在急性的壓力層面上,為了一個目標而做行動力,這個就可以稱作是急性壓力,它沒有後遺症,它是一種力量,一直面對挑戰而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