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困」是當代人的常態:上班犯困、看書打瞌睡、剛起床就無精打採、開車時哈欠連天……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這樣看來,一年四季沒有屬於清醒的季節。
困意是如何產生的?
頂尖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睡眠的最新研究。來自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徐敏研究組,與北京大學李毓龍研究組,合作揭示了「困意」究竟是如何在腦中產生的。
科學家們在小鼠的大腦中找出了調控困意的神經元,減少這些神經元後,小鼠每天需要的睡眠時間大大減少,而且還不會犯困。
研究人員指出,睡眠行為的核心特徵是「睡眠穩態調控」:隨著清醒時間延長,困意逐漸增加,最終導致睡眠;而睡眠是困意被逐漸清除的過程。
目前普遍認為,困意與一種叫「腺苷」的分子不斷積累有關。腺苷是細胞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ATP)的「副產物」。清醒越久,ATP不斷消耗,細胞外的腺苷分子越多,它們與相應的受體相結合,抑制神經活動,人就越來越困。
研究人員針對小鼠的基底前腦區——大腦中調控睡眠/覺醒的關鍵部位,觀察胞外腺苷濃度的變化,發現神經元活動與腺苷濃度變化密切相關,找到了負責調控腺苷釋放的兩類神經元: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和穀氨酸能神經元。研究人員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的活動是引起胞外腺苷積累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員設法損毀了小鼠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他們發現,小鼠清醒的時間顯著增加。
研究者指出,在長時間清醒而積累困意的過程中,大腦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既維持和促進了覺醒,又通過刺激腺苷釋放導致了困意增加。
儘管目前研究人員僅僅採用了有創傷性的幹預方式來調控睡眠,但這組神經元提供了一個潛在靶點,未來或許可以用於治療睡眠相關問題。
一覺醒來,不但沒覺得精神,反而頭暈腦漲;起身活動胳膊時,關節直響;醒後全身酸痛,不想起床……其實,這可能是因為你睡法不對。
被子不蓋嚴
秋冬天氣寒冷,風寒一旦入侵人體,容易造成風溼、關節炎、關節酸脹疼痛等,有時還會感冒、流鼻涕,引起呼吸不暢,起床後頭暈頭痛。
蒙頭睡覺
睡覺時用被子蒙著頭,隨著棉被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時間長了,就會導致缺氧,造成睡眠質量不高,醒後感到頭暈、乏力。
睡衣太緊
睡衣太緊不僅會影響呼吸,還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睡中容易驚醒。
枕著手睡
睡覺時將手枕在頭下,不僅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胳膊麻木酸痛、起床後疲累等,還會使腹內壓力升高,久而久之還可能引起胃食管反流。
睡前吃太飽
睡前吃得過飽,會讓大腦更興奮,導致入睡困難或難以進入深度睡眠。人體夜間新陳代謝能力最低,睡前飲食會加重體內代謝負擔,引起消化不良。
相對而睡
和他人相對而睡時,一方吸入的氣體大多是對方呼出的廢氣,氧氣濃度低,極易導致大腦供氧不足,造成失眠、多夢,醒後頭暈乏力,精神萎靡。
有些困可能是健康問題引起的,經常犯困的人需要警惕以下幾種疾病。
鼻炎
由於鼻子內部有炎症,導致呼吸受阻,從而引發大腦供氧不暢,導致犯困,甚至出現全身乏力、頭疼。
睡眠性呼吸障礙
睡眠時出現呼吸暫停,導致機體缺氧,患者夜間鼾聲響亮而不規律,時斷時續,聲音忽高忽低,白天很容易出現睏倦、乏力、嗜睡等症狀。
高血脂
高血脂患者,體內血液流動相對緩慢,影響紅細胞的攜氧能力,同時可能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造成血管管腔狹窄,導致大腦缺血缺氧,進而讓人犯困。
腦卒中(中風)
臨床資料統計,70%以上中風者在發病前5~10天會頻繁打呵欠。中風前還可能出現血壓驟然升高、鼻子出血、四肢麻木無力、早上起床突發眩暈、持續頭痛等症狀。
老人中風前還可能伴有不自覺流口水、嘴歪、說話不清楚等合併症狀。
甲狀腺功能減退
甲狀腺功能減退的表現比較隱蔽,其主要表現為面部表情遲鈍、講話節奏慢、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經常疲倦犯困、健忘、情緒不穩定等。
心臟疾病
經常犯困,同時有心悸、氣短、胸悶、頭昏等症狀,特別是在活動後症狀加重、休息後減輕,此時需要警惕。
糖尿病
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多飲、多食、多尿的症狀並不十分明顯,而是以全身乏力、精神萎靡、貪睡且難以睡醒為首發症狀。
肝臟疾病
肝病的表現通常比較隱蔽,如果疲勞犯困的同時,出現皮膚發黃粗糙、噁心、厭油膩、食後脹滿等症狀,要儘早排查肝病。
貧血
貧血最常見和最早出現的症狀就是疲乏、睏倦,還可能伴有頭暈、頭痛、耳鳴、眼花、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蒼白等。
如果排除了疾病因素,卻經常犯困,可以試試以下幾個方法,趕走困意。
學會「補覺」
如果想「補覺」,應是早睡而不是晚起。成年人最好保證6~8小時睡眠,發育期的青少年建議睡足8~9小時。
對於經常睡眠不足的人來說,周末補覺不如每天短時間補覺更有效。每天抽空小憩20分鐘,即可使大腦神經得到放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睡眠不足引起的疲勞。
補充水分
多喝淡茶水能為身體提供一定的鉀、鎂等礦物質。同時,茶水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可以興奮中樞神經,對於驅除疲勞有一定效果。
適當鍛鍊
適量鍛鍊,如跑步、做操、打太極拳、球類運動等,可有效加速身體血液循環,提高大腦的供氧量。
吃富含鉀的食物
出汗過多,會造成人體內鉀離子的流失,讓人感覺倦怠疲勞。
以下食物含有豐富的鉀:主食類如加點蕎麥、玉米和紅薯;豆類,黃豆、小豆、綠豆;海藻類如紫菜、海帶;蔬菜包括菠菜、香菜、油菜、甘藍、芹菜、大蔥等。
感官刺激
睏倦時,可聞聞風油精、清涼油、花露水的味道;吃點苦酸麻辣的食品,亦可泡杯茶,以解困意;聽些曲調優美明快、振奮人心的音樂,也可以醒腦提神。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