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後,科學家或用其組織和細胞克隆它

2020-12-04 前瞻網

去年11月,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死亡,這讓這個瀕臨滅絕的物種離滅絕又近了一步。現在,馬來西亞科學家希望利用伊曼和其他它犀牛屍體的組織和細胞來恢復犀牛數量。

該項目由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IIUM)的一個團隊進行,重點關注幹細胞技術和體外受精。該項研究的負責人之一、醫學博士穆罕默德·洛克曼·賓說,這個過程與克隆技術類似,目的是利用老犀牛的細胞生下一個新嬰兒。

「在這3頭犀牛(馬來西亞最後的倖存者)死亡之前,我們得到了它們的細胞,這些細胞仍然存活——這就是為什麼我很有信心。」洛克曼博士表示,「如果你沒有任何細胞,或者我們只有不再活著的組織,我們就不能做任何事情。我們只能把它放在一本書或博物館裡。但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可以利用的生物。」

工作過程包括:與婆羅洲犀牛聯盟(BORA)合作,研究人員在婆羅洲犀牛保護區採集了包括伊曼在內的最後三隻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前的細胞和組織。

這些細胞來自犀牛的心臟、肺、大腦和腎臟。至關重要的是,研究小組收集了幹細胞——基本上,幹細胞是產生具有特殊功能的細胞的原材料。

然後有兩種潛在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將這些幹細胞發育成卵子和精子,創造出胚胎,然後植入代孕母犀牛體內。代孕犀牛可能是另一隻犀牛,可能是另一個國家的蘇門答臘犀牛,也可能是另一個物種的犀牛。

第二種方法是取出代孕動物的卵子,提取細胞核,將其與蘇門答臘犀牛的體細胞結合。這項技術在1996年的克隆羊多莉身上得到了應用。

目前,洛克曼和他的同事們正在嘗試這兩種方法。

由於幹細胞能夠自我複製,研究小組擁有相當數量的幹細胞儲備,因此可以嘗試不同的方法,看看哪種效果最好。

該團隊仍處於初級階段,接下來,他們需要分析這些細胞以建立基因組資料庫,區分幹細胞,並與動物園和保護機構合作尋找合適的代孕母犀牛。但還面臨許多不確定性:受精可能失敗,即使成功了,一旦胚胎被植入,懷孕也可能失敗。

但是,世界各地類似的項目也帶來了希望的跡象。肯亞的一個動物保護協會保護著世界上僅存的兩隻北方白犀牛——Fatu和Najin,它們都是雌性。去年,科學家成功地將從剩下的兩隻雌性犀牛身上收集到的體外胚胎與死去雄性犀牛身上的精子進行了受精,這被認為是拯救這個亞種的重大進展。

對抗物種滅絕

伊曼去年在博拉的婆羅洲犀牛保護區去世,自2014年被捕獲以來,她一直在那裡被飼養和照顧。她已活了25個年頭,但不幸得了癌症,癌症開始造成各種疼痛,腫瘤壓迫了她的膀胱。

幾個月前,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蘇門答臘犀牛Tam死於器官衰竭。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曾希望培育塔姆和伊曼的後代。

蘇門答臘犀牛是世界上最小的犀牛物種,被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據國際犀牛基金會估計,目前世界上還活著的犀牛不到80頭。

隨著伊曼的死亡,IRF宣布了這個在馬來西亞的野生物種滅絕;剩下的犀牛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和泰國。

犀牛數量的減少最初是由偷獵犀牛角引起的,犀牛角是亞洲傳統藥材的重要成分。後來,零散的棲息地和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使得犀牛無法聚集和繁殖,加劇了這種情況。

據「拯救犀牛」組織稱,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規定,自1977年以來,犀牛角的國際貿易已被禁止,但各國自行制定法律,允許或禁止犀牛角在國內銷售。

目前世界上僅存五種犀牛,而且都受到威脅。一些亞種已經消失;西部黑犀牛原產於非洲西部,2013年由於偷獵被宣布滅絕。2019年,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死亡,這促使科學家們嘗試與Fatu和Najin進行體外受精。

去年9月,科學家們宣布,他們成功地將從剩下的兩隻雌性北方白犀牛身上採集的體外胚胎受精,這帶來了新的希望。這些胚胎是由國際科學家從Fatu和Najin中提取的卵子和冷凍的雄性死亡精子創造的。兩個可以存活的胚胎現在被儲存在液氮中,等待在不久的將來被移植到代孕母親體內。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8635721/Scientists-using-stem-cells-rescue-nearly-extinct-Sumatran-rhino-number-80.html

https://edition.cnn.com/2020/08/14/asia/malaysia-sumatran-rhino-stem-cell-intl-hnk-scli-scn/index.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 英媒:全球僅剩80頭
    ——蘇門答臘犀牛在馬來西亞已經滅絕,此前,這裡最後一頭倖存的蘇門答臘犀牛在圈養環境下死亡。  據英國《獨立報》網站11月24日報導,位於沙巴州東部、婆羅洲島上的馬來西亞野生生物管理機構說,這隻名叫伊曼的雌性犀牛23日死於癌症。它在2014年3月被捕獲後,患上了子宮腫瘤。  野生生物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奧古斯丁·圖加在一份聲明中說,25歲的伊曼因為腫瘤對膀胱的壓迫不斷增大,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不過她的死亡比預期的要早。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去世 | 科技早頭條
    不過,在為了驗證其結實程度的測試中,馬斯克卻遭遇了尷尬:車窗玻璃意外地被鐵球砸出了兩個洞。馬斯克表示,Cybertruck發布後,他們在首日已經接到了近15萬張訂單;而在發布會次日,特斯拉的股價卻下跌6.14%。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 該物種面臨滅絕
    )通過社交平臺證實,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婆羅洲犀牛聯盟(BORA)表示,這隻犀牛生前患有器官衰竭。名叫塔姆的犀牛已經31歲,從4月開始就一直沒有食慾,健康狀況每況愈下,警覺性也下降許多。雖然得到了工作人員的悉心照料,後期獸醫也對其進行了努力搶救,但仍然沒有挽救塔姆的生命。
  • 在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雌性的婆羅犀正在死去,就現在
    據今日婆羅洲網(borneotoday.net)消息,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雌性婆羅犀正在垂死中。
  • 印尼40年來首次發現野生蘇門答臘犀牛
    光明日報馬尼拉3月25日電(記者趙中文)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尼分會24日宣布,3月12日在印尼婆羅洲一處採礦場附近發現一隻約5歲大的蘇門答臘母犀牛,之後這頭犀牛落入動物保護組織設下的陷阱。這是當地40年來首次發現野生蘇門答臘犀牛,讓許多動物保護人士大為振奮。
  • 世界又一物種滅絕,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被「安樂死」
    這其中有「天命如此」的,但絕大部分還是和人類的造孽脫不了干係的,生態環境破壞和過度獵殺是兩大禍首。其實小編也很難相信,擁有如此高度文明的人類是地球上最兇殘的物種。今天要說的白犀牛的滅絕就是人類暴行下的產物。2018年3月19日,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死亡。至此,世界上僅存兩頭雌性北方白犀牛,基本可以宣告這個物種的滅絕。那麼性格溫順的北方白犀牛是怎麼一步步走向毀滅的呢。
  • 韓國科學家克隆出一頭「冷凍牛」
    據澳大利亞媒體6月15日報導,韓國科研人員近日利用「極速」冷凍和解凍卵子的技術成功克隆了一頭已經死亡的牛。完成這項克隆實驗的濟州國立大學研究項目組宣布,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新型的克隆技術,可以用於大量克隆那些已經死去較長時間的動物。正是利用這種技術,該研究團隊成功地讓一頭已經死亡的牛「起死回生」。
  • 蘇門答臘犀牛: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也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
    據估計,現存蘇門答臘犀牛數量不足400隻,是存量最少的大型動物之一蘇門答臘犀牛是長毛犀牛與地球上最早的犀牛的後裔,它們普遍被人認為過去200萬年來沒有任何改變。不僅是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站立時身高有0.9~1.5米,也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蘇門答臘犀牛行動敏捷,可以爬上陡峭的坡地與穿越茂密的矮樹叢蘇門答臘犀牛行蹤曾經遍布不丹的喜馬拉雅山山腳與印度東部,穿越緬甸、泰國,到達越南與中國,向南穿越馬來半島,來到蘇門答臘與婆羅洲。因為人類大量捕殺漸漸從這一大片區域消失了,使得目前只剩蘇門答臘、婆羅門洲與馬來西亞能看到蘇門答臘犀牛。
  • 酒桌上的印度犀牛
    它是一頭雌性的    (圖片來自於網絡)但是非常不幸的是這頭犀牛在到達了歐洲大陸後時間不長很快就去世了但是丟勒用繪畫的方式把這頭犀牛的樣子保留了下來但是仔細觀察這幅畫有個非常大的特點它的後背上多了一個角這是其它印度犀牛畫作上看不到的這是為什麼呢?
  • 亞洲犀牛於無人關注中走向滅絕 唯印度犀留有希望
    我們的先祖熟悉的犀牛,可不是這些非洲來客。戰國時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西漢之時,有王者鑄錯金銀雲紋銅犀尊,其形象異常寫實,顯然是見過真正的犀牛。那時,非洲的犀牛不可能來到我們的土地。那時,神舟大地上還徘徊著土生土長的犀牛。
  • 印尼發現一頭瀕危蘇門答臘虎屍體
    【新華社微特稿】印度尼西亞一名野生動物官員19日說,當地發現一頭屬於瀕危動物的蘇門答臘虎的屍體。蘇門答臘島廖內省的農民18日在一個棕櫚種植園附近發現這頭18個月大的雄性蘇門答臘虎屍體。路透社援引廖內省自然保護機構負責人蘇哈約諾說,這頭老虎已經死去數日,它的腿遭偷獵者設下的捕獵裝置困住,因受傷和饑渴而死。據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的數據,在蘇門答臘虎的死亡案例中,將近80%由偷獵造成。今年2月,在印尼明古魯省,一頭蘇門答臘虎也因陷入偷獵者圈套死亡。
  • 世界上最後一頭 雄性北白犀去世了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於3月19日在肯亞的奧·佩傑塔保護區被實施了安樂死。2009年12月,蘇丹和其他家庭成員——它的女兒納金、外孫女法圖以及另一頭已故雄性北白犀蘇尼一起來到了肯亞的奧·佩傑塔,在這裡度過了它一生中最後的9年時光。識別蘇丹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它的左耳上有一個很大的三角形缺刻,這就是它的個體識別特徵。蘇丹的兩個犀角,其頂端是平鈍的。它的角曾經被割掉過,估計是它剛到奧·佩傑塔時,管理人員為了安全起見而割掉的。
  • 世界最古老木乃伊「狗」,距今1.4萬年,其最後一餐竟是長毛犀牛!
    如果動物死後被凍土迅速掩埋,那它可能就會自然木乃伊化,這也是科學家能在凍土層下發現保存完好的動物遺骸的原因。俄羅斯科學家曾在2011年在發現了世界上唯一一隻天然木乃伊化的「狗」。而發表於《當代生物學》的一篇研究報告表明,科學家對這隻狗的胃容物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它的最後晚餐是一頭長毛犀牛。
  • 犀牛的滅絕竟然是近親繁殖的原因!
    你抬頭一看,看到一頭巨大的坦克形狀的犀牛向你咆哮著,像一頭公牛一樣打噴嚏,巨大的角已經降了下來。你的想法是什麼?。嗯,不要試著彎彎曲曲地跑(這就是躲避鱷魚的方法),也不要坐下來試著讓自己變小(這是為了安撫大猩猩,而不是犀牛)。你最好的選擇就是躲起來,即使你周圍只能看到一塊小石頭或一棵瘦骨嶙峋的樹。事實上,你有很好的機會逃脫懲罰,因為儘管大自然給了犀牛許多非凡的天賦,但好的視力並不在其中。
  • 長江魚類減少了三分之二,克隆技術能拯救瀕危物種嗎
    好吧確實有人正致力於克隆瀕危動物,然而事情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而且造成這些物種瀕臨滅絕的問題也不會因此而解決,第一隻由成年體細胞克隆的哺乳動物是1996年的多利羊,自此科學家們又克隆出了許多別的動物比如貓、狗甚至猴子,不久後瀕危動物也上了克隆名單。
  • 北方白犀牛最後的雄性死亡 這個物種還能延續下去嗎
    (Sudan)的生活堪稱精彩絕倫:它是無數藝術作品中的主角,世界各國的著名女演員和國家元首都特意來看它,它甚至有自己的約會應用Tinder帳戶。但在本周,45歲高齡的蘇丹最終死亡。更令人感到悲傷的是,它是其所屬亞種中最後活著的雄性。蘇丹1973年出生時,研究人員統計北方白犀牛的數量還有500頭。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猖獗的偷獵導致其數量銳減至30頭。經過21世紀初的短暫復甦之後,北方白犀牛數量迅速減少,2007年僅剩8頭,2015年為3頭。
  • 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 生前孤單,承受著很大痛苦
    去年3月,一則讓人悲傷的消息引發關注——地球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Sudan)在肯亞死亡。剩下的Najin和她的孩子Fatu成為了地球上最後的兩頭雌性北方白犀牛。令人遺憾的是,它們目前均喪失生育能力。「蘇丹」的死亡也標誌著,這個亞種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 繼「狼來了」後,又一頭5萬年前的小犀牛重見天日
    近幾十年來,俄羅斯薩哈(北極雅庫特)共和國的當地人和科學家們已經先後發現了兩隻穴獅幼崽、一頭野牛、一匹馬、一頭披毛犀幼崽和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長毛猛獁象的屍體。可以預見的是,將有更多的古動物屍體「重見天日」。近日,據《西伯利亞時報》報導,在世界上第一頭披毛犀幼崽屍體被發現的地方附近,當地居民又發現了另一頭同類犀牛,而這具犀牛的屍體幾乎完好無損。
  •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死亡 物種瀕臨滅絕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20日報導,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Sudan),已因「老年併發症」死亡。「蘇丹」生於1973年,圖片拍攝於2010年。肯亞奧爾佩傑塔保護區(Ol Pejeta)在一份官方聲明中說,在「蘇丹」的病情「嚴重惡化」之後,它再也不能站立了,這頭45歲的犀牛在周一被安樂死。在這兩隻倖存的雌犀牛的幫助下,犀牛已經成為了拯救亞種的雄心壯志的一部分。
  • 1922年最後一隻中國犀牛倒下,從此我們再無它
    但是我告訴你,如果時間倒退幾千年,你在我們中原大地上見到犀牛簡直就像今天在農村見到水牛一樣平常。不信?聽我慢慢道來。這裡先介紹一個人,關尹子。你看他頭上頂著光圈是不是感覺像仙人?其實關尹子是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周朝大夫、大將軍、哲學家、教育家,為先秦諸子百家重要道家流派,道教樓觀派祖師。用現在流行一點的話說就是個超級大V,粉絲眾多,主修心理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