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在他逐漸淡出大眾視野的幾年間,26歲的李泰伯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李泰伯所在的實驗室正在為延緩人類衰老等重要課題。在他身上很難再找到那個「失敗者」的標籤了。他本人也早已將「高分低能」的標籤洗刷殆盡,實現了完美的逆襲。
中國的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很多人卻還停留在過去的認識,所謂的高分低能,或許不過是失敗者的藉口罷了。學生的分數高,是需要一定的能力作為支撐的。能力和分數之間是相互作用的關係,例如:踏實、認真、勤奮等等品質都是學生們取得高分的前提與基礎。擁有以上品質的學生,怎麼能叫做「低能」。那些叫嚷著「高分低能」的人,自己絕對沒有為了分數付出過百分之百的努力,你無法想像那些考到「高分」的人對於榮譽與成功的渴望。如果你付出過百分之百的努力,你就應該知道對於非天才的人,那條奮鬥之路有多麼難走。
當今社會 「高分低能」的概念被不斷濫用,演變成一頂傳遞偏見的「帽子」。一些學生因為不符合所謂全面發展的「標準模型」,反而被蓋上了「高分低能」的戳記,這種做法,完全走入了和應試教育相對的另一個極端,同樣是對教育多元化的破壞。
李泰伯身上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他有著強大的內心。他沒有被旁人的批評和冷眼所礙,陷入無意義的彷徨與焦慮,而是堅定地在自己認定的學術道路上披荊斬棘,奮力前行。但是,並非每個曾被扣上類似帽子的年輕人,都能像他這樣初心不改,勇敢堅毅。他們需要更多的關心與理解,支持與鼓勵,才能掙破外部偏見為他們織就的繭房。
另外一個被誤解的「高分低能」的例子發生在留學生身上,在前不久的美國國際招聘委員會會議上,很多的機構抱怨很多來自中國的學生雖然託福考分很高,但是一旦進入美國校園接受面試的時候,招生官員或者是導師就會發現其英語能力難以達到要求。因此,中國留學生高分低能的話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不過,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俞敏洪卻認為,所謂的高分低能是一種錯誤的理解。
俞敏洪解釋道,一些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很優秀,但是語言能力不是很好,這就是所謂的高分低能。美國人在用英文講話的時候沒有任何問題,因為英語是他們的母語。但是,如果要求他們用中文闡述他們的觀點,那麼肯定會被人們認為能力有限。這與要求中國學生說英語的道理是一樣的。很多「高分低能」的中國學生非常有才華,如果用中文進行學習和研究肯定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要求他們用英文作為語言工具來說話,也許就會有一些困難,可能會陷入困境,這其實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但是,經過一兩年的學習、生活之後,大多數的中國學生英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中國的英語基礎教育非常紮實,一般到一年、一年半以後,中國學生很快在英語方面就能過關了。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被「高分低能」的帽子壓趴了,不要把暫時的不適應和能力上的缺失混為一談,從而從內心否定自己。只要具有很強的自我學習的能力,任何技能上的提升都是可以經過努力而提高的。
我們不能把分數與能力對立起來,這種認識可能會引起學生們思想上的混亂,甚至涉及到學校裡的教育工作者藉口不做分數的奴隸要求取消分數,把自學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強調到不適當的地位,忽視了基礎知識學習和基本能力訓練,這樣做的結果,勢必影響大幅度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