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

2020-12-04 中青評論

11月5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

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後,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如今,李泰伯所在的實驗室正在為延緩人類衰老等重要課題努力,而他本人也早已將「高分低能」的標籤洗刷殆盡,實現了完美的逆襲。

「高分低能」的說辭並不讓人感到陌生——在學校裡,總會有一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或因性格內向,或因身體虛弱,或因意外失敗,而被冠以「高分低能」的帽子,被同學乃至家長議論中傷。

最早,「高分低能」的概念旨在批評應試教育,反對將學生按照統一的「模子」培養成缺乏個性與綜合素養的讀書機器。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應試教育的弊端日益減少,「高分低能」的概念卻被不斷濫用,演變成一頂傳遞偏見的「帽子」。一些學生因為不符合所謂全面發展的「標準模型」,反而被蓋上了「高分低能」的戳記,這種做法,完全走入了和應試教育相對的另一個極端,同樣是對教育多元化的破壞。

一個學生適合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只有他自己和身邊最親密的人清楚。對此,旁人大可不必指指點點。遺憾的是,總是有一些人熱衷於將自己心中的標準強加到別人身上,以偏見對他人橫加幹涉。大多數人或許不會像李泰伯一樣,因為高考狀元的身份而被迫面對輿論的洶湧指控,但每個學生都可能碰上控制欲過強的老師、嫉妒心過重的同學,或是太愛說閒話的同學家長。這些人的言談就像是一個迷你版的「輿論場」,每時每刻都對當事人施加著壓力,而這種壓力很可能損害學生尚不成熟的心靈,使得他們要麼被迫改變自己,扮演成別人喜歡的樣子,要麼自暴自棄,日漸沉淪。

李泰伯身上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他有著強大的內心。在「不幸」成為公眾人物之後,他沒有被旁人的批評和冷眼所礙,陷入無意義的彷徨與焦慮,而是堅定地在自己認定的學術道路上披荊斬棘,奮力前行。但是,並非每個曾被扣上類似帽子的年輕人,都能像他這樣初心不改,勇敢堅毅。他們需要更多的關心與理解,支持與鼓勵,才能掙破外部偏見為他們織就的繭房。

李泰伯的經歷,不只是一個讓人讀過之後眼前一亮的傳奇故事,而更應該成為提示和警醒。我們對年輕人隨口作出的輕率評判,以及在他們身上貼上的標籤,對他們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視。我們當然不希望年輕人真的被培養成「高分低能」的讀書機器,但是,將這個標籤粗暴地貼到不了解的人身上,絕不是明智的做法

相關焦點

  • 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高考狀元,現在強勢逆襲讓人閉嘴!
    高考狀元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發展好了就是正常的道路,發展不好就是」高分低能「,近日網上有一篇文章就是講述了這麼一個」高分低能「的故事在小編閱讀這篇文章後,頗為感概,故事的主人公是北京市2010高考理科狀元,但是因為他當年申請了美國的是一所大學都被拒絕
  • 李泰伯實現了對「高分低能」誤解的完美逆襲
    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他本人也早已將「高分低能」的標籤洗刷殆盡,實現了完美的逆襲。中國的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很多人卻還停留在過去的認識,所謂的高分低能,或許不過是失敗者的藉口罷了。學生的分數高,是需要一定的能力作為支撐的。
  • 他被編入了「高考狀元高分低能案例大全」
    有人把他歸為「應試教育的失敗產物」「書呆子」,還有人把他列進「高考狀元高分低能案例大全」。他當學生會主席、參加「模擬聯合國」的選修課,都被解讀成「混簡歷」。他不想「用別人說話的自由懲罰自己」。 那次申請失敗後,他選擇去香港讀書。其間還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詢問是否有交流項目,對方邀請他直接申請轉學。 他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匆忙完成所有的申請材料。麻省理工學院給了他全額獎學金,讓他進入全美最好的「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專業。
  • 他曾是我國高考狀元,被媒體冠上高分低能的帽子,10年後遭打臉
    他曾是我國高考狀元,被媒體冠上高分低能的帽子,10年後遭打臉高考是鯉魚躍龍門的絕佳時刻,細數往年無數優秀的高考狀元「縱身一躍」便進入了中國最頂尖的知名高校。這些狀元未來的選擇牽動著人們的注意,優秀的人才們也許會為國效力,也許會走出國門。
  • 遭哈佛拒絕的理科狀元,被指高分低能的李泰伯,現狀如何?
    前言李泰伯, 2010年以703的分數奪得北京高考理科狀元,當時曾瞬時吸引人們的眼球。在遭到哈佛等11所世界高校的拒絕後,人們的觀念又瞬時來了個180度大轉彎,甚至在網絡上說一些不良的言論,直指李泰伯「高分低能」。
  • 對於「高分低能」這一自造詞,如何才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
    相信聰明的你在經過大腦認真思考之後,一定也會覺得,這個自造詞實在是太片面、太不靠譜了,可為什麼被一些人常常掛在嘴邊用於品頭論足呢?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高分低能」這一自造詞通常用於以下的兩種情況下:①一些成績差的學生對一些成績比較優異的學生產生出嫉妒心理,從而非要「挑剔」出他們的一點點弱項不可,甚至「雞蛋裡面挑骨頭」。
  • 理科狀元的逆襲:高考703分被11所國外大學拒絕,如今成雙料博士
    他是北京2010年高考理科狀元,卻打算出國繼續學習,向國外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美國11所知名院校提出留學申請,可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慘遭拒絕。 而因此實踐,他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甚至被貼上了「高分低能」的標籤。
  • 高分低能娃,贏得眼前卻輸了未來,培養高分高能,父母需要這樣做
    當今社會存在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便是孩子的高分低能,大多數孩子的高分低能全拜父母所賜,可是不知道的父母還在竊喜,結局的悲劇便可想而知。而且高分低能也體現了當今社會應試教育對孩子的摧殘,當父母僅僅關注孩子成績上的多少,而忽視孩子其他方面能力上的培養,這樣的孩子看似聰明,但是在生活中是什麼樣子的呢?1,這樣的孩子沒有最基本的待人處事方式。
  • 從曾經班上的倒數第一到高考狀元,高考狀元:邏輯思維讓我逆襲
    誰都想金榜題名成為當屆的高考狀元,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什麼樣的人又會更具優勢脫穎而出?可能有很多人認為高考狀元一定都是一路走來穩居前茅的學霸,班上數一數二的尖子生。但是小編今天帶大家來看一看一位從曾經班上的倒數第一到高考狀元的勵志學生。從曾經班上倒數第一逆襲到高考狀元鄭恩柏是浙江省一所中學的普通學生,性格內向收斂,斯斯文文的,不愛於他人交流。
  • 山東省高考狀元:離滿分750僅差一分,他的現狀如何?
    在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中,人人生而平等、人人卻生而不同,高考是較為公平公正的逆襲平臺,它不看出身、不論身份,只要足夠努力,就能實現人生的第一飛躍。這位狀元的牛氣之處在於離高考滿分只差了一分,是的,你沒聽錯,高考滿分750分,這位高考考生考了749分。 很多人聽到如此雷人分數時非常疑惑:難道他的語文只錯了一分嗎?這個高考狀元現在又身在何方? 在介紹這個高考狀元之前,我們先來解讀一下他的分數,這個分數理論上不太現實,能夠考到749分,如何做到只差一分?
  • 大學教育失敗案例:《隱秘而偉大》中顧耀東高分低能與狗屎運
    這樣的人物劇情安排,其實是對大學教育,尤其是大學法律教育的一個諷刺,也是對高分低能的歌頌。或者說,全劇並沒有表現出顧曉東更多的高材生的優勢(尤其是當年大學生奇缺的情況下,高材生更應該是一個「智力」有相對優勢的人),更缺乏法律專業高材生的嚴謹邏輯思維能力。這也是全劇的人設的一大失誤和敗筆。
  • 從倒數第一成為高考狀元,760分逆襲入北大,令人驚訝
    我們都知道#北京大學#高考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想要取得高考狀元那就更加難上加難了。高考狀元就是全省幾十萬考生中的第一名,想要達到這樣的成績,那必定從高一開始肯定成績就特別好。說起高考狀元,一般都是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是名副其實的學霸。
  • 看看中國五大頂級富豪的學歷 你還相信「高分低能」的論調嗎
    社會上,一定又有一波「高分低能論」或「讀書無用論」蹦出來。小編一直搞不懂,這些明顯站不住腳的無腦論調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相信。那些生活中高學歷比低學歷更有成就的例子就不說了,小編今天就來談談中國五位頂級富豪的學歷吧。馬雲可能是最差的一位,高考落榜了兩次,家裡都反對他高考了,但人家堅持考了第三次,考上了杭州師範大學。
  • 從衡中500多名到河北高考狀元,北大劉嘉森是如何逆襲成功的?
    而在高考,能夠在這些中學奪得狀元的學生自然不是普通人,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個衡中狀元、北大才子逆襲的故事,他的名字叫劉嘉森。 學長告訴他入學的時候自己成績更差,但是現在卻是班級的第一,這是由於努力才得到的。學長建議他要自己跟自己比,一天比一天更好,激發一個更強大的自我,而不是在於和他人比較中迷失自我,這一番話點醒了劉嘉森。
  • 從年級倒數逆襲為高考狀元,清華學霸李星宏:我只用了這3個方法
    李星宏說: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努力可以被辜負,如若你努力了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那說明你不夠努力;如若你看到一個人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想要的結果,那說明他背地裡比別人付出了多十倍的努力。高考時,李星宏一鳴驚人,總分725分,成為雲南省的高考狀元,清華、北大等其他我們耳熟能詳的名校紛紛向李星宏拋出了橄欖枝。最終,他選擇了一直期望的清華大學。
  • 高考狀元學習方法總結:如何讓數學取得高分
    往年新疆理科狀元 林佳瑞  學習數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新舊結合、注重通法、記憶結論、摳透細節。  學了新知識,回頭看看舊的東西,你會發現可以用新知識解決許多舊問題,同樣只要你善於聯繫,舊知識照樣可以解決新問題。
  • 批量「高分低能生」?還原衡水中學
    高考工廠、題海戰術、高分低能、後勁不足……每年高考前後,衡水中學總被熱議還原衡水中學:不「神奇」,也不「暗黑」河北省衡水市本是一座四線城市,卻因衡水中學(以下簡稱「衡中」)而全國聞名。在不少學生眼中,衡中是實現大學夢想、人生起飛的搖籃;在很多家長眼中,衡中是削尖了腦袋都想進的名牌高中;在北大清華等名牌高校眼中,衡中是優秀生源地;在其他高中眼中,衡中是學習的榜樣;而在一些人眼裡,衡中是一座半軍事化的「高考工廠」,衡中學生則是應試教育流水線上製造出來的、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近日,記者帶著備受社會關注的問題走進衡中蹲點調研
  • 衡水中學崛起靠掐尖,培養的學生高分低能?我卻不這麼認為
    衡水中學的崛起,不可能是無根之木,浮萍之水,「崛起」之初,必然是因為一批優秀的老師與管理者,用高考成績打下堅實的基礎,創下良好的「口碑」,才能在廣闊的大海上「乘風破浪」,一往無前,這是一種厚積薄發,博觀約取。
  • 餘生很貴,不必浪費時間去解釋你自己
    你是否曾遇到這樣的困惑?有時候,你做了一些事,被他人誤解,而你嘗試跟對方解釋。最後,對方還是不理解自己,而自己也受了莫名的委屈。其實,大多數時候,我們不必向別人解釋你自己。解釋,是這個世上,最無力的語言。餘生很貴,我們不必浪費時間去解釋你自己。
  • 他是遼寧高考狀元,數學、英語都超過140,最終選擇清華大學
    王治同身高1米82,他只要有時間一定出去打一場籃球,而圍棋他從小就開始下,七八歲時就自己從一本圍棋入門書學會下圍棋,後來他媽媽給他報了一個圍棋班,初中前,他考上業餘圍棋4段。對於如何才能在高考拿到高分,王治同也給廣大學子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他說:我要提醒考生們不要完全相信備考前的押題,應該要更全面系統性地進行複習,以不變應萬變來對待高考,學習的方法有很多,每個人都應該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可以借鑑優秀生學習的方法,但絕對不要生搬硬套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