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揭秘:大氣環流變化決定沙塵天氣發生頻次

2020-11-26 網易新聞

    新華網蘭州4月7日電(記者馬維坤、汪訓波)在過去50年中,我國荒漠化面積呈加速趨勢,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北方的強和特強沙塵暴發生頻數卻明顯減少。這種現象曾讓沙漠專家和氣象專家迷惑不解,而最新的一項研究成果則揭開了這個難解之謎。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沙塵暴問題的專家錢正安教授指出,過去很多人都以為土地荒漠化是引發沙塵暴的罪魁禍首,但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土地荒漠化只是沙塵暴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真正讓沙塵天氣增多或減少的決定因素是大氣環流的變化。

    在過去50年裡,我國土地荒漠化面積一直在增長中,尤其是1998年到2000年更是以每年3600平方公裡的面積在增加。但同一時期,我國北方地區從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的強和特強沙塵暴的實際發生頻數分別是48次、68次、89次、47次和36次。

    雖然這種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背景和上世紀50到70年代沙塵暴活動波動上升的事實相吻合,但難以解釋上世紀80年代以來沙塵暴活動明顯減弱,2000年和2001年突然增強,2002年和2003年又突然減弱的事實。

    錢正安和臺灣大學柳中明教授等從東亞大氣環流的年際變化中找到了這種變化的規律。錢正安說,從上世紀50到70年代,蒙古國地區春季多低氣壓活動,它後面的冷空氣常沿西北或北路路逕入侵我國西北地區,多強風,所以多沙塵暴;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因大氣環境變化,加上全球增溫的影響,春季蒙古國地區多高氣壓活動,因而西北及北路冷空氣活動減弱,少強風,故少沙塵暴。

    此外,錢正安還重點剖析了2000年以來的沙塵暴發生頻數與東亞大氣環流變化間的關係。統計表明,2000年到2003年,我國大規模沙塵天氣發生的次數分別為8次、10次、5次、3次。錢正安說,2000年和2001年沙塵暴突然增強,是因為2000年和2001年3月到5月,蒙古國雖然仍多高氣壓活動,但因日本海地區轉而多低氣壓活動,它後部的冷空氣常沿東北路逕入侵蒙古國東部和我國東部,多強風,故蒙古國東部和我國北京地區多沙塵暴;而2002年特別是2003年春季,因日本海低氣壓活動減弱了,所以沙塵暴比較少。

    錢正安認為,豐富的沙塵源、強風和極不穩定的大氣是引發沙塵暴的三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後兩者主要與氣象條件有關,而前者則和土地荒漠化有關。他同時指出,土地的荒漠化雖不是引發沙塵暴及其變化的主要因素,但卻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必須加大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力度。(完)

相關焦點

  • 氣象條件是近期沙塵天氣發生的主要原因
    中國氣象局氣象專家24日對新華社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出現的沙塵天氣屬於正常的自然現象,氣象條件是其發生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沙塵天氣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是物質條件,即必須有一定規模沙(塵)物質儲備的地區,也就是「沙源地」,如沙漠、沙地、戈壁、乾涸湖泊、大片裸露乾燥疏鬆、無植被覆蓋的荒漠化土地等。
  •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次將增加
    儘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指出,目前的大氣環流形勢與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期間的大氣環流形勢有很大不同,但人們對雨雪冰凍災害是否再現仍心存憂慮。 至於其他的極端氣象發生原因就比較複雜。很難將一個單一的極端氣象事件歸結於氣候變化。但是要指出的是,氣候科學家們確實預測極端氣象事件會增加,尤其是極端炎熱事件,這是因為氣候變化的原因。2010年有望進入史上最熱年份的前三甲,並且可能成為最熱的那一年。
  • 為什麼沙塵天氣總發生在春天?
    本報訊(記者 王成琛 通訊員 凡衛)一場北來的寒風不僅帶來了寒氣,其捎帶來的北方沙塵更吹髒了江城的空氣。昨日,不少讀者向本報詢問:冬季寒潮多、北風大,卻不見有沙塵天氣,為何沙塵反倒在春天頻頻來襲,武漢出現的能算是「沙塵暴」嗎?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專家。「江城出現的沙塵天氣遠算不上『沙塵暴』,只能稱浮塵天氣。」
  • 陳廣庭:大氣環流西風帶北移是甘肅民勤黑風暴成因
    4月24日起,甘肅遭遇今年第三次區域性的沙塵暴天氣過程。敦煌、酒泉、張掖、民勤等13個地區出現沙塵暴、強沙塵暴和特強沙塵暴,其中民勤縣在當天傍晚時分的能見度接近0米。氣象記錄顯示,當天19時,黑風暴席捲了甘肅民勤縣,大風瞬時極大風速28.0米/秒(10級),最小能見度0米,黑風暴持續了近兩個小時。
  • 沙塵天氣的幫兇——上升氣流
    9-10日,我國北方(35°N以北)西起新疆,東至遼東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出現了浮塵、揚沙甚至沙塵暴天氣,這是今年以來(3月中旬以前)強度最強、範圍最廣的沙塵天氣,使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各地沙塵天氣持續了6-11小時,北京的沙塵天氣持續了7個小時。而16-17日只在河套西部的局部地區出現揚沙天氣。
  • 關於我國華北沙塵天氣的成因與治理對策
    沙塵暴和揚沙天氣的發生一般需要有兩個條件:足夠強勁持久的風力。強冷空氣是形成沙塵天氣的驅動力,只有足夠強的冷空氣,才有可能形成強的氣壓梯度,促進大氣環流的運行;地表豐富的鬆散乾燥的沙塵。在強大氣流驅動下,地面缺少植被覆蓋時,氣流攜帶大量地表粉塵,懸浮在空中形成沙塵,其高度達1000-2500米,嚴重時可達2500-3200米。
  • 中國PM2.5重汙染天氣發生頻次2013年以來顯著下降
    中新社北京3月20日電 (記者 阮煜琳)經過實施強有力的大氣汙染防治措施,中國重汙染天氣發生頻次顯著下降。中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最新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2019年,中國74個重點城市共發生599次PM2.5(細顆粒物)小時濃度超過每立方米300微克的情況,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94.2%。2020年2月13日,北京市遇重度汙染天氣。
  • 履行《蒙特婁議定書》產生直接結果 大氣環流變化趨勢或發生逆轉
    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了大氣環流的變化與南半球臭氧層恢復之間的關係。對這些變化的研究顯示,這種作用是各國履行《蒙特婁議定書》的直接結果。  消耗臭氧層物質的人為排放導致了臭氧減少,從而使南半球大氣環流發生改變,主要影響包括中緯度急流向極移動,以及熱帶環流和亞熱帶乾燥區的共同擴張。
  • 關於大氣環流知識的學習筆記
    這裡基本上沒有水汽,晴朗無雲,很少發生天氣變化,適於飛機航行。在20~30公裡高處,氧分子在紫外線作用下形成臭氧層,像一道屏障保護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陽紫外線及高能粒子的襲擊。4.大氣環流構成了全球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勢,是全球氣候特徵和大範圍天氣形勢的主導因子,也是各種尺度天氣系統活動的背景。
  • 今春沙塵天氣次數強度低於近18年均值 3個月10次沙塵天氣源頭在哪裡?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6月28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今春我國北方地區沙塵天氣次數較少,且集中發生在春季後期,強度偏弱,影響範圍較小。沙塵天氣次數和強度均低於近18年(2001年-2018年)同期均值。
  • 大氣環流導圖
    大氣環流是指運動規模比較大、持續時間比較長、變化比較緩慢的大氣運動。大氣環流構成全球大氣運行的基本形勢,是全球氣候特徵和大範圍天氣形勢的原動力,並孕育和制約著較小規模的氣流運動,是各種規模系統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各地天氣、氣候形成、演變的背景。它使高低緯度之間和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從而促進地球上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那麼,地球上的空氣為什麼會流動呢?
  • 什麼是大氣環流
  • 氣象科普|全球大氣環流
    地球表面的大氣,經常在廣闊的區域裡做相當穩定的氣流運行,有的規模較大,穩定運行的時間較長;有的規模較小,穩定運行時間較短。這種大範圍的大氣運行狀態,稱為大氣環流。全球大氣環流是全球性空氣水平運動,即風的直接主導因素。太陽每時每刻都把巨大的熱量投放到地球上。
  • 全球變暖大氣環流異常 今夏為何出現罕見高溫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的極端高溫事件頻繁發生,呈現出強度大、頻次高、範圍廣等特點。  首先,極端高溫事件強度越來越大,全球極端高溫及高溫日數屢創紀錄。如7月16日以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些城市日最高氣溫持續超過40℃,弗雷斯諾日最高氣溫連續多日超過46℃,創加州有氣象資料以來的最高紀錄。
  • 中科院寒旱所資深研究員錢正安解析沙塵天氣: 蘭州一般在5月15日...
    1993年5月5日金昌發生一場特強沙塵暴,白天『風沙牆』過境馬上黑得伸手不見五指,沙塵濃度達到每立方米1016毫克沙塵。」錢正安說,26年前的那場沙塵暴是颮線(簡言之就是雷暴排成了一條線)和冷鋒共同作用造成的。    錢正安說,沙塵天氣多發於春季3月至5月,且多發於乾旱半乾旱區。
  • 氣象專家解析近日沙塵天氣成因及特點
    此次天氣過程將一直持續到19日,隨著部分地區迎來小雨,沙塵天氣將得到抑制。  這次沙塵天氣具有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兩大特點。沙塵天氣前後共持續5天,影響範圍覆蓋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可以說是今年影響我國範圍最廣的一次沙塵天氣過程。
  • [環保微講座]氣候變化對重汙染天氣產生哪些影響
    作者:任國玉(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   《中國極端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指出,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60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中國中東部冬半年平均重汙染天數顯著增加,尤其是華北地區因重汙染天氣導致能見度明顯下降。
  • 氣象專家解析近日沙塵天氣範圍及成因
    28日夜間開始,上述地區沙塵天氣逐漸減弱,其中,北京由於大氣擴散條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預計28日至29日兩天仍會受浮塵影響,28日夜間起逐漸減弱。全國沙塵實況圖(3月26日-28日)記者:沙塵天氣出現的成因及氣候背景是什麼?
  • 任福民:大氣環流異常與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
    國家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楊貴名,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葉殿秀三位專家參加了會議。共同為大家解釋說明熱帶氣旋、熱帶風暴、颱風等方面的問題。中國網進行現場直播。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 任福民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說,目前全世界極端的天氣氣候事件很頻繁很嚴重,尤其是亞洲。
  • 極端天氣全球頻發 專家稱此現象可能「常態化」
    天氣無常  除了氣溫,降水、乾旱、冰雹、雷擊、沙塵暴等天象都頻走「極端」不可捉摸  這個夏季,全球可謂是「水深火熱」。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極端天氣現象一直存在,但無論從強度、持續時間和地理分布來看,今夏發生的極端事件都創造了歷史紀錄。  全球變暖  大氣和海洋溫度均升高了,氣溫升高到一定程度,大氣環流模式可能改變  專家們分析近年來極端天氣的發生趨勢,發現它們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