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原子表面結構可提高電化學催化劑的穩定性

2020-11-26 科技報告與資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在未來實現碳中和的道路上,氫能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無論是電解水製取氫、還是燃料電池,這些過程都需要使用合適的催化劑,它們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目前使用的催化劑都是貴金屬,如氧化銥或鉑金顆粒,使用後無法進行回收利用,造成了浪費。

現在也有一些其他的催化劑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比如氧化鋅,但他們的效率比較低。現在維也納理工大學(TU Wien)和位於維納新州的彗星電化學和表面技術中心CEST的研究人員研究發現,通過研究催化劑晶體表面在原子尺度上的結構,可以顯著提高此類催化劑的有效性和穩定性。

晶體可以有不同的表面。Markus Valtiner解釋說:"一個立方體晶體,我們可以將其直接從中間切開,形成兩個立方體。或者可以進行精確地斜切,如45度角。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得到的切割面是不同的。不同的原子在切割面上的距離是不同的,因此,這些表面在化學過程中的表現也會有很大不同"。

氧化鋅晶體不是立方體形狀,而是形成蜂窩狀的六邊形,不過同樣的原理在這裡也適用。它的特性取決於表面原子的排列。"如果你選擇了恰到好處的表面角度,就會在那裡形成微觀上的小三角孔,直徑只有幾個原子大小,"Markus Valtiner說,"氫原子可以附著在那裡,發生化學過程,支持水的分裂,但同時也穩定了材料本身"。

研究團隊現在已經證明了這種穩定性。"在催化劑表面,水被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當這一過程進行時,我們可以採集液體樣品,檢查它們是否含有催化劑的痕跡,"Markus Valtiner解釋說。"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在等離子體中對液體進行強烈加熱,並將其分解成單個原子。然後我們在質譜儀中分離這些原子,並按元素進行分類。如果催化劑是穩定的,我們應該很難從催化劑材料中找到任何原子。事實上,當氫氣產生時,我們無法檢測到材料在原子三角結構上的任何分解"。這種穩定作用出乎意料地強。現在,該團隊正致力於使氧化鋅的效率更高,並將這種穩定的物理原理轉移到其他材料上。

原子表面結構在TU Wien已經研究了很多年。"在我們研究所,這些三角形結構在多年前就已經首次被證明和理論解釋,現在我們是第一個證明它們對電化學的重要性,"Markus Valtiner說。

"在未來十年,我們將基於方法學的發展和對表面化學和物理學的基本理解,開發出穩定的和商業上可行的水分解和二氧化碳減排系統,"論文第一作者Dominik Dworschak說。

論文標題為《Photocorrosion of ZnO Single Crystals during 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相關焦點

  • 基於第一性原理的電化學模擬,找出15種有前途的催化劑!
    將H+電催化還原成H2是基於氫燃料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關鍵過程。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中,催化劑的效率對於降低整體反應過電位和提高反應產率至關重要,Pt系金屬是性能最好的催化劑,然而價格昂貴,難以作為大規模生產H2的催化劑。
  • 電化學沉積實現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製備
    單原子催化劑是一類將孤立分散的金屬原子負載到載體上的新型催化劑。單原子催化劑最大化的原子利用率可以有效減少金屬材料的使用,尤其是貴金屬材料,這對催化劑的生產成本十分有利。同時,單原子催化劑中活性金屬中心的配位結構會影響單原子催化劑的電子結構。
  • 鉑結構在單晶表面、薄膜和納米顆粒中的溶解
    科學家使用了一系列定製的表徵工具來研究明確定義的鉑結構在單晶表面、薄膜和納米顆粒中的溶解。他們已經開發出了在原子尺度上觀察過程的能力,以了解造成溶解的機制並確定其發生的條件,然後,他們將這些知識應用於材料設計中,以減輕溶解並增加耐用性。
  • 「獨當一面」——單一晶面碳化鉬的高效電化學固氮
    此外,為了防止催化劑中Mo原子在NRR過程中流失,作者在Mo2C上生長了單層或少層的石墨烯,為Mo2C提供原子級厚度的保護膜,顯著提升了催化劑的穩定性。這些金屬的d軌道可接受來自N2分子的電子,從而激活N≡N鍵。此外,先前的實驗表明,Mo2C納米結構材料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N2固定。但是,大多數Mo2C納米結構材料是利用鉬類化合物經高溫碳化合成;或者從三元MAX相經液相刻蝕法合成。這些類型的Mo2C往往帶有不同類型的缺陷、邊緣、晶面,使得其HER比NRR更具活性。這些均不利於催化劑在NRR領域的廣泛應用。
  • 群雄逐鹿,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前世今生!
    單原子概念的提出,離不開研究人員對提高貴金屬催化劑(Pt, Pd, Rh等)原子利用率(Atomic utilization ratio)的追求。減小納米催化劑的粒徑,一直是提高貴金屬催化劑原子利用率的經典策略,將納米粒子的粒徑縮小到極限,理論上會得到100%的原子利用率,實現這種性能的材料,就是本文的主角-單原子催化劑。
  • 石墨烯提高燃料電池氧還原催化劑性能
    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UNIST)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具有高性能、高穩定性的無金屬催化劑。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Nanoscale上。  由於化石燃料的稀缺和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刺激了對能源轉換和儲能系統的研究,燃料電池因其顯著的能量密度和無環境汙染的優勢,在眾多的能量系統中脫穎而出。
  • 黃維院士、朱紀欣教授課題組綜述|電化學能量存儲中生物質衍生碳材料的結構調控工程
    文章深入探討了生物質衍生碳材料的類石墨結構、層級孔結構、表面官能團結構、異質原子摻雜結構和複合結構的調控方法,針對生物質衍生碳材料在電化學能量存儲設備中所存在的存儲位點少與擴散動力學差等問題和潛在的解決方案進行分析和討論,並對未來發展提出展望。
  • 合成氨產率提高近十個數量級:石墨炔基Pd原子催化劑|NSR
    該領域中,原子催化劑具有諸多優點,有望成為變革性的下一代催化劑。制氨電催化劑Pd-GDY的合成原理,及其可重複使用過程 石墨炔具有豐富的化學鍵、高共軛π電子離域、表面和孔洞結構。藉助這些特點,研究者提出了「金屬離子錨定-電子轉移-自還原」的零價金屬的穩定過程,由此實現了金屬原子與石墨炔本體的不完全電荷轉移,大大增加了催化活性位點數量,並使活性組分高度分散,以獲得最佳催化效果。
  • 餘桂華團隊《AM》:基於新型凝膠電催化劑的電化學能源轉換技術
    凝膠材料,得益於其分級多孔結構、成分和結構的易調節性以及易於功能化,為先進能源技術提供了巨大應用前景。基於可控組成和功能的凝膠材料的研究進展使凝膠電催化劑有可能突破現有材料的限制,以提高電化學儲能器件的性能。
  • JACS:從原子團簇到單原子催化劑,雙金屬催化劑協同促進CO2RR
    合金化是合成高性能催化劑的重要策略,其中雜原子相互作用可誘導幾何效應或電子效應,以改變表面吸附性質並提高活性。Pd-Au雙金屬合金催化劑已經用於CO2還原研究(Scheme 1 b)。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塊體合金成分與電催化性能的聯繫上。在無規面心立方(fcc)合金中,改變整體組成並不一定能精確控制表面原子結構。
  • 單原子催化劑、雙原子鐵催化劑、FeN4位點、中空層狀雙氫氧化物...
    可通過各種不飽和化學位點或空間限制作用,將SACs上單獨的金屬原子穩定在載體上,從而實現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除了開發製備高載量和高純度SACs的策略外,該領域的另一個關鍵挑戰在於精確調控催化活性單金屬位點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從而使該催化劑具有更好的反應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
  • 一種高效高穩定性的低鉑催化劑——小尺寸的鉑鈷金屬間化合物
    ,利用載體材料表面的富集電荷對異性電荷相互吸引出現的靜電吸附現象,實現了對直接生長在介孔碳上的鉑鈷納米顆粒的尺寸控制,有效抑制了高溫下有序化相變過程中納米顆粒的遷移和團聚現象,製備出的小於三納米的鉑鈷金屬間化合物低鉑電催化劑在酸性條件下表現出了優異的氧還原電催化活性和穩定性。
  • 基於電子結構精準調控策略構築氮碳包覆的核殼結構硒化物電催化劑
    碳基催化劑的催化活性可以通過在碳外殼修飾雜原子(如氮、磷、硫或硼)以及嵌入過渡金屬化合物內核來提高,這可以有效地刺激電荷從碳原子轉移到相鄰的雜原子, 進而調節該類納米材料的界面電子結構以及碳外殼的電子態密度,從而為HER產生新的催化活性位點。
  • 二維鉑基納米催化劑製備和催化氧還原反應研究獲進展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黃小青課題組在二維鉑基納米催化劑的製備和催化氧還原反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科研人員提出電弧放電法一步合成高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合作,提出一步法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該單原子鉑催化劑顯示出高效的液相選擇加氫性能,高溫合成過程有利於單原子催化劑穩定性的提高,相關研究成果以One-Step High-Temperature-Synthesized
  • 高活性高穩定性酸性析氧催化劑設計出爐
    &nbsp&nbsp&nbsp&nbsp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姚濤教授課題組與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楊金龍教授課題組合作,首次精確探測到釕基單原子催化劑在酸性電化學析氧反應過程中的催化活性位點的動態變化過程,並依此設計出高活性和高穩定性的酸性析氧催化劑
  •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t基催化劑研究進展
    採用 Pt 和過度金屬Ti、Cu、Ni、Co、W、Sn 等的合金作為ORR催化劑可提高燃料電池性能,同時減少Pt的用量,降低成本。合金種類以及合金化程度顯著影響Pt的電子結構,從而提高催化劑的分散性和活性。
  • 調控活性位密度和載體孔結構增強單原子Fe催化劑ORR性能
    ., 2019, 29, 1808872)的基礎上提出以三維互穿結構有序介孔矽(KIT-6)為硬模板並在其孔道內裝填Fe、N、C前驅體,經高溫裂解後製備了有序介孔碳負載的單原子Fe-N-C催化劑。一方面,有序介孔結構可以降低空間位阻和傳質阻力,從而提高FeNx活性位的可接觸性和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有序介孔矽孔壁可以物理阻隔Fe元素的流動性,抑制Fe元素的團聚,從而提高了單原子Fe-N-C負載量。
  • 如何調控MoS2電化學析氫性能,電子結構調控威力無窮
    研究背景Pt基電催化劑是目前最佳的電化學析氫(HER)催化劑,但是其極度的稀缺性和昂貴的價格嚴重阻礙了其進一步的工業化應用,因此,為了開發低價高效的HER催化劑,作為一種典型的二維過渡金屬滷化物(2D-TME)的MoS2由於自然豐度高,價格低廉,可調節的電子結構以及優異的化學穩定性,而被認為是有望代替Pt基材料的最佳候選催化劑。
  • 構築In2O3&LiInO2修飾層提升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結構穩定性研究
    由於材料結構的不穩定性,導致表面易與空氣中的CO2和H2O發生副反應,易被電解質侵蝕,導致材料結構破壞,容量快速衰減、電壓嚴重下降。因此,提升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的結構穩定性是亟待解決的難題。修飾後的LiNi0.8Co0.1Mn0.1O2展現出了較高的結構穩定性和較好的電化學性能,在5C(1C=180 mAh/g)的倍率下循環300圈,容量保持率可達86.4%,循環後的材料能保持原有的特徵結構和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