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子分子角度來看水的表面發生了什麼

2021-01-12 初中化學大師

從原子的角度對固體、液體、氣體的描寫,然而原子假設也可以描述過程,所以我們將從原子的觀點來考察這一系列過程。首先我們要考察的過程與水的表面有關。水的表面發生了什麼情況呢?設想水的表面上是空氣,現在我們把圖畫的更複雜一些、也更實際一些。如圖1-5所示。

氧原子 氫原子 氮原子

圖 1-5

像之前一樣我們看到了水分子組成的大量的水。但是現在我們還能看到水的表面。在表面我們發現了很多東西:首先,是水面上有水的分子,這就是水的蒸汽,在水面上總是有水蒸氣。(水蒸氣和水處於一種平衡狀態,後續會講。) 此外我們還發現了一些其他的分子:這裡是2個氧原子彼此結合形成一個氧分子,那裡是由2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氮分子。空氣幾乎完全由氮氣、氧氣、水蒸氣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氬氣及其它氣體組成。所以在水面上是含有一些水蒸氣的氣體。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將會發生什麼事呢?水中的分子在一直跳動,有時表面的個別分子收到的撞擊力度比平常相對大一些,會被踢開。由於是圖1-5是靜止圖片因此很難看清楚圖片中正在發生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想像表面附近的某一個水分子由於受到撞擊而飛了出去,或者另一個也受到撞擊而飛了出去,分子一個接一個地飛出去,水就消失了——蒸發掉了。但是如果把容器蓋上,過一段時間會發現空氣中有大量的水分子。水蒸氣分子不時地飛到水面又回到水中。這樣我們看到那個看起來死氣沉沉、毫無興趣的水——一杯蓋好的可能已經放了20年的水——實際上包含了一直生機勃勃而有趣的現象。對我們的肉眼而言,看不出發生任何變化。但是如果放大十億倍,我們將會發現變化一直存在——一些分子離開水面,一些分子又落回水面。

為什麼我們看不到任何變化?因為很多分子離開的同時又有許多分子回來。從長遠來看沒有任何變化發生。如果我們把容器的蓋子拿開並將容器上面的潮溼的空氣吹走,替換成乾燥的空氣,那麼離開的分子數量和和原來一樣多,因為這取決於水分子的晃動程度,但是回到水面的水分子數量大大減少原因在於水面上的水分子已經極少。因此逸出水面的水分子多於進入水面的水分子,水就蒸發掉了,因此如果你想使水儘快蒸發掉那就打開電風扇。

這裡還有一些其他方面:哪些分子會離開?當一個水分子離開時取決於其偶然的、額外的比平常多積累了一點能量,以克服相鄰分子之間的引力作用。結果由於那些離開的所帶有的能量比平均值高一些,留下來的相比他們從前的能量會少一些,因此液體逐漸冷卻下來。當然,當空氣中的一個水蒸氣分子接觸水面時其受到的引力會突然增加。這導致進入的分子速度增加從而產生了熱。所以當它們離開時帶走了熱量,當它們回來時產生了熱量。當然當沒有靜的蒸發量產生時——水的溫度就不會改變。如果我們吹水的表面並始終保持有一定數量的水分子蒸發掉,會就會冷卻,因此喝湯時吹一吹可以使之變涼!

當然你應該意識這個過程遠比我們講述的複雜。不但水分子進入空氣中,而且有時氮氧分子也會以其自身的方式進入並融入到水中。因此空氣就會溶解在水中,氮氧分子進入水中,水中就有了空氣。如果我們突然抽走空氣,出來的空氣分子將會比進入得來得快,並會導致氣泡的產生。大家都知道這對潛水員來講是很不利的。

現在我們考慮另一種情況。

圖1-6 食鹽溶解於水

在圖1-6中,從原子的觀點看固體溶解於水中。如果我們把食鹽晶體放入水中會發生什麼現象? 食鹽是一種固體、一種擁有「食鹽原子」固有排列的食鹽分子晶體。圖1-7是普通食鹽氯化鈉的三維結構示意圖。嚴格意義上講晶體不是由原子組成的,而是由我們所謂的離子組成的。離子是帶有額外電子的原子或者失去一些電子的原子。在食鹽晶體中我們發現氯離子(帶一個額外電子的氯離子)和鈉離子(失去一個電子的鈉原子)。食鹽晶體中的氯離子和鈉離子由於電荷間的吸引力而相互連接在一起。但是當我們把它放入水中會發現,由於帶負電的氧和帶負電的氫對離子的引力有一些離子離散了。在圖1-6中我們發現有一個氯離子鬆開了,其他離子以離子的形式浮動在水中。這張圖畫得比較細緻,比如:水分子中的氫原子一端和氯離子挨著比較近,相比較而言,離著鈉離子比較近的是氧原子的一端。由於鈉原子帶正電荷氧原子帶負電荷這是二者相吸的結果。我們是否可以區分的出來是否食鹽溶解在水中還是從水中結晶?

圖 1-7

當然不能,因為當一些原子離開晶體的時候其他原子又重新聚集到晶體上,這是個動態的過程。恰恰就和蒸發的過程類似,這取決於水中食鹽的含量是超過還是少於形成平衡時所需的數量。這裡所說的平衡是指原子離開晶體和回到晶體的比率正好相同。如果說在水中幾乎沒有多少食鹽,那麼離開的原子會比較多,食鹽就溶解了。相反的話,如果「食鹽分子」太多的話那麼離開的就少於回來的,因此食鹽就結晶了。

順便說一下我們提到的物質的分子的概念是近似的而且只對某些種類的物質才有意義。很清楚,在水中3種原子彼此確實粘在一起。在固體的氯化鈉中這種情況下就不明顯了。僅僅是氯原子和鈉原子的立方體排列。沒有一種自然的方式把他們分成「食鹽分子」。

現在回到我們討論融結合沉澱的問題上,如果增加食鹽的溫度,原子離開的速率會增加同時原子回來的速率也增加了。固體溶解的多一些還是少一些很難預料。隨著溫度的增加大多數物質溶解的多,但是某些物質卻更不容易溶解。

【知識點概述】:

本節以水分子、食鹽晶體NaCl為例從原子、離子的角度講述固體、液體以及氣體之間的過程關係。

相關焦點

  • 2019中考化學重點:分子和原子
    1.答案:不同種分子同種分子 2.答案:沒有發生 師生互動 一、分子、原子間的區別和聯繫 探究:分子與原子間的區別和聯繫列表比較如下: 分子原子備註 相似點分子很小,分子之間有間隔,總是在不停地運動著原子很小,原子之間也有間隔,也總是在不停地運動著分子與構成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並不是說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
  • 最新中考化學專題訓練——分子和原子
    一、選擇題 (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將塑膠袋密封良好的方便麵從平原帶到高原時,塑膠袋鼓起,是因為袋內的氣體分子( )A.質量增大 B.個數增多 C.間隔增大 D.體積增大2.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從化學的角度來解釋是由於(  )A.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B.分子間有間隔   C.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 數學教師面試《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二、說學情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經認識了物質發生的不少奇妙變化,並且有了「物質之間為什麼會發生變化」「物質到底由什麼構成」等疑問。這些問題正是本課題的切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對初學化學的中學生來說,分子、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的確非常抽象,因此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應該注意形象直觀,幫助學生建立微粒的觀點。
  • 生命不過是一堆原子分子按照物理化學的規則組成的生物學的結果
    一堆原子因為物理學的規則形成了分子,分子按照化學的規程合成了細胞,細胞按照生物學的規則構建了生命。這些原子、分子、細胞,按照層次明晰的結構,一步一步構建了生命,從物理過程進入化學過程,最終進入生物行為過程。生命不過是一對原子分子按照物理化學的規則構建生物學的結果。
  • 新初三化學丨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1)同種原子構成單質分子:1個氧分子由2個氧原子構成。1個氫分子由2個氫原子構成。(2)不同種原子構成化合物分子:1個二氧化碳分子由1個碳原子和2個氧原子構成。1個氨分子由1個氮原子和3個氫原子構成。
  • 水能否被壓縮嗎?壓縮後會對人類造成什麼影響?
    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無機化合、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水能否被壓縮?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讓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為了研究這一問題,科研人員做過很多實踐。大家都知道,水的化學公式為HO。從化學角度看,水是由一個氧原子兩個氫原子組成的。從形態角度看有三種形式,固態、液態、氣態。
  •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
    之前,還沒有關於sharion形成的相關科學研究,而是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卻並得出許多不同的結論。有人認為與火化溫度和時間長短有關,有人認為與長期素食有關,有人認為與高僧火化所攜帶的物品有關,甚至有人認為是人石…,這些猜測往往是毫無根據的,不能相信。動物的骨頭能產生紗麗嗎?
  • 水不能壓縮?如果將水無限壓縮會發生什麼?結果令人出乎意料
    實驗證明水在3.98攝氏度時,水分子之間的距離最小,因此在3.98攝氏度時水的密度最大,如果將溫度降低或將壓強增高,水分子之間的氫鍵就會相連而變成結晶,也就是冰,這種狀態下水分子之間的距離反而會增大,相應的密度也會下降。這就是通常認為水不能壓縮的原因。現實中因為各種原因,水還是有一定的壓縮係數的,只是壓縮比率很小,通常 可以忽略不計。
  • 中考複習:分子--原子--離子測試題
    中考複習:分子--原子--離子測試題   1、水結成冰,下列解釋正確的是()   A、由水的分子變成冰分子的;B、分子間的距離發生了變化;   C、水分子的大小發生了變化;D、水分子的化學性質發生了變化。
  • 分子和原子的概述
    這要根據具體的物質來分析:如果物質是由分子構成,則分子就保持該物質的化學性質;如水、氧氣、氮氣等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則保持它們化學性質的粒子分別為水分子、氧分子、氮分子。如果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則原子就保持它們的化學性質。如保持汞的化學性質的是汞原子,保持氦氣的化學性質的是氦原子。
  • 2015初三化學知識點複習: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質...
    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質的變化(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說明:判斷某一變化是物理或化學變化的主要依據是有無新物質生成,所謂新物質並非名稱上與原物質不同,而是在組成和結構上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討論] ①從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發與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麼不同?請予以說明。
  • 小知識:溶液的表面張力是什麼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表面張力是液體物質的一種物理現象,它是分子引力作用產生的結果。液體表面分子(又叫界面分子),既受液體外部化學性質相同物質吸引,又受液體內部分子吸引,這樣,液體表面分子向內收縮,這種向內收縮的力叫做「表面張力」,又叫內聚力。
  • 我國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研究發現,核量子效應研究對於理解水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非常關鍵。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王恩哥課題組圍繞「原子尺度上水的核量子效應」開展研究工作,基於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分別發展了亞分子級分辨成像技術、單分子操控技術和單分子振動譜技術,首次實現了核量子態的原子尺度探測和操控。課題組在表面水體系中發現了一系列新奇的核量子效應。
  • 初三化學上冊,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原子與離子性質舉例講解
    從宏觀角度看,物質是有元素組成,從微觀角度看物質是由分子、原子與離子構成的。分子、原子與離子之間存在間隙且在無規則的運動。1、分子、原子與離子構成物質舉例原子可以構成分子,分子構成物質,另原子與離子也可以直接構成物質,不同種分子、原子與離子構成不同種物質。
  • 分子和原子的身世
    原子的英文名是從希臘語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切分的。很早以前,希臘和印度的哲學家就提出了原子不可切分的概念。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物理學家發現了亞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內部結構,從此,人們知道原子也是可以切分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但是組成每個分子的原子數目並不一樣。
  • 強行壓縮水會發生什麼?
    水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但是原子核的體積非常非常小。 如果一個原子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原子核只有足球場中間趴著的螞蟻那麼大。從體積上來說,原子的體積比原子核的體積要大10,000億倍。
  • 材料原子表面結構可提高電化學催化劑的穩定性
    現在維也納理工大學(TU Wien)和位於維納新州的彗星電化學和表面技術中心CEST的研究人員研究發現,通過研究催化劑晶體表面在原子尺度上的結構,可以顯著提高此類催化劑的有效性和穩定性。晶體可以有不同的表面。Markus Valtiner解釋說:"一個立方體晶體,我們可以將其直接從中間切開,形成兩個立方體。或者可以進行精確地斜切,如45度角。
  • 初中化學知識歸納: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學的分子和原子是化學這一門科目的基礎,要學好化學,首先就要弄懂分子和原子的定義,以及了解物質、元素、分子、原子的區別和聯繫。   一、分子   1.分子定義:物質分別是由分子、原子、離子三種微粒構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物質由元素組成。
  • 夸克,原子,分子,最後組成繽紛世界
    一,原子。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分割,但在物理狀態中可以分割。原子極小,但是原子還可以分解為離子,質量主要集中在質子和中子上。我們按比例放大原子,把原子核放大成一個足球,最近的電子在距離原子核1公裡遠的軌道上運轉,中間是真空。若把一個人原子核跟電子間的空白空間抽走,全球70多億人的總體積大概會縮小成一個蘋果大。
  • 2020中考化學:分子和原子知識點匯總二
    二、考點清單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的區別與聯繫     2、能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     3、認識原子的構成。如冰、水共存物實際為純淨物,因為其中的構成粒子只有一種——水分子,由不同種分子構成的是混合物,如紅磷和白磷的混合體為混合物,區分純淨物和混合物的關鍵是把握「物質的種類」或「分子的種類」是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