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神曲」在社交媒體中的傳播路徑分析

2020-11-23 人民網

摘要:繼《江南style》風靡全球,「洗腦神曲」《小蘋果》成為廣為熱議的社會話題。在社交媒體的傳播環境下,受眾不再簡單滿足對信息的被動接受,更願意通過分享信息獲取一種認同和參與的快樂——以此釋放情緒、表達自我。《小蘋果》的傳播方式緊扣受眾的參與式生產,通過關係鏈形成多級傳播,全面滲透的效應。它以受眾的數據分析為依託,藉助優酷等視頻門戶網站發布引導視頻,利用美拍(短視頻分享社區)、唱吧(手機KTV)等應用軟體調動受眾主動參與、傳播信息的積極性。此外,還通過營銷活動事件化製造輿論優勢,進行病毒式營銷。文章通過「百度指數」、「中國網絡視頻指數」的數據分析及資料收集,總結《小蘋果》在社交媒體中的傳播軌跡,探尋網際網路營銷思路下「神曲」走紅的傳播機制。

關鍵詞:小蘋果;傳播路徑;參與式生產;社交媒體

一、《小蘋果》傳播情況分析

2014年5月29日,《小蘋果》MV在優酷視頻網站發行。它是中國第一部網際網路電影——《老男孩之猛龍過江》的主題曲,這部MV宣傳片位於優酷首頁最顯著的推廣位置上,當天創下優酷點擊量超500萬的新紀錄。2014年5月30日中午,第一部題為《大媽,瘋了!神曲<小蘋果>嗨翻中國大媽!》的引導式視頻在優酷及各大視頻網站登陸,一周內方言版、廣場舞版、快閃版等引導式視頻以每3天2支的頻率出現;2014年6月2日,發布方在北京三裡屯進行線下「快閃」活動為歌曲宣傳造勢。

「2014年6月4日,優酷全站被網友自發上傳的《小蘋果》改編作品席捲,作品數量高達1800餘部;2014年6月6日,「小蘋果」登上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榜第一名;2014年6月9日起,小蘋果百度指數直線飆升;2014年6月10日,《小蘋果》橫掃QQ、網易、酷狗、360等各大音樂網站排行榜;2014年6月13日,小蘋果覆蓋了國內主要的彈幕網站,佔據A站高人氣視頻的百分之六十。」[1]

隨後,「神曲」在街頭巷尾遍地開花,成為廣場舞的主打曲目。線上線下的互動效應,進一步加速小蘋果的口碑傳播。2014年11月23日,筷子兄弟受邀出席在洛杉磯舉行的全美音樂大獎,引發一片輿論爭議,此時「小蘋果事件」全面進入白熱化階段。截至2015年3月30日,百度視頻中搜索「小蘋果」顯示,各種版本的視頻共計774,652條,優酷中評分最高的視頻版本點擊量24132.6萬,從視頻首發到廣泛的社會影響,「神曲」《小蘋果》在社交媒體中引發了一輪音樂界的蝴蝶效應。

二、《小蘋果》內容分析

(一)音樂節奏

節奏明快,旋律簡單,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是「神曲」共同的特徵。

「2012年10月,韓國的科研機構對2012年7月開始爆紅歌曲《江南Style》進行了研究,發現它以3.6秒為一個周期將五個音節重複4次,而整首歌中五個音節的核心節奏重複了100次以上,這樣的節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時後的心率幾乎同步——這也正是感覺最為興奮的瞬間。」[2]

鳳凰傳奇御用作曲人張超,是一位「神曲」專業創作戶,他創作的《最炫民族風》、《自由飛翔》、《荷塘月色》膾炙人口,以清晰、通俗、生活化的特點廣受歡迎。在《荷塘月色》中,他加入水滴的聲音作為節奏,用節拍器從每分鐘80拍到每分鐘100拍之間來回調試,最終找到最符合「月光下,文人在荷塘邊散步」的節奏。在《青年中國說》節目現場,他與觀眾分享了《最炫民族風》創作歷程。他認為節拍控制著音樂的整體氛圍,人會隨著節拍增快,呼吸變得急促並情不自禁地擺動身體。

曲風上,《小蘋果》更靠近《最炫民族風》,節奏動感讓很多人聽第一遍時就會不自覺地隨著音樂擺動起來。電子舞曲偏迪斯科的復古風格,為舞步的配合而生,甚至不同的舞步經過改動都能融入歌曲當中。討喜的旋律讓《小蘋果》成為廣場舞的王牌曲目,通過集體行為帶動更多的人群參與其中,通過人際傳播引起強烈的反響,拓展小蘋果的輻射範圍。

「節拍上,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部負責人方禮君從樂理角度對「神曲」進行了一番分析:「一般舞曲都是四三拍的,相對複雜,但『神曲』一般都是四四拍或者四二拍,『咚咚咚咚』,節奏的律動感更強,也相對簡單,特別容易帶動情緒。」[3]

音符上,小蘋果朗朗上口、斷句明顯,易於改編。如,歌曲高潮部分的四字詞語「火,火,火,火」,有改變成勵志版的「好好學習」,有改變成商業版的「恭喜發財」。《小蘋果》與《江南style》同為神曲,但由於以中文為創作基礎,字符與音符的匹配度高,容易填詞,加強了網友參與性,上傳版本更豐富。

旋律上,《小蘋果》的風格和《最炫民族風》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就像天邊最美的雲朵」對應著「你是那天邊最美的雲彩」這句歌詞。

(二)文本分析

神曲既要朗朗上口,也要老少皆宜。高山流水,曲高和寡,也許能成為時代經典,被永世傳唱,但高雅的品味迎合的終是市場小眾。《小蘋果》的歌詞風格,只能用「接地氣」,「走群眾路線」來形容。

「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兒,就像天邊最美的雲朵」,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多愁善感,沒有吟詩作對的九轉曲回,沒有思考人生的高冷文藝,《小蘋果》的歌詞簡單直白地表達了愛情的主題,傳遞著「種下希望就會收穫」的樂觀精神和正能量。聽歌本身是娛樂的一種方式,正是《小蘋果》輕鬆的歌詞,歡樂的旋律,滿足了人們消費娛樂的精神需求。

「通俗」是《小蘋果》歌詞最大的特點,「神曲」表現出來的「土」與「俗」,極大地迎合了公眾審美的世俗化。「以一種更接地氣的方式,與特定時代下的公眾心理暗合,喚醒了一群長期被忽略和被隱藏的底層樂迷群體。這些缺乏現代娛樂生活的人群,精神需求的空白恰好由此填補。」[4]

縱觀樂壇傳唱度高的其它「神曲」:

「《Friday》(發布於2011年,點擊率超過一億次):「It’s Friday, Friday,Gotta get downon Friday,Everybody’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weekend, weekend,Friday, Friday。」

《Baby》(歌星賈斯汀·比伯成名曲,歐美第一「神曲」):「Baby, baby, baby, oh;Like baby, baby, baby, no;Like baby, baby, baby, oh;I thought you'd always be mine, mine」

《狐狸叫》(《What Does The Fox Say》這首歌最開始在脫口秀節目中出現。它由伊爾維薩克兄弟演唱並在2013年9月3日上傳到YouTube,比樸載相《江南style》更短時間突破觀眾破億的記錄。):「狗汪汪,貓喵喵,鳥啾啾,老鼠吱吱,牛哞哞,青蛙呱呱,大象則是嘟嘟;鴨呱呱,魚啵啵,海豹是嗷嗷嗷。但是有種聲音,沒有人知道,狐狸是怎麼叫?」

另外諸如花兒樂隊《倍兒爽》、鳳凰傳奇《最炫民族風》,這些歌曲在網際網路上點擊率奇高,但歌詞都沒有深刻的含義,甚至有些低俗和「口水歌」。《小蘋果》與之相似的是簡單的作詞,但正向、積極,傳遞著主流的普世價值觀。《小蘋果》的粉絲群體在年齡跨度上創下之最。下到兩三歲兒童,上到中老年人都樂於傳唱。如「紅紅的小臉兒溫暖我的心窩」、「我種下一顆種子,終於長出了果實」等,通俗得像一首兒歌,簡單的快樂更適合網際網路的快速消費。

相關焦點

  • 社交媒體互動圈層傳播模式:驅動力及社會價值
    顯然,社交媒體用戶基於關係連接,形成了移動式、立體化的社會化傳播網絡,形成了不同於大眾媒體的傳播模式。那麼,社交媒體傳播呈現何種結構形態?社交媒體傳播驅動力何以形成?社交媒體傳播蘊藏何種社會價值?本文通過觀察分析2010年以來,社交媒體所關注的社會熱點事件的議題、擴散路徑、互動過程及其所形成的社會影響,借鑑相關理論對以上問題展開探討。
  • 社交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的破界與勘界
    因此,討論李子柒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貢獻和啟發,亦或分析網際網路平臺如何助力李子柒短視頻的跨文化傳播都有著理論上的局限,因為這兩個相互隔離的路徑在深挖文化心理和技術特徵之外,並未抓住社交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的一些根本問題,也就限制了我們將李子柒現象進行理論普遍化(generalization)的空間。
  • 【理論研究】以深圳滑坡事故為例 社交媒體時代的危機傳播與情感引導
    根據筆者的概括和提煉,危機傳播出現了跨國化、 社交化、情感化的趨勢。一方面,社交媒體的全面介入使得輿情發酵更快,影響範圍更廣。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引發了公眾更為豐富的情感表達,「圍觀」「群聚」效應引發的身份代入感和情感共鳴愈發強烈,這使得危機傳播中的情感疏導被上升到了與輿論層面的引導同等重要的地位。
  • [學子論文]「擬社會互動」與科學傳播
    本文對「月球車玉兔」發布的微博、與粉絲互動的文本進行內容分析,根據擬社會互動中對於媒介角色進行分析,將其科學傳播的手段分解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作為月球車的玉兔實際上是一個虛擬的角色,它對於自己形象的塑造是引發「擬社會互動」前提;其次,它基於微博平臺與微博用戶進行的互動是維繫受眾關注的關鍵;最後,運用擬人話的語言、強情感性的表述拉近了受眾與科技知識間的距離。
  • 這篇分析醫生社交帳號的論文在罵聲中被撤回
    這篇分析醫生社交帳號的論文在罵聲中被撤回  Winnie Lee • 2020-08-03 14:05:25 來源:前瞻網
  • 在社交媒體上「自我宣傳」,會使科研論文發表變得更容易嗎
    科研論文的發表也會因為流量加持而變得更加容易嗎?一直以來,答案似乎都是否定的。因為在嚴格的雙盲同行評議制度面前,論文作者的名氣和公關行為根本無用武之地,這也是對發表論文質量的有力保障。然而,如今隨著社交媒體的日益發達和預印本平臺的興起,這種情況會有改變嗎?論文作者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宣傳」,會影響審稿人的判斷、提高論文接收率,甚至對雙盲評審制度造成破壞嗎?
  • 這篇分析醫生社交帳號的論文在罵聲中被撤回
    近日,社交媒體上世界各地的醫生們掀起了一股風潮:發布自己穿著比基尼的照片,並打上「MedBikini」的標籤。這一切起源於一篇飽受爭議的論文。最初,這項研究發表在《血管外科雜誌》(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上,旨在分析醫生在社交媒體上的行為。
  • 問:社交媒體環境下「沉默的螺旋」消失了嗎?
    請看這兩年關於「「沉默的螺旋」」的真題:「沉默的螺旋」,輿論的社會控制功能(中山大學)萬州公交墜江,用「沉默的螺旋」分析輿論變化(重慶大學)「沉默的螺旋」的意義和在新媒體時代的作用(上海師範大學)舉例分析傳播效果中的「沉默的螺旋」效應;當今的社交媒體環境下,如何避免負面聲音的螺旋型擴散?(上海大學)網際網路時代,「沉默的螺旋」是否依舊存在(吉林大學)(注意:這只是部分!
  • 社交媒體時代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邏輯
    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既受制於國家自身的發展情勢,還因傳播技術的變革有一個不斷重組、創新的過程。網絡技術尤其是建基其上的社交媒體形態的大量湧現,不只改變了現實世界的人際交往、交流方式和知識習得行為,也在以「國家」為主體的話語傳播層面,獲得新的實踐路徑,並深刻影響著人們對本國的認同意識和對他國的認知邏輯。
  • 社交平臺「沉默的螺旋」現象成因初探——以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
    調查表明,結果未必如此:社交媒體中所展現出來的聲音不是全部的觀點,往往會出現一些民眾意見被遮蔽的現象,而這與著名的傳播學理論「沉默的螺旋」所描述的傳統媒體「輿論集中」的現象異曲同工。本文以全國大學生為樣本,調查為何在傳播媒介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仍會產生「沉默的螺旋」現象?
  • 最小作者的故事揭示了社交媒體對科學的影響
    據iflscience網站和abcnews網站等多家媒體報導,2017年,年方8歲的女孩索菲婭斯賓塞(Sophia Spencer,圖1)成為了最小的論文作者。這起事件的純粹意義可以從那篇論文的摘要的一些表述看出來:科學家...經常被要求證明他們的工作所產生的廣泛影響...如何為社會做出貢獻...有時,科學家...的積極影響,可以實時爆發出來...我們探討了...使用社交媒體的科學社會和促進女子參與科學研究的意義,並為增加社交媒體的參與以提高科學的代表性提供了建議。
  • 社交媒體紅利期已過,卻有這些方法讓品牌傳播更簡單
    很多企業都在用社交媒體做品牌或者營銷,但是企業主們反饋因為社交媒體紅利期已過,無論是品牌還是營銷都越來越難做了。11月3日,新媒礦分別與無冕財經、三板富兩大自媒體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同時,舉辦了「移動社媒行至中段——中小企業品牌營銷主題論壇」,就企業如何通過社交媒體做品牌及營銷展開了有建設性的探討。
  • 社交媒體如何影響美國總統大選
    ——Tara McGowan, former digital director for the Democratic super PAC Priorities USA本文從主要社交媒體內容運營、社群運營和與意見領袖(influencers)合作傳播三個角度,分析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拜登團隊與川普團隊的社交媒體策略差異,並結合兩人的社交媒體數據
  • ...中國社交媒體中的海外華人形象——基於爬蟲技術獲取大數據的分析
    本文基於爬蟲(python)編程技術抓取中國網際網路媒體平臺的大量數據,對疫情防控期間海外華人媒介形象進行學理分析,描述疫情防控期間中國社交媒體中海外華人的多元形象,分析海外華人遭遇的負面認知及原因,並探討海外華人負面形象的修復機制。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 社交媒體是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混合型」媒介形態:它既像電話一樣是人際溝通的工具,又像電視一樣是大眾傳播的平臺。 不僅如此,它還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過程更緊密地混合了起來,使得我們在與朋友的私聊中可以頻繁插入大眾傳媒的內容,也使得大眾傳媒的內容必須依賴每一個個體的分享才能實現「病毒式傳播」。
  • 社交媒體研究分享
    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出現,人們的社交方式正發生改變。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社交環境下,傳統社交方式早已被微信朋友圈中各種信息所取代,而移動端設備使用,也大大加劇了社交媒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社交媒體是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混合型」媒介形態:它既像電話一樣是人際溝通的工具,又像電視一樣是大眾傳播的平臺。 不僅如此,它還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過程更緊密地混合了起來,使得我們在與朋友的私聊中可以頻繁插入大眾傳媒的內容,也使得大眾傳媒的內容必須依賴每一個個體的分享才能實現「病毒式傳播」。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子,心繫民生"社會實踐
    「新聞學子,心繫民生」主題社會實踐面向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全體學生開展,活動主體以本科生為主,研究生為輔。主題社會實踐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機會,提供實踐資源,開展實踐技能培訓,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全程服務與管理,幫助學生挖掘和推廣實踐成果,為有社會研究方面學術志趣的學生打造因材施教的發展平臺。
  • 社交媒體炒舊聞:《科學》子刊稱中藥致癌
    社交媒體炒舊聞:《科學》子刊稱中藥致癌  專家認為該文並未提供馬兜鈴酸致肝癌直接證據  近日,一篇題為《Science子刊:魚腥草等中藥含強致癌成分,國外早被禁,中國人還在吃》的文章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
  • [學子論文]自殺報導的標題分析
    自殺報導在媒體報導中佔有一定比例,分析發現,這些自殺報導都在標題上下了苦功,以達到吸引讀者眼球,引發閱讀興趣的目的。可以說,標題是自殺報導的高度總結及精華所在。因此從標題研究自殺報導可以很好地把握自殺報導的特點,探討出現這樣報導標題的原因以及產生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