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太好了!」昨日,海東市農民何先生興奮地在微博上發布這樣一條好消息。青海省氣象部門介紹,此次降雨是氣象部門抓住有利天氣條件,成功完成一次人工增雨作業,為我省東部農業區、黃南、果洛等地區春耕生產送上的及時雨,緩解入春以來的旱情。4月25日,得到「增雨條件成熟、飛機即將起飛」的消息,記者立即趕赴機場,體驗「空中國王350」人工增雨全過程。
起飛前48根「煙條」整裝待發
17時,機場空曠陰冷,借著車燈和機場應急燈,工作人員正在為「空中國王350」飛機安裝類似火箭筒的實心管狀物。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作業試驗科副科長郭三剛介紹,安裝物被稱為「煙條」,是在雲層中播撒的增雨催化劑。此外,機艙內還安裝了一個20立方釐米的鐵匣子,用來控制播撒過程。使用的48根「煙條」要根據云層水汽、溫度、溼度來決定。
「今年2月份起,我們就駐紮在機場,等待有利的氣象條件,準備人工增雨。」一名地飛機安裝的增雨煙條。勤工作人員說。
起飛後飛行高度達八千米
「左右發動機?」「好!」「電壓?」「好!」「客艙門?」「好!」……18時,機組工作人員正在緊張有序地做起飛前的工作。
18時22分,各項數據顯示飛機性能良好,適合起飛。伴隨著隆隆的響聲,飛機螺旋槳加速旋轉,漸漸離開跑道,飛入雲層。此次飛行是青海飛龍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應省氣象部門要求,執行地區人工增雨任務。飛行路線為西寧—海東—瑪沁—河南—貴德—同仁—尖扎—澤庫—西寧。
飛機一路在雲層中穿梭,當飛行高度達到8222米時,飛機開始顛簸,機艙內光線也隨之減弱。這時,郭三剛下令:「開始實施人工降雨。」按動播撒器控制儀上的按鈕。在強對流的雲層中,飛機穿行而過。在對流過強的時候,飛機會衝出雲層,但過不了幾分鐘,又衝進雲層重新「戰鬥」。
「哪裡有雲就往哪裡飛」。話音剛落,飛機已經飛到雲層上空,對窗外雲層觀察後,郭三剛再次果斷命令同時點燃增雨煙彈。「這裡的雲層具備非常完好的作業條件,我們要抓緊機會,最大可能地人工增雨!」郭三剛說。記者探身從機窗往外看,只見機翼下方點燃的煙條,噴射出紅色的火焰,像火箭升空時的尾巴。
「空中國王350」性能優越
不斷的顛簸中,機艙響起了「砰砰」聲,讓記者緊懸的心更加緊張起來。
擔任此次航班的機長王明介紹,飛機在雲層中顛簸屬於正常現象,但是,機身結冰是飛行的大敵,我省今年首次使用「空中國王350」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原因在於這種飛機適合高海拔地區飛行,在機身兩側安裝有除冰裝置,裝置啟動後,機身上的冰塊很快被融化,大大增強了飛機的安全性。另外,飛機機艙是密封增壓的,身在其中的乘客猶如坐在民航飛機之中,不會持續耳鳴,更不會存在高原反應。
據了解,與其他小型飛機不同,這種飛機計算機定位極其精準。在天上航行時需要按照空管部門特批的航點行進,只要將航點輸入到計算機中,路線便立即形成了。飛機駕駛員只要控制好起落,其餘便是飛機自己巡航「定速」。
增雨人隨時待命
3月4日,青海省大部地區出現了降雪天氣,有效改善了空氣品質,增加了土壤墒情,對農牧業生產非常有利。提前待命的「空中國王350」人工增雨飛機完成了2017年首次作業。「空中國王」歷時兩個多小時,在青海省平安-共和-湟源-貴德-互助-尖扎-民和-循化-平安沿線實施了播撒作業,進一步增加了降水量。
「基本上每天很早要從基地出發。」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每天要觀察人工增雨作業的衛星雲圖,如果作業條件好,我們就要到機場去繼續觀察,隨時待命。
機長半開玩笑地形容現在的生活,每天無論白天晚上,電話響個不停,因為隨時可能出發。今年青海省首次使用「空中國王350」飛機參與人工增雨作業,全年在東部農業區、環青海湖和三江源地區開展以抗旱、增蓄及生態保護為主要目的的增雨作業。
21時,持續了三個多小時的人工增雨結束了,伴隨著飛機馬達的轟鳴聲,「空中國王350」順利降落在曹家堡機場,當天飛行航程達700多公裡。有著二十年飛行經驗的機長王明是山東青島人,他說:「對於我們來說,人工增雨就是作戰任務。從2月份開始,我們就在24小時待命。任務來了,就一定要完成好!」經過短暫休息後,他和他的機組成員將再次起飛,繼續實施人工增雨。(祁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