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道爾水技術:「十四五」地表水保護:將開展新型汙染物監測評估

2020-12-05 騰訊網

近日,生態環境部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十四五」國家地表水監測及評價方案(試行)》等標準。

會議中強調,下一步要推動由地表水監測人工監測與自動監測並行向以自動監測為主過渡,縮短監測評價周期,降低運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評價上,要進一步優化地表水監測指標和評價方式,逐步在有條件的流域和地區探索開展新型汙染物監測評估工作。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冰蓋等,包括各種液態的和固態的水體,是人類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各國水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碧水保衛戰的推進,我國在地表水保護上成績顯著。

根據生態環境部日前通報的2020年1-9月地表水生態情況可知,前9個月,我國194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1.2%,同比上升6.2個百分點;主要汙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

這也得益於我國在地表水監測體系的初步形成。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國家地表水監測採購手工監測和自動監測相結合的方式,為建立地表水手工、自動監測結果相結合的水質監測評價體系,生態環境部在2020年初組織制定了《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統計技術規定(試行)》進行指導。

在評價方面,我國當前地表水質量評價分為地表水水質評價指標和營養狀態評價指標兩類,按照審議通過的新修訂標準的要求,評價指標會在這兩大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豐富。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技術規定》要求,在實際數據統計中,如果有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自動數據,則優先採用自動數據。

同年6月,生態環境部決定製定《地表水監測技術規範》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其中完善了地表水監測的布點與採樣、監測項目與分析方法、監測數據處理、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資料整編等內容,並明確了地表水總磷現場監測前處理規定。

為繼續發揮地表水質量監測評價在客觀反映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支撐「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目標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要求,在「十四五」期間,地表水斷面點位從1931個增加到3700個。

除此之外,在地表水保護領域,我國還採取了哪些行動?

2019年,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對取用地表水將徵收水資源稅」等的文件獲通過。國務院將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依照本法的原則,對取用地表水的單位和個人試點徵收水資源稅。

更早之前,2018年4月生態環境部批准籌建國家環境保護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汙染綜合防治重點實驗室,以地表水-地下水環境汙染防治和健康風險控制與優化為目標,從流域治理的角度出發,在「科學-技術-管理」三個層次實施科技研發,開展地表水、土壤與地下水汙染防控與修復的前瞻性、戰略性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發。

綜上來看,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地表水在監測和治理等方面都將獲得進一步的飛躍。

相關焦點

  • 十四五地表水監測 新型汙染物值得關注
    日前,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十四五」國家地表水監測及評價方案(試行)》以及《電子工業水汙染物排放標準》《鑄造工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等標準或標準修改單。
  • 瞄準新型汙染物,上海三家機構將領銜這項國家重點研究
    生態環境部在批覆中表示,重點實驗室建設任務是針對我國新型汙染物環境與健康管理需要,開展我國新型汙染物的檢測與識別技術、生物毒性與生態風險、人體暴露特徵與健康效應、削減與預警技術和健康風險幹預策略等研究,為新型汙染物環境健康風險管理提供科技支撐。
  • 著力打造地表水環境監測「一張網」《江蘇省「十四五」地表水環境...
    為貫徹落實《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條例》關於加強生態環境部門統一規劃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要求,有效銜接新劃轉職能,加快構建統一的水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更加全面、精準、有效地服務與支撐全省地表水生態環境質量考核排名、功能評價、追因溯源,推動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省生態環境廳從2019年11月起全面啟動了江蘇省「十四五」地表水環境監測網(以下簡稱省控網
  • 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思路與重點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本文主要對《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技術大綱》進行解讀,在梳理當前我國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問題以及形勢的基礎上,分析了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的定位,介紹了規劃編制的總體思路以及目標制定、問題和癥結分析、規劃任務設計和項目篩選等重點環節,並對做好規劃編制工作提出了相關建議。
  • 江蘇「十四五」地表水環境監測網設置方案發布
    1月8日,記者從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獲悉,江蘇從2019年11月起全面啟動了江蘇省「十四五」地表水環境監測網(以下簡稱省控網)的優化調整工作,歷時一年多時間,於2021年1月5日正式發布《江蘇省「十四五」地表水環境監測網設置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 「十四五」時期要更加重視新汙染物治理
    近期來看,建議將探索性和示範性工作納入「十四五」規劃。制定行動計劃,在重點區域、流域開展調查監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基於評估結果,聚焦重點地區、行業開展精準管控示範。  為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謀劃好新汙染物治理,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國家統一的新汙染物資料庫,制定數據入庫標準,分批發布《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二是建立區域差別化研究實驗室,開展統分結合的治理技術體系研究;三是與排汙許可證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制度相銜接,研究新汙染物管控的激勵政策,在特定行業開展試點;四是要加強新汙染物監測監管能力建設
  • 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組織召開《浙江省河流水生態質量評估技術方法...
    2019年,浙江省地表水水質總體為優。根據對全省221個省控斷面監測結果統計顯示,水質達到或優於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斷面佔91.4%。與上年相比,Ⅰ—Ⅲ類的水質斷面比例上升6.8個百分點;滿足水環境功能區目標水質要求斷面佔95.9%,比2018年上升6.3個百分點。
  • 《江蘇省「十四五」地表水環境監測網設置方案》發布!斷面數量較...
    1月8日,記者從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獲悉,江蘇從2019年11月起全面啟動了江蘇省「十四五」地表水環境監測網(以下簡稱省控網)的優化調整工作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2010年以後,圍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進行了多項專題監測研究,如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POPs區域汙染現狀和演變趨勢」、國家環境保護公益行業科研專項「新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環境管理決策支撐關鍵技術研究」等。2015年,「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區域運移及演變趨勢研究」列入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
  • 國家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戰略路線圖分析
    因此,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也是國家「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1)陸海統籌,區域聯動。堅持陸地和海洋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流域海域協同治理,重點強化近海陸域和近岸海域空間管控、資源開發、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等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同一海域內各級政府、企業和公眾等共同參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減少入海汙染物,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
  • 什麼是新汙染物?如何加強新汙染物的風險防範與治理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要求,「持續改善環境質量」「重視新汙染物治理」。以全氟化合物、環境激素、抗生素、微塑料等為代表的典型新汙染物的凸顯,倒逼著我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建設和環境質量管理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為此,加強新汙染物的風險防範與治理,將環境管理進一步推向科學化、精準化、系統化,仍然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戰略任務。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十四五」期間,國控點位數量從1436個增加至2000個左右。改進空氣品質評價與排名規則,排名範圍擴大到全部地級及以上城市,研究開展主要汙染物濃度三年滑動平均值評價,降低氣象條件波動對評價排名結果的影響。進一步優化提升背景站和區域站監測功能,加強全國大氣顆粒物、氣態汙染物、秸稈焚燒火點、沙塵等大氣環境遙感監測,形成城鄉全覆蓋的監測網絡。
  • 各類監測斷面(點位)增加到850個!江蘇發布「十四五」地表水環境...
    /a/20210108/df50ad3cb7bc44ca81997424f1ae09b4.shtml   記者今天(1月8日)獲悉,省生態環境廳日前向社會正式發布了《江蘇省「十四五
  • 如何加強新汙染物的風險防範與治理
    為此,加強新汙染物的風險防範與治理,將環境管理進一步推向科學化、精準化、系統化,仍然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戰略任務。  新汙染物產生的背景及主要特徵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尤其是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每年數以萬計的化學品進入環境介質,產生極為複雜的化學、生態和健康效應。
  • 著眼七大要點 加強「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
    原標題:著眼七大要點 加強「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 【「十四五」規劃編制·專家建言】 「十四五」時期的生態環境保護,應以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中國的目標為指引,做長長板、補足短板、以點帶面,全面開展目標設定、措施部署工作。具體來看,需開展或加強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表水環境(HJ2.3-2018)》發布 2019...
    3.3水汙染當量 water pollution equivalent根據汙染物或者汙染排放活動對地表水環境的有害程度以及處理的技術經濟性,衡量不同汙染物對地表水環境汙染的綜合性指標或者計量單位。3.4控制單元 control unit綜合考慮水體、匯水範圍和控制斷面三要素而劃定的水環境空間管控單元。
  • 新型汙染物風險防範體系亟須完善
    截至目前,我國的新型汙染物風險防範工作已經在制度建設、管理體制機制、監測與評估、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但距離有效防範新型汙染物風險的目標要求仍有差距,還存在一系列突出問題有待解決。  我國新型汙染物風險防範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目前的現存法律法規中,重點關注的是常規汙染物,還需進一步將新型汙染物作為防範重點。
  • 「水十條」正式發布 水質監測儀器或將迎發展高峰
    《計劃》強調,完善水環境監測網絡。統一規劃設置監測斷面(點位)。提升飲用水水源水質全指標監測、水生生物監測、地下水環境監測、化學物質監測及環境風險防控技術支撐能力。2017年底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海域建成統一的水環境監測網。
  • 學習時報:推進河流湖泊水生態治理
    從我國各地環境、水利部門的情況看,雖然在水文、水環境要素等方面已經開展了常規監測,部分省份也開始了水生態試點監測,但水生生物監測與調查以及生物生存環境評價,諸多項目還是研究性的,沒有形成常規的水生態監測站網和評價標準,水生態監測體系很不完善,還沒有建立全面、統一的江河湖(庫)水生態系統評估體系,配套的水生生物監測標準和方法也不完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未對水生態或水生生物指標做出規定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