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此書的成書跨度大約從戰國初年至漢代初中期,於西漢校書時合編。共有18卷,分別為:山經五卷: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海經十三卷:《海外經》四篇、《海內部》四篇、《大荒經》四篇和又一篇的《海內經》
今天我們來一起看一下南山三經:天虞山系
綿延巨山一十四,總計六千五百三
第一座: 天虞山

天虞山系從西邊開始,天虞山就是南山三經最西邊的一座山。天虞山沒有什麼特異之處,只不過此山四面環水,常人難以上山。山中沒有礦藏
第二座: 禱過山

位於天虞山向東五百裡處,山中擁有豐富的金屬礦藏和玉石產出。在此山中下生存著很多的犀、兕(si)、翟如、虎蛟。泿水從此山發源,南入大海。
犀: 禱過山中的犀形似水牛,周身黑色,頭如豬,腳似象,三足而強壯有力,三角位於頭頂、額頭、鼻子之上,且因喜食荊棘草而弄的口處經常是鮮血淋漓。

相信說到這裡大家也都知道犀的原型是什麼了吧。犀牛,一種古代在我國南方生存過,而20世紀20年代在我國徹底滅絕的珍貴的野獸。在古代,犀牛因其雄壯而威嚴的軀體被認為是靈異之獸,是勇者的化身,是力量與威嚴的象徵,而它的形象也作為裝飾,時常被刻畫在需要彰顯威嚴的器具之上,如:鼎、柱……犀牛的角被認為是其精靈所聚,可延年益壽,解百毒,便作為一種珍貴的藥材出現在藥方中。而且犀角也因其生長在犀牛頭上,被認為能夠與神明相接,是一種神物,能夠闢邪、通靈。而犀角製成的食品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被認為是貴族應有之物。關於犀角還有一個傳說: 有一靈獸,名為通天犀,其食草只食劇毒之草,食木之食荊刺之木,以身試藥,練就一身本領,就是為了救治他人,極富自我犧牲精神,而其角擁有入水不沉的異能。
因為人們對於犀牛的崇敬與喜愛,導致犀牛被大肆捕殺,至20世紀20年代,我國最後一頭犀牛被殺死,犀牛在我國滅絕。如今,犀牛在印尼和非洲還有所生存,但是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了。
兕: 形象與犀大致相同,不過它頭上只有一個角,為獨角獸。兕喜歡安靜,常在晚上走上山崖,聽泉水清風,天亮之時才回自己的窩。性情十分溫和,傳說除非遭遇生死大難,不然是不會攻擊人的。與犀相似,兕的形象也時常出現在古人的青銅器之上。

翟如:一種禽鳥,形似鵁,白首,三足,長著一張人臉。聲音如同在喊自己的名字。虎蛟: 生活在泿水之中,身似魚,有一條蛇一樣的尾巴,聲如鴛鴦。它的肉可以使人不再得皮膚感染,且能治癒痔瘡

今天我們就說到這,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