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通訊員 餘婭 白潔 張家界報導
張家界金海實驗學校校長王宏星(中)和學生在一起。
王宏星,出生在湘西,性格如湘西清淺的水,溫和,緩緩的。
接受採訪前,他擬了十幾頁草稿,面對提問,還會低眉沉思一番,再和風細雨開始作答,他希望用更準確的詞彙把自己對教育的理解表達出來。
他講述的教育故事,卻是熱烈的,是湘西峽谷裡的那種奔湧。
年近五十,他還會用滾熱的文字,寫下和學生的故事;他願意改變,在2018年離開了工作近三十年的公辦學校,到這所民辦學校從零開始。
仿佛一個多情儒雅的中年文人,內心住著個倔強的少年郎。
老師的筆跡,校長的背影
一絲不苟的著裝,厚厚的一沓教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每次上講臺,王宏星從自己的精氣神到課堂內容,都做足準備。如此鄭重,因為他敬畏講臺。
敬畏,源於他從業經歷中的一件小事。事小,觸動大。在張家界市裡的高中交流,他看到一摞學生的筆記,有幾份筆記上的字跡,和自己的筆跡一模一樣。本子上的署名,正是自己曾經教過的學生的名字。
他不太完美的筆跡,被學生從初中帶進了高中,也許,要這樣伴隨他們一輩子。
這種被責任擊中的感覺,讓王宏星不敢怠慢。中師畢業後,他一邊教書一邊深造,直到讀完研究生課程,成為語文高級教師;他利用休息日磨課,把同事、朋友、愛人和孩子拉到學校聽課,反覆打磨雕琢,直到他的語文課,成為同行競相模仿的優課。
當校長後,使命感來得更為強烈。金海實驗學校是張家界第一所十二年一貫制寄宿學校。王宏星說:「校長是校園裡最樸素最真實的教材,師生是看著校長的背影成長的。」他保持著一年一百多堂課的聽課紀錄,每一位老師的課堂上,都曾有過他認真的背影。他堅持每天準時出現在學校門口。下雨天,低年級的孩子拎書包又撐傘不方便,他上前搭把手。暖心的畫面被家長拍下來,發在朋友圈裡,配上文字:「這是我們的校長!」
自王宏星而始的謙卑、敬畏、自省,滲進了張家界金海實驗學校的靈魂。
少年的心事,閃光的種子
金海實驗學校有一堂特別的「晚課」。課上,師生講自己的缺點,指出彼此的不足,開誠布公,暢所欲言。王宏星說,光明磊落直面問題,才不會陷入問題的漩渦。
人內心閃亮之外,王宏星更看重以閃亮的姿態去解決問題,他自己也是如此。
千奇百怪的問題匯集到校長的案頭,王宏星自有頭緒。三十多年了,化解少年的心事,他有條不紊。
懵懵懂懂的孩子,不知道男女有別,學校在廁所外裝上門帘,守護他們的隱私;寄宿生一整理內務就焦頭爛額,學校在寢室的地面貼上黃線,物件的擺放有了參考;偶爾犯錯,學校會「溫情懲戒」,犯錯的孩子去服務他人,就能將功補過,少年的自尊心得到安放……一條條原創的管理方案,藏著王宏星對「育人」兩字的理解。
2018 年建校之初,王宏星就在「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基礎上,增加了「心育」。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每周的心理輔導課,治癒了「少年維特的煩惱」。
清朗開闊的心靈,埋得下閃光的種子。他希望自己這種以閃亮姿態解決問題的態度,傳遞到學生身上。因此,他倡導老師給予學生更多自主管理的機會。學生遇到的更多問題,都自己來解決。這也是他理想中學校的模樣。
當然,培育閃亮的心態,還包括帶學生寄情湘西的山水之間,讓他們徜徉於被自己的詩文和畫作裝點的校園裡。這些,都是他育人理念下衍生的故事。
近處是山,遠方是星辰大海
張家界地處武陵山區,連綿的大山橫亙眼前。山路不好走。
早些年,王宏星常常跋山涉水去家訪。學生的父母不在,他在門口一等就是幾個小時,只為把輟學的孩子勸回學校。這些年,他引進數百萬資金,幫助近百位學生完成學業,翻過了貧困的「大山」,邁向人生的星辰大海。
在金海實驗學校這塊教育的試驗田,王宏星有更遠的「山」想要翻越。
他首先打破了課堂的邊界。金海實驗學校的跨界課堂,由不同學科的老師共同備課,一起上課。譬如一堂講解如何描寫植物的語文課,除了語文老師,還有生物老師、地理老師參與。學科之間的壁壘消失了,學生有了無數觀察世界的角度。
被王宏星打破的,還有班級與班級、學校與學校之間的邊界。學校開設了七十多個社團,策劃了每月一次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依自己的意願選擇社團,參與校內外的實踐,金海實驗學校擁有一校兩區三部,佔地近兩百畝,但王宏星心中的校園,遠不止這麼大。學校主動與高校聯姻,與文化場館聯誼,組織學生外出訪學,他們把外面的故事帶回金海,也在更大的舞臺上展示著自我。
金海實驗學校的許多孩子,都珍藏著一枚校長贈予的徽章,徽章上有學校的吉祥物「星娃」和「海寶」,星娃象徵著星星,海寶象徵著大海。「帶著大山的質樸厚重,絢爛豐滿,不忘記追尋心中的星辰與大海。」王宏星這樣註解這枚徽章於孩子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