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是人類潛能運動的領袖之一,該運動尋求取代心理分析和行為主義。羅傑斯認為,在現代生活中,人們放棄了自身的內在個性,替換以一組他們認為會招來他人喜歡的特性。然而,無論他們怎樣修飾,也不管他們多麼希望取悅他人,都難以滿足他們的行為的接受者,後者的需要總是難以把握。「這樣,現代人體驗到了他的孤獨,他的被切斷,他和自身的深切存在以及和他人的分離,所有這一切都達到了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程度。」
羅傑斯認為健康的人們生活在他們自己和他們的體驗的相合性當中;他們對生活中的體驗保持開放而不是嚴加防範,而正是防範之心製造了個人與其體驗之間的緊張。
羅傑斯的人格結構論包括三種不同的自我:1.自我概念——對自我的主觀感知。它包括表達出來的部分,以及由文化和教育所影響的有關自我的自覺信念。2.真正的自我——代表著大多數人尚未實現的真實的自我。它是我們人格當中藏得最深的部分,能夠感覺到對自己什麼是好,什麼是壞。3.理想的自我——希望成為的自我。它和真正的自我不一定是一致的,中文成語有「志大才疏」一說,就反映了這種情形。重要的是,以上三種不同的自我之間的差距越小越好,如果差距過大,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就會惡化。
網絡交流的獨特性為羅傑斯的自我概念增添了新維度。網絡交流中,常常可以見到人們分享與自己有關的信息,談論內心明白是真的但以前卻難以表達的事情。這可以稱為「真實的自我」,這個術語來自於羅傑斯1951年的著作《當事人中心療法》,在書中,羅傑斯用其指代病人在成功的治療後找到的那種感覺,即他/她變得越來越忠實於自己。
在網上展現真實的自我的人同那些在線下關係中展現的人是有區別的。在何處展現真實的自我,將決定人們是在線上還是在線下發展有意義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在線上展現其真實的自我,那麼,可以預期的是,他/她也將在線上發展起有意義的關係。而且,他們還會努力把這樣的關係帶到線下,以使之成為一種「社會現實」。
一系列實驗顯示,那些說自己更容易在網上表達真實自我的人能夠更快地形成網上關係,而且這些關係也相當持久。患有社交恐懼和孤獨感的人在網上比在線下更會表達自己。網際網路討論組的參加者也喜歡把自己的網上朋友帶入現實生活。63%的人同網上的朋友通過電話,56%的人互換過照片,54%的人在線下見過面。而且,研究者發現,在網上形成第一印象的人在線下見面的時候,要比直接由線下交往開始友情的人更喜歡對方。研究者認為這說明,建立在互相透露信息的基礎上的關係,要比僅僅基於外表吸引力的關係更牢固。
仔細考慮網際網路的保護性環境對自我表達的影響,研究者發現,面對面交流更容易發現實際的自我,而網上交往更容易發現真正的自我。與面對面交往者相比,網上交往者在展示真正的自我方面更成功。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當人們在遠距離交往時,傾向於投射自己的理想自我,而這種理想化的期待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這是因為,網上交往與面對面交往有四點主要的不同:網上交往的匿名程度更高;可以更自由地討論個人的禁忌以及較為負面的東西;面對面談話時使人焦慮的一些因素(比如外表)的重要性降低了;可以對談話的步調進行更大的控制。這些不同鼓勵了更好的自我表達,推動了更堅實的關係。
(節選自《新周刊》,第372期)
《中國科學報》 (2012-07-30 B4 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