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小趙》:成長是一個發現真實自我的過程

2021-01-08 阿榮撩娛樂

紀錄片電影《少年小趙》,其主角與其說是小趙,不如說是M。從開始到結束,他一直以塑像、海報、口號、歌曲等各種方式在場,不斷通過小趙的口講述他的社會的理解和改造的思想理論,是小趙們的精神之父。當小趙扛著紅旗喊著「還我釣魚島,放我船長」之類口號的時候,其實在進行不自覺的表演,沉浸其中,並享受周圍目光注視所帶來的快意。這似乎是一種儀式,「自我」並不存在,他並不是他自己,因為當「小趙」換成「小李」「小王」「小張」,性質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教育,總是極力削去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這樣的方式塑造一個個無比相似的個體,塑造出沒有靈魂和思想的群體。當然,如果說有思想,這個思想是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思想。

人的成長是一個「自我」的發現和確認的過程,不斷認識到自我的獨特性,同時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因為沒有「我」,也就不會有「你」和「他」,更不會有「我們」「你們」和「他們」。

我比小趙是同一代人,只比他大一歲。我在看《少年小趙》時,似乎是在看鏡中的自己。那個時候,我和我身邊的同學,尤其是所謂好的學生在精神世界和思維方式上和小趙很相像。在學校那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通過各種儀式對腦海中固有的觀念進行強化,無形的紅色眼鏡變得更紅,校門外的社會都帶上了玫瑰色的革命浪漫主義色彩。

小趙高考的落榜,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從群體中走出,開始發現自我的重要關卡,以「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錄取的高考,並沒有以群體的方式進行錄取。落榜是他開始認識到,這種自覺披上意識形態外衣進行的表演(儘管是真誠的)並不能帶來現實收益,便有意識去脫去這這件外衣。在酒店當服務生時,他承認港臺地區的商人很有禮貌,日本人衣著簡樸、獨立意識強,相對之下,他發現素質較差的商人更多是內地的。這種由個體到群體,再回到個體的直接認知,必然讓質疑教科書和媒體的宣傳,並對原有的價值體系進行修正。

這一切都發生在那個「紅色」文化裝飾的酒店裡、土地上。

所以 「小趙」一旦走入現實,感受到現實,就變得失落,茫然。

在考上大學的宴會上,他在那裡對著同學們說,「成都人都在打麻將、泡茶館」,依然是用群體的方式在進行思維;與之對應的是,眾人離場之後,他半醒半醉流著淚對弟弟表示愧疚,弟弟.輟學.讓他的大學夢得以實現。然後感慨,「今天說了太多真話,好像我不應該說太多真話,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由謊言編織的。」

真與假就這樣涇渭分明又融為一體,在他的血管裡流淌著。真實和虛假、真話和謊言帶來的迷離和錯亂,撕扯著少年小趙,群體與個體的張力也撕扯著他。

在他進入大學之後,課堂上近現代史的老師依然讓小趙和他的同學們沉浸在虛假的強大共同體中。為了學生會的工作,他還讓家裡貸款兩萬給自己配置了電腦。他挎著相機,成了學生會宣傳幹事。攝影是對世界的摘取和呈現,關鍵不在於相機而在於相機背後的人,他的相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他表演的道具,不斷強化對現實有意的的漠視和遮蔽。

去大涼山支教,中國的另外一面被完全揭開,呈現在小趙們的面前。現實具有無比強大的說服力,前提是要敢於「正視」。小孩沒有鞋子穿,走幾個小時山路才能來上學,十來歲的孩子課堂上回答不出1乘以12等於多少……

做支教銜接工作的老師,告訴他們,希望講一講愛滋病的傳染途徑和預防措施。而這,鏡頭沒有呈現,也不知道他們在15天的支教中講了沒有。他專門去街上買來紅旗,教唱國歌,豎起紅旗,舉行升旗儀式。很多人對這樣的支教提出了質疑,認為支教是另一種形式的群體表演。

在到達執教山村的第一天晚上,小趙唱著「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陽,多麼溫暖,多麼慈祥,把我們農奴的心兒照亮,我們邁步走在,社會主義幸福的大道上。」這構成了一個隱喻,他並沒有把自己和大涼山人們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而是把自己放在一個「解放者」的位置。事實上,面對貧窮落後的現實,他們做不了任何改變。

小趙給孩子們教「我是中國人,我愛我的國家」,可能這些孩子也需要有人告訴他們是「我是人,我需要人該有的教育」!這些孩子們的聲音從來不會在主流媒體出現,作為人們眼睛和喉舌的媒體卻也總是在遮蔽,大涼山和山裡的人們就這樣一直處於失語狀態。話語即權力,沒有聲音就等於不存在。

真實就在眼前,他們似乎達成了某種共識,選擇無視。當然,他們也可以說自己無能為力。他拿著相機,他拍下了那些照片,在電影的最後,他把這些照片寄給了村長,讓村長轉交給孩子們。

擁有力量,就想著去改變,目光聚焦在外界;而無力感,就讓人把目光收縮到自身,審視自我。這種對他人的無力感,是小趙從群體中走出的第二個關鍵。

回到老家。面對強拆,小趙同樣無能為力,一家人都沉默著。小趙拿著相機,對著強大的機器,和機器背後的幹部,面對幹部的斥責,他一邊退卻,一邊流著淚,在雨中他感受到了自身的無力。這也讓他從虛假的自我中走出,他剃了光頭,他說,這個世界有兩套規則,一套是用來說的,一套是用來做的。

從強大共同體的幻象中走出,小趙如此弱小而無助。當小趙們被共同體遺忘,或者拋向共同體的對立面,小趙們卻也因此找到了自我。

不過,有太多太多的小趙沒有從群體中走出……

相關焦點

  • 《河童之夏》:一場為離別而生的相遇,演繹三位少年的自我成長
    這部作品中,小新父親野原廣志成長曆程的三分鐘濃縮畫面,讓我感受到原惠一"在憂傷中實現治癒"的神奇能力。《河童之夏》又名《跟河童小咕的暑假時光》,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原本與父親一起生活在江戶時代的河童小咕,在父親被人類殺害後,因為大地震掉進石縫裡。百年之後,上原康一發現了他並帶回家。從此小咕與這家善良的人類友好相處。但小咕的曝光引來媒體的追逐,同時一場意外喚起了小咕的恐怖回憶。
  • 易烊千璽和小北——閾限下同成長的少年
    2月12日,第39屆金像獎提名揭曉,《少年的你》包攬幾乎各項獎項的提名,毫無疑問,《少年的你》這部電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本片對於校園暴力問題的表現是開創性的,它讓人們看到了另一種雖然殘酷但是更真實的青春。
  • 《奮鬥吧,少年!》創佳績 彭昱暢演繹冷萌少年
    憑藉清新純粹的青春氣息和荷爾蒙爆棚的熱血氣質,成為「最適合暑假觀看」的青春劇,網球少年們帥氣集結,灑下了今夏最熱血的青春汗水!有網友表示:「這動人的青春啊!熬夜追劇都像喝了冰鎮飲料般舒爽!」彭昱暢反差演繹「冷萌」少年首次組成「雙打」迎戰引期待《奮鬥吧,少年!》
  • 《少年謝爾頓》:一個天才謝耳朵的成長故事
    《小謝爾頓第一季》是由喬恩·費儒、麥可·津伯格、賈弗爾·馬哈穆德聯合執導,伊恩·阿米蒂奇、佐伊·派瑞、蒙塔納·喬登、拉根·雷沃德主演的喜劇。該劇主要講述了小謝爾頓在德州東部的家庭及學校生活的故事。九歲的小謝爾頓直接跳級高中,此時年紀尚幼的他雖然在功課上遊刃有餘,但在生活閱歷和情商比起這些高中生還差了很多,除了看不慣同學們的奇裝異服還各種挑剔老師在教學中出現的錯誤,鬧得幾個老師都覺得課上不下去。此時身為父親的喬治,只能提前告訴他成人世界的道理,他深知雖然兒子是對的,但這個世界並不是人人都會遵守規則,也不是事事都會如人願。
  • 奧斯卡影片《月光男孩》:問題少年的自我蛻變
    《月光男孩》就是這樣全面展現一名兒童成長史的電影,但是主角奇倫又不是一個傳統意義的問題少年,他不同的地方在於,有強大的自制能力,能知錯就改,並且內心始終保持善良的本性。導致他犯錯的同樣有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不好影響,還有本身的性格,人際關係等常見因素。奇倫在家受吸毒的母親謾罵,家庭不和睦。在學校受同學欺負,性格沉默寡言,不善交際。
  • 學習意象對話,直面自己的潛意識的自我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漸進式放鬆之後,跟隨引導語,走向童年時代居住過的房屋,現在的我以一個觀察者的視角看著自己沿著一條路返回自己的童年,去看一看那時候的自己,看一看已經被塵封遺忘的感受,我知道如果要治癒就必須先面對。這時候潛意識裡,自然浮現出一句話:「我陪你一起上路。」周圍的場景顯得陰暗、荒蕪,這哪裡是通往童年,簡直是一條通往陰曹地府的路。
  • 《少年派》演繹當代人的成長與共鳴!
    電視劇《少年派》的熱映,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與感悟。這部作品不僅由知名導演劉惠寧,李少飛所執導拍攝,更是貼合現實譜寫了當代人面對教育問題產生的種種苦樂辛酸,此種題材的創新用風趣的形式展現了家庭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困境,真實而且生動。
  • 科學網—真實的自我?
    重要的是,以上三種不同的自我之間的差距越小越好,如果差距過大,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就會惡化。 網絡交流的獨特性為羅傑斯的自我概念增添了新維度。網絡交流中,常常可以見到人們分享與自己有關的信息,談論內心明白是真的但以前卻難以表達的事情。
  • The Plant Journal:研究發現小RNA存在自我調控過程
    真核生物非編碼小RNA分子通過介導mRNA降解、抑制蛋白質翻譯和染色質修飾負調控靶標基因的表達。小RNA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信號轉導以及生物和非生物脅迫反應中起重要調控作用。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方榮祥院士研究組在對水稻MAIF1(miRNAs regulated and abiotic stress induced F-box gene) 基因的研究中發現:該基因受植物激素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乾旱、高鹽等非生物脅迫因素的誘導啟動表達,同時又受小RNA(siR441和siR446)的轉錄後調控。
  • 寫作,發現更真實的自我
    從小學開始,我就迷戀漂亮的本子,一看到那種古樸、有質感的硬殼筆記本,就忍不住買下來,然後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周末下午,懷著激動的心情小心翼翼地翻開它,工工整整地寫下一段話——作為小說的開頭。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樣反覆幾次,我開始面壁,半日之後得出一個「結論」:寫小說,還不是時候,於是這件事就在我的自我安慰下就此擱置。
  • 人的成長過程其實是追求以身合道,人道合一的過程
    人成長的各個方面都體現了人向環境統一的努力人成長中的各種表現,其實都體現了我們在努力的協調自身與環境的關係一、智力的發展規律,體現了人們融入社會的努力在人的早年兒童時期,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在這時,他們把世界看作是個體的延伸,因此無法很好的區分自我與世界。
  • 少年》是這兩年對我觸動最大的一部紀錄片,沒有之一!
    少年》讓我們看到了體育少年最真實的成長曆程,感受到了體育運動帶給人「叫板命運」的力量。 為了使觀眾能融入到敘事過程中,《棒!少年》將鏡頭深入到了師爺與孩子們的談話間,真實記錄下了年齡跨越幾十年歲月的這群老少,因為棒球而共同走過的心路歷程。
  • 孩子的成長規律濃縮為哪個字?特級教師說出真實的教育該有的樣子!
    那麼,真實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孩子的成長真諦濃縮為哪個字? 一起聽聽特級教師李烈說些什麼吧~ 也就是說,知識的學習只是提供了一個平臺、一種手段和一個機會或者過程,它重在通過學習的過程讓孩子學會「求」的方法、激發更深入去「
  • 優秀的人如何成長:從自我迭代到認知升級
    人這一生中,要實現成長,最重要的,就是要進行」認知升級」。身處一個層次之中,你的思維、視角和看待問題的方式,就會局限在這個層次裡。無論提得多高,也不可能超越這個層次的束縛。 而」認知升級」,就是讓你的思維,超出目前這個層次,接觸到更高的層級。一旦完成這樣的飛躍,你就會發現,以前那些熟悉的事物,在你眼中,呈現出了全然不一樣的角度。
  • 助力《四海鯨騎》動畫圓滿收官 導演趙禹晴獲讚譽
    負責全劇美術的國內新銳導演趙禹晴也因此贏得了業內的一致好評。《少年錦衣衛》顏值掌門人,助力國產3D動畫邁向大航海時代《四海鯨騎》講述的是落難太子建文與小夥伴們神奇的海上冒險之旅,背景宏大,想像雄奇,人物設定炫酷,作為美術導演,趙禹晴要把控作品整體美術風格規劃、人物設計、場景氛圍設計、還要輔助監修模型資產等。
  • 2020年上海浦東高三二模作文範文評析:發現自我,成為自己
    這似乎是一個普遍現象。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和思考。此前亮亮老師已做過審題構思的詳細分析,可以下面點擊連結查看。2020年浦東二模作文審題構思詳解例文發現自我,成為自己近年,有一檔名為《少年愛迪生》的電視節目。我曾想過,它為何不叫《少年發明家》?節目中的每一個少年孩童不都是希望擁有聰明才智,將來某一天能夠在社會中留下或大或小痕跡的嗎?
  • 曾經少年|刺蝟公社石燦:媒體青年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成長史
    曾經少年,三十而立!有想法,有創新,有衝勁!更有自己的創業經驗以及管理理念。5月4日-7日,億歐公司開展主題為「曾經少年,三十而立」五四青年節專題報導,與大家一同分享創業領導者的「生活」。拔高其他維度的重要性,比如像個人實力、作品、成長能力、自我迭代能力,包括你在整個行業的影響力。Q:「996」,或是媒體這種相對來說不太正常的作息方式,會要求我們花費比較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本職工作上,那工作之外,你覺得自己過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生活?保持著什麼樣的生活節奏?
  • 《少年的你》我們哭的不僅僅是陳念與小北!
    《少年的你》我們哭的不僅僅是陳年和 小北的遭遇!還有披荊斬棘綽綽前行的周冬雨以及全身投入急速蛻變的少年易烊千璽,他們讓我們看到了影后影帝的身影,他們終於成長起來了. 更是哭的我們社會背景下無法改變的青春。
  • 《渴望藍天》:將青少年的成長,映射到熱河生物群的恐龍進化中
    渴望藍天:夢想的力量 作品取名《渴望藍天》,講述的其實是主人公追尋自我的故事。 史前世界裡,一個長著羽毛的小恐龍出現在了無毛恐龍美頜龍家族裡,因為不同的血統帶來的生理特徵上的差距而被家族同年齡同伴的冷落。
  • 《蜻蜓少年》——一對雙胞胎的成長故事
    去年上映的一部《蜻蜓少年》在一眾強檔電影中似乎被淹沒了,但是它有頑強的立住了自己的位置。今天我就來和大家一起分享蜻蜓少年的故事。這部電影講述了農村的一對雙胞胎男孩凱文和凱武的成長故事,故事以城裡女孩芝芝回到鄉下過暑假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