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哪一年起,「高分低能」作為一個自造詞,逐漸登上歷史的舞臺。從那之後,我們經常聽見有人說「誰誰誰高分低能」之類的話語。傳得多了,這個自造詞也似乎在社會中「更加時髦」了。
可不論怎樣,自造詞終歸還是自造詞。同時,我們更多人不禁引發了深深的思考——難道高分者一定低能嗎?
相信聰明的你在經過大腦認真思考之後,一定也會覺得,這個自造詞實在是太片面、太不靠譜了,可為什麼被一些人常常掛在嘴邊用於品頭論足呢?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高分低能」這一自造詞通常用於以下的兩種情況下:
①一些成績差的學生對一些成績比較優異的學生產生出嫉妒心理,從而非要「挑剔」出他們的一點點弱項不可,甚至「雞蛋裡面挑骨頭」。
對於這種現象,顯然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一方面每一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弱項,而且所謂的「弱項」和成績好壞並無關聯;另一方面,不論把別人的「弱項」誇大得多麼天花亂墜,對自己的提高也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②可能某些單位的老師傅會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初出茅廬、經驗不足的新來的大學生。
既然是初出茅廬、經驗不足,畢竟是大學生剛剛步入某個新行業的一種很正常的自然現象,哪怕不是大學生,任何一個新來的人都難免會覺得很陌生,但隨著日久天長的積累,逐漸幹多了,也就慢慢熟練了;況且,一個人剛入行階段的不熟練,跟他(她)的學歷是完全無關的。
看來,任何一個聰明人、明事理的人,恐怕真的要仔細剖析一下「高分低能」這一自造詞了。
任何一個人,不僅有不同於他人的優點和缺點,更有屬於自己的獨特之處,而這正是每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地方。比如,有些人對各國、各種汽車的品牌、價位了如指掌,而還有些人十分精通俄語卻對汽車品牌了解甚少,不論怎樣,都可認為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假如說每個人的優缺點、喜好、擅長都一樣的話,那麼,人與人之間還存在著什麼不同呢?
同樣地,不論成績好壞,每個人都難免會有一些方面是不足的,即便那些方面再不足,都不應該用「低能」來把他(她)否定得一敗塗地,因為他(她)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可能會很強,只不過是還沒被「伯樂」發現而已;更不能用「高分低能」這個詞把他(她)的能力與文化課成績牽扯上,因為,一方面文化課成績與能力兩者是相互獨立的關係,另一方面,文化課成績好根本不會拖某個人能力的後腿。
另外,筆者反倒覺得,高分很可能是「高能」的標誌之一。大家不妨這樣想:我們一生中所掌握的所有技能,不都是通過後天的不斷學習來獲得的嗎?如果一個人分數高,說明他(她)的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因此可推斷出,他(她)學其他本領的能力很可能也會很強,非但不會比別人費勁,反倒會比別人快一些,甚至是好一些!總之,「高分」應該與「高能」相配才準確!
而對於那些曾經受到過「高分低能」這個自造詞諷刺過的人,下面也有一些重要的忠告要送給你們,希望能夠淨化你們的心靈。
雖然你們曾經被「高分低能」這個自造詞否定過,但你們至少應該知道這些:①你們成績好本身沒有錯,且成績好絕不會拖能力的後腿;②你們的能力由你們自己來決定,而並不是由那些不明事理的吃瓜群眾的言語來決定,而他們的話並不一定都正確;③根本沒必要且不值得因那些吃瓜群眾的「高分低能」的言論而產生自卑心理,要知道,活出自己的本色是最重要的,生活畢竟是活給自己的,不是活給那些品頭論足的吃瓜群眾的。
總之,不論「高分低能」這個自造詞在多少人的口中「流行」,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用一個清醒的、理性的頭腦來看待這種言論;而對於這個自造詞本身來說,我們不僅要做到自己不使用,更不能因別人用它來評價自己而產生出自卑的心理。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在各種能力上都會與別人有所不同,如果把這種不同理解成「低能」甚至牽扯到分數高低,顯然是非常不合理的。
關注教育,我們一起提高,四海興家教永遠與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