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蘭州4月7日電(記者馬維坤、汪訓波)在過去50年中,我國荒漠化面積呈加速趨勢,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北方的強和特強沙塵暴發生頻數卻明顯減少。這種現象曾讓沙漠專家和氣象專家迷惑不解,而最新的一項研究成果則揭開了這個難解之謎。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沙塵暴問題的專家錢正安教授指出,過去很多人都以為土地荒漠化是引發沙塵暴的罪魁禍首,但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土地荒漠化只是沙塵暴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真正讓沙塵天氣增多或減少的決定因素是大氣環流的變化。
在過去50年裡,我國土地荒漠化面積一直在增長中,尤其是1998年到2000年更是以每年3600平方公裡的面積在增加。但同一時期,我國北方地區從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的強和特強沙塵暴的實際發生頻數分別是48次、68次、89次、47次和36次。
雖然這種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背景和上世紀50到70年代沙塵暴活動波動上升的事實相吻合,但難以解釋上世紀80年代以來沙塵暴活動明顯減弱,2000年和2001年突然增強,2002年和2003年又突然減弱的事實。
錢正安和臺灣大學柳中明教授等從東亞大氣環流的年際變化中找到了這種變化的規律。錢正安說,從上世紀50到70年代,蒙古國地區春季多低氣壓活動,它後面的冷空氣常沿西北或北路路逕入侵我國西北地區,多強風,所以多沙塵暴;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因大氣環境變化,加上全球增溫的影響,春季蒙古國地區多高氣壓活動,因而西北及北路冷空氣活動減弱,少強風,故少沙塵暴。
此外,錢正安還重點剖析了2000年以來的沙塵暴發生頻數與東亞大氣環流變化間的關係。統計表明,2000年到2003年,我國大規模沙塵天氣發生的次數分別為8次、10次、5次、3次。錢正安說,2000年和2001年沙塵暴突然增強,是因為2000年和2001年3月到5月,蒙古國雖然仍多高氣壓活動,但因日本海地區轉而多低氣壓活動,它後部的冷空氣常沿東北路逕入侵蒙古國東部和我國東部,多強風,故蒙古國東部和我國北京地區多沙塵暴;而2002年特別是2003年春季,因日本海低氣壓活動減弱了,所以沙塵暴比較少。
錢正安認為,豐富的沙塵源、強風和極不穩定的大氣是引發沙塵暴的三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後兩者主要與氣象條件有關,而前者則和土地荒漠化有關。他同時指出,土地的荒漠化雖不是引發沙塵暴及其變化的主要因素,但卻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必須加大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力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