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10天內3個颱風接踵而至與大氣環流有關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天清晨,從沉睡中醒來的申城已現風雨欲來的氣息。昨天下午2時本市發布颱風藍色預警信號:今年第11號颱風「海葵」從「蘇拉」「達維」手中接過接力棒之後,拖著龐大的身軀、邁著緩慢而沉著的腳步逼近。

  市氣象部門預測,「海葵」將於今天夜裡到明天上午襲擊浙江中北部,登陸後極有可能經杭嘉湖地區越過上海同緯度,逐漸轉向東北方向,並將給申城帶來狂風驟雨,今天到明天,過程雨量普遍可達暴雨。氣象專家表明,這極有可能是近幾年來影響申城較為明顯的颱風。

  63年來最嚴重威脅?

  昨天,網上一條「上海將面臨1949年以來最嚴重颱風威脅」的消息被廣泛傳播。這則首先出現在微博上的消息稱:「颱風級別的熱帶氣旋直接登陸上海的很少,約50年一次。上一次登陸的是4906號颱風(1949年第6號颱風),上海持續狂風,市區氣壓968百帕,造成上海1670人死亡。『海葵』可能以同樣方式登陸,這將是4906以來首次。」

  對此,上海颱風研究所研究員李永平說,目前下此結論為時過早。「『海葵』對上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得看其實際登陸地點與強度。『海葵』與4906號颱風的路徑確實有相似之處,我們在做預測的時候也將其作為相似的例子考慮,同樣的還有2005年第9號颱風『麥莎』(近10年來影響上海最嚴重的颱風)。但有相似之處,並不代表『海葵』一定能達到這兩個颱風的強度。」

  不過,李永平也表示,對於可能登陸浙江中北部的颱風要提高警惕。「因為登陸浙江中北部的颱風距離上海很近,多少都會產生一些風雨的影響。」

  不排除二次登陸上海

  據氣象部門監測,今年第11號熱帶風暴「海葵」已於昨天傍晚5時加強為颱風。上海中心氣象臺副臺長姚建群昨天下午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隨著海上引導氣流的變化,「海葵」的未來移動路徑及登陸地點存在多種可能性。「根據目前的預測,如果『海葵』在浙江中北部登陸,也不排除其穿過杭州灣,在金山二次登陸。」

  「海葵」在不同地點登陸,對上海的影響也會不同。姚建群說,如果「海葵」登陸地點在浙江中北部,將給申城帶來明顯的風雨,但如果其登陸地點為浙江南部,那麼風雨影響程度將有所減小。「不過,颱風預測有一定的難度,很多因素都給最終的風雨影響帶來不確定性,比如,預測會因為颱風前進路徑和結構變化隨時變化,有時候登陸地點離上海近不一定影響就很大。」

  登陸後有可能「滯留」

  除了剛生成時移動很快,「海葵」是個「慢性子」——8月5日白天起移動明顯減慢,6個小時才向西移動了40公裡,每小時速度只有五六公裡,跟人步行的速度差不多;6日下午甚至有一段時間一動不動。姚建群說,「海葵」腳步慢並不是好事,反而給了它充足時間積蓄能量,目前,海表溫度、海洋熱容量和高空風切變都有利於「海葵」繼續加強,預計登陸時風力可達33米/秒(12級)。據預測,隨著「海葵」強度還在不斷增強,它可能將在其鼎盛時期登陸。姚建群說,「海葵」移動速度緩慢,加上環境場對它的影響較弱,還有可能導致它在登陸後不願「挪窩」,「滯留」華東地區,或者稍向偏北方向移動。「那麼,它對上海的風雨影響就會持續2到3天左右。」

  颱風頻發還將延續

  「蘇拉」「達維」剛離去,「海葵」又逼近,10天內為何連續出現了三個颱風?李永平說,歷史上也曾有過三個颱風先後誕生的記錄。「近日颱風頻發與整個大氣環流形勢有關。近半個月,赤道輻合帶(生成颱風的基本條件)的位置偏北,因此生成的颱風位置也偏北。隨著副熱帶高壓引導氣流往西移動,颱風就比較容易在華東沿海地區登陸。目前來看這一形勢可能將繼續維持,直至8月中旬。」

  「海葵」的英文名為(HaiKui),於8月3日8時在日本衝繩東偏南1360公裡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今年其實是「海葵」頭一次亮相,它的前身「龍王」曾在2005年登陸福建,導致15人死亡,370萬人受災。(記者 馬丹)

相關焦點

  • 關於大氣環流知識的學習筆記
    大氣環流,指具有與地球大小可類比的大範圍的大氣運行現象。其水平尺度一般在數千公裡以上,垂直尺度在10千米以上,時間尺度在數天以上。大氣環流既是地-氣系統進行熱量、水分、角動量等物理量交換的重要機制,也是這些物理量的輸送、平衡和轉換的重要結果。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勻分布是大氣環流的原動力。
  • 今秋颱風為何「頻繁上線」?專家詳解背後原因
    央廣網北京11月3日消息(記者孫冰潔)在沉寂了一個夏天后,颱風在秋天突然扎堆出現,狂刷存在感。剛剛過去的這個10月,就接連生成了包括「燦鴻」「蓮花」「浪卡」「沙德爾」「莫拉菲」在內的5個颱風。
  • 南方雪災的三重門——拉尼娜、大氣環流異常和全球變暖
    不過這一格局並不穩定,每隔2至7年,當某種原因引起信風減弱的時候,西太平洋的暖水便開始向東蔓延,使得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轉暖,當其持續6個月偏高0.5℃時,便被稱作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逆轉了太平洋通常的冷暖分布,嚴重改變其上空的大氣環流,由此引發的氣候變化影響巨大。
  • 專家揭秘:大氣環流變化決定沙塵天氣發生頻次
    這種現象曾讓沙漠專家和氣象專家迷惑不解,而最新的一項研究成果則揭開了這個難解之謎。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沙塵暴問題的專家錢正安教授指出,過去很多人都以為土地荒漠化是引發沙塵暴的罪魁禍首,但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土地荒漠化只是沙塵暴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真正讓沙塵天氣增多或減少的決定因素是大氣環流的變化。
  • 未來10天還有2—3個颱風 此次颱風為什麼叫「天鴿」?
    颱風「天鴿」是否會影響到湖南?它的名字為什麼叫「天鴿」?颱風是怎麼命名的?下一個颱風又叫什麼名字?隨著「天鴿」的來臨,引發不少市民的好奇——   10天內還有2—3個颱風   「天鴿」是今年第13號颱風,目前已加強為強颱風級,短時間內完成了三級跳。
  • 颱風「安比」瘋狂北上力量何來?專家:與副熱帶高壓位置有關
    專家:與副熱帶高壓位置有關 付麗麗/科技日報 2018-07-25 07:41
  • 東北成全國暴雨中心,都因為捅了颱風窩,分析:或和拉尼娜有關
    二、最近10天東北成我國中東部暴雨中心不過,颱風美莎克不是今年第一個影響我國東北的颱風,此前,颱風巴威也從東海北上,登陸中朝邊界地區,最終衝進我國東北地區,製造大範圍的強風雨天氣,而颱風美莎克緊跟著颱風巴威再次襲擊東北,帶來的大風大雨天氣對於東北農業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 環流分析:與颱風有關
    比如說7月2日-7月31日,從監測數據上看,我國長江以南和長江以北的降雨量差別可謂天別,一個是嚴重偏多,一個是嚴重偏少,此外西北、東北多地的乾濕差別也很顯著,有的地方幹到旱情嚴重,有的地方潮溼得大雨傾盆。在這當中,我國東部地區的兩大半島——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就經歷了一個非常旱的7月,從國家氣候中心的監測數據上看,8月1日我國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旱情尤其嚴重。
  • 今年影響我國南海的颱風浪仍在繼續
    據悉,截至11月9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出現了22次颱風浪過程。預報專家分析今年颱風浪活動特徵稱:颱風浪發生次數較常年偏少,平均強度偏弱。  預報專家介紹:今年是西北太平洋颱風浪發生次數分布極其不均衡的一年。上半年颱風浪發生次數明顯偏少,僅出現了兩次颱風浪過程;下半年,7月份罕見的一次颱風浪過程也沒有,8月開始颱風浪過程接踵而至,一直到11月仍然颱風浪過程不斷。
  • 【颱風科普二十】解析歷史上的經典雙颱風
    當兩個颱風距離1500公裡以內,兩者產生直接影響。在通常情況下,雙颱風會沿著颱風中心連線中點逆時針旋轉。  不過,這些相互影響比起大氣環流對颱風的引導,效果並沒有那麼明顯。張玲打了個比方,雙颱風就好比兩個在人流中的人相互拉扯,無論他們的力量、距離如何變化,他倆的大方向還是跟著人流前進,只在微觀上受到對方影響。
  • 專家:拉尼娜現象與大氣環流異常導致北方乾旱
    新華網北京2月6日電(記者於文靜)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張培群6日表示,近四個月來我國北方地區遭遇嚴重乾旱的根本原因是拉尼娜現象和全球大氣環流異常的共同作用。張培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造成今冬以來我國北方大部降水少的原因是影響我國的暖溼空氣少,這是由於來自東南方向的西北太平洋暖溼氣流和西南方向的印度洋、孟加拉灣暖溼空氣都偏少,其根本原因與拉尼娜現象有關。 「拉尼娜現象導致今冬副熱帶高壓偏弱,太平洋西側水汽輸送較弱,同時,全球大氣環流異常造成青藏高原空氣偏暖,南支槽不活躍。」
  • 颱風「海神」預計9月8日移入吉林 半個月內三到東北地區 今年颱風...
    央廣網北京9月7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颱風「海神」預計將再次影響我國東北地區,這將是半個月內接連影響我國東北地區的第三個颱風,中國氣象局表示,這將是歷史首次。颱風預報主要是參考颱風所處環境當中大氣環流的移動方向,這就是颱風的引導氣流。這個引導氣流有時是單一的大氣系統的一個環流,這種情況下,引導氣流就比較明確,所以,預報難度相對較低,預報的準確性較高。相反,如果颱風周圍同時有多個天氣系統存在,就會有多條引導氣流,有時甚至是方向截然不同的多條引導氣流,往哪邊使勁的都有。這樣颱風的去向就會變得撲朔迷離,有多種可能性,很難預測。
  • 2.3大氣環流
    三圈環流是承接單圈環流和氣壓帶風帶甚至氣候的一種重要的大氣環流,其地位可見一斑。同學們對其一定要有所重視! 季風環流是一種特殊的大氣環流,它是各種季風氣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對於理解我國的氣候類型和特徵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課來源:地理微課程學習)地球上的大氣運動很複雜,為了把事情分析清楚,我們採用假設的方法。根據熱力環流的知識我們得知,影響大氣運動就是兩個因素:地表冷熱不均和水平地轉偏向力。
  • 數據新聞:3號颱風問世 8月或迎颱風暴發期
    然而,剛進入8月,颱風就已經按捺不住了。此前的南海熱帶低壓已於今天(8月1日)下午2時加強為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熱帶風暴級)。它的問世打破了沉寂近50天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的寧靜,這是否意味著颱風將進入集中暴發期?根據預報,8月上旬和中旬,隨著大氣環流的調整,可能還將有1到2個熱帶氣旋生成,不排除8月下旬或將迎來颱風暴發活躍期。歷史上8月有多少颱風?強度強嗎?
  • 地球大氣為什麼能夠環流,原因不僅僅是地球自轉引起的
    圖二、颱風二、基於熱力學第零定律的冷熱空氣對流形成了大氣環流而它們之間的這個溫度差就是導致大氣環流的根本原因。下圖(圖三)為大氣的循環方式。赤道和極地的空氣往中維度區域對流,因為有溫差,冷熱大軍交匯就會出現降雨、降雪、熱帶風暴等等天氣現象,整體上形成大氣環流。
  • 說說大氣運動和大氣環流的那些事
    2、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是熱力環流,這是一種小尺度的大氣運動;3、大氣運動最根本的原因是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差異分布;4、大氣環流是指環繞在整個地球表面上的、大規模的空氣運動現象;5、大氣環流的水平空間尺度以千公裡計,垂直空間尺度在10公裡以上——一般僅限於對流層內;6、大氣環流的主要表現之一是三圈環流,季風環流也是大氣環流的一個組成部分;
  • 任福民:大氣環流異常與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
    國家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楊貴名,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葉殿秀三位專家參加了會議。共同為大家解釋說明熱帶氣旋、熱帶風暴、颱風等方面的問題。中國網進行現場直播。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 任福民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說,目前全世界極端的天氣氣候事件很頻繁很嚴重,尤其是亞洲。
  • 什麼是大氣環流
  • 2020年颱風最新消息:11號颱風"紅霞"或在10天內生成(附股)
    颱風「海神」不斷北上,對我國的風雨影響逐漸展開,而它也是半個月內影響我國東北地區的第三個颱風,氣象專家表示,這種情況為歷史首次。而今年,第8號颱風「巴威」、第9號颱風「美莎克」、第10號颱風「海神」接連北上,半個月內三個颱風影響東北地區尚為歷史首次。  專家表示,颱風的移向會受副熱帶高壓、西風帶槽脊、颱風內力、高層系統、雙颱風等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最有決定權的還是副熱帶高壓。此前「巴威」和「美莎克」都是受副熱帶高壓的引導不斷北上,給東北地區帶來了強風雨天氣,現在「海神」也在經歷著類似的「安排」。
  • 臺灣專家稱聖帕颱風中心風速超過強烈颱風
    臺灣專家稱聖帕颱風中心風速超過強烈颱風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7日 08:59 來源: 臺海網   臺海網8月17日訊 主持追風計劃的臺灣大學大氣系教授吳俊傑說,聖帕颱風是追風計劃開始以來,追過最大、最強的颱風,研究人員飛到颱風周圍估測,颱風的中心可能比強烈颱風還要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