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完美嬰兒:該,還是不該

2021-01-13 大數據文摘

點擊標題下「大數據文摘」可快捷關注


歡迎熟悉外語(含各種「小語種」)的朋友,加入大數據文摘翻譯志願者團隊,回復「翻譯」和「志願者」了解詳情。


導讀:CRISPR技術這一被譽為「基因編輯」的神器或將可以被用於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讓研究者從基因工程的角度來設計嬰兒。近日,MIT科學評論、Science、Nature雜誌齊發文,對「到底該不該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展開了大討論。





3月5日,MIT科技評論發表了一篇名為《設計完美嬰兒》的文章,文章中不僅提到了哈佛大學醫學院著名遺傳學家、基因編輯牛人George Church,還提到了來自中國北京大學,曾被福布斯雜誌評為「2014年度科學及醫療領域30位30歲以下俊傑」、現任哈佛大學博士後的楊璐菡。也正是這篇文章,使得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和《科學》雜誌皆發表評論性文章,呼籲科學家們暫時停止對人類胚胎DNA編輯的研究。


科學家們從外科醫生那裡獲得靈感,即對鐮狀紅細胞貧血患者的錯誤基因進行編輯,這不會影響到胚胎細胞,更不會改變後代的DNA信息。相比之下,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胚胎DNA進行修飾時,這些新插入的基因信息將會對後代產生影響,使得很多人反對進行胚胎DNA編輯。那麼到底該不該對人類胚胎DNA進行基因編輯呢?本文綜述了不同期刊及行業人士的一些觀點。


基因編輯的神器:CRISPR技術


CRISPR技術經過短短三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科學家修飾DNA的常用工具。由於CRISPR的精準編輯功能,使得它已經在一些人類致命性疾病上已經具有廣泛的應用, 並開發出了一些基因治療手段。



基因編輯工具CRISPR,可利用酶(白色)和RNA引物(藍色)通過DNA片段(紅色)在特定的區域來剪切DNA



無論是通過華人科學家張鋒,還是中國的知名遺傳學者黃行許教授,以及美國哈佛大學的George Church教授等,我們認識到了CRISPR基因編輯是近年來的熱點技術。2013年兩篇發表在《科學》上的論文開創了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新時代,隨後生命科學界颳起了CRISPR風暴,迄今為止CRISPR方法已迅速席捲了整個動物王國,成為DNA突變和編輯的一種重要技術。


對人類DNA進行編輯具有劃時代的醫學意義


新的基因編輯技術使得精確地修飾人類DNA成為可能。哈佛大學的基因編輯大牛George Church或許就知道如何從基因工程的角度來設計嬰兒。Church的實驗室絕對稱得上是一個迷宮,在這裡你可以隨處看到研究者們向埃希氏大腸桿菌裡插入你從未見過的遺傳密碼子;並採用基因工程技術將修飾過的DNA導入長毛象的體內。


Church的實驗室簡直是創造新技術的核心,研究者們總能在他的實驗室裡創造出自己所期望的生物,此外還有一位來自中國北京的年輕博士後楊璐菡。她正在跟隨Church教授開發一種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在Church的指導下,楊博士已經創立了一家小的公司,進行豬和駱駝的基因編輯,插入優勢基因,敲除劣勢基因。



在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的楊璐菡博士


記者在聽過楊博士的一番講解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向他請教的機會:這些操作可以在人類身上實現嗎?可以豐富人類基因庫嗎?科學的主流觀點會支持這些聽起來不太安全、不負責任甚至是不可能實現的想法嗎?


楊博士一邊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當然可以,哈佛大學的實驗室曾有個計劃以期達到夙願;一邊打開了筆記本電腦裡的名為「生殖系細胞編輯」的PPT,上面赫然寫著「改變人類遺傳信息的提議」。


楊博士解釋道,生殖系細胞即我們熟知的精子和卵細胞。通過編輯生殖系細胞DNA,可以對後代的錯誤DNA進行修飾,這項技術可以使一些家族擺脫囊性纖維化等遺傳性疾病;此外還可以向人體細胞植入相關基因,使機體免受阿爾茨默病、老化等疾病。


楊博士的實驗室與哈佛醫學院另一個研究衰老的專家David Sinclair的實驗室合作,他們一起提取不成熟的卵細胞,然後在實驗室內進行培養和分離。楊博士將會在這些細胞中對BRCA1突變基因進行改造,旨在創造一個不會導致女性乳腺癌的卵細胞。


因此,一旦這項技術實現了,這在醫學上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就像上世紀出現的疫苗那樣意義非凡。


對人類胚胎DNA進行編輯, 訂製「完美嬰兒」備受爭議


針對坊間已經有人用精確的基因編輯技術改寫了人類胚胎的DNA,美國再生醫學聯盟的主席Edward Lanphier聯合4位學者在3月12日的Nature雜誌上發表評論文章,號召研究者們暫時不要對人類生殖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因為用現有技術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可能對後代產生無法預測的後果,尤其是萬一改造出了具有「黑暗超能力的嬰兒」時,人類或將無法控制局面。


基因編輯技術的先驅Fyodor Urnov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他與Lanphier共同指出:「這樣的技術可能被利用,進行非治療性的基因編輯。我們擔心這樣的倫理問題會引起公眾抗議,影響基因編輯技術在醫療領域的美好前景,」現在有許多研究團隊正在嘗試用基因編輯工具(尤其是CRISPR)治療人類的基因缺陷(比如校正白細胞)。他們擔心,用基因編輯製造「設計嬰兒」會使這一技術遭到全方位的抵制。生殖細胞基因編輯(改造胚胎、卵子或精子)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為這樣基因修飾會代代相傳影響後代。Lanphier他們認為需要停下任何涉及人類胚胎的生殖細胞基因編輯。


而另一些科學家不同意這個立場,事實上包括Urnov所在的公司,許多機構已經採用了基因編輯工具來診斷人類的遺傳缺陷(例如,對白細胞的編輯),因此要想消滅那些遺傳學疾病,這需要科學家對研究進一步研究。


《科學》雜誌的報導採訪了波士頓兒童醫院的George Daley教授,其認為在現在人類對胚胎DNA基因編輯認知不全的情況下,就允許對生殖細胞的改造的確為時過早,即使在今後技術成熟了也需要獲得當事人的同意,讓其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基因修飾是可以遺傳給後代的。


中美科學家在基因編輯方面處於領先優勢, 日本科學家質疑中美監管基因編輯的能力


中國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遺傳學家黃行許(Xingxu Huang)教授正在向其所在機構的倫理委員會提出申請,以批准其可以從遺棄的人類胚胎中來研究基因改造。據了解,中國每年不孕不育夫婦在醫院內遺棄的胚胎近一半,僅江蘇省人民醫院生殖中心試管嬰兒方面已經做了近6000個周期,這個數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在這些周期中,至少有一半成功孕育出了寶寶,一半的胚胎被冷凍保存數年至無人問領。


Cas9/Paired sgRNAs strategy


2014年2月,黃行許教授用CRISPR/Cas9系統對猴子胚胎進行了基因編輯,並且獲得了活蹦亂跳的基因工程猴。當然目前法律不允許人類胚胎實驗走那麼遠,但CRISPR技術「在人類中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也使得其對這項技術在人類上的應用多了幾份設想。


除了黃教授以外,加州的拉荷亞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研究所)的發育生物學家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正在用基因編輯技術去除線粒體的致病突變,他的研究對象是未受精的卵子。未來,經過線粒體修飾的人類卵子可能會用於IVF試管嬰兒,防止後代從母親那裡遺傳到線粒體疾病。


另外還有傳言說,科學家們已經獲得了經過基因編輯的人類胚胎。一些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者告訴Nature團隊,相關論文正在考慮要發表出來。


2014年,北海道大學的Tetsuya Ishii發表綜述指出,生殖細胞基因編輯在許多國家都是明令禁止的。但近年來飛速發展的基因編輯技術(主要是CRISPR)帶來了新的衝擊。這些技術非常簡單很容易在生殖診所中使用,過早被用於人類的可能性很高。


首當其衝的問題是,基因編輯會出現脫靶效應,在靶點以外的地方引起突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劉光慧(Guanghui Liu)研究員之前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幹細胞中編輯一個基因,並沒有在其它基因組位點引起多少突變。不過,他警告說這只是一個個例。加州大學的生化學家Jennifer Doudna認為,基因編輯技術在醫療上的每一個應用,都需要分別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Ishii最擔心的是美國和中國。生殖細胞基因編輯在美國並沒有被禁止,只是需要政府批准。但從歷史上看,這種限制並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說那些未經驗證的幹細胞治療。中國雖然有相關禁令但執行起來可能並不容易,比如說用超聲鑑定性別就沒有完全被控制住。而且中國的靈長類基因編輯發展得最為迅速。「世界各地都有許多狡猾的生殖診所,」 Ishii說。


科學始終是一把雙刃劍

造福人類才是最關鍵!


George Church的思想就很前衛,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表示,既然我們很多人都期望擁有一個藍眼睛和金髮的漂亮寶寶,那為什麼就不能訂製一批能夠成為未來的領導或科學家的人類呢?




從2014年8月美國公布的一項調查問捲來看,對於「基因編輯胚胎DNA」這件事,一些保守者和倫理學家或許是佔了上風。目前除美國以外,大多數國家已經明確禁止了胚胎DNA編輯技術,以及許多科學協會也一致認為對胚胎DNA進行編輯是危險的。歐洲人權和生物醫學委員會就認為改變人類基因庫是一種犯罪行為,這是對人類尊嚴和人權的一種褻瀆。


但是,Church教授表示在這項技術切實可行前,這些也都只是虛張聲勢。因為現在,即使有CRISPR技術的支撐,對胚胎DNA進行編輯也只是一種尚未實現的可能。


楊璐菡博士還補充道,這個實驗過程非常複雜,研究者需要先從紐約的某所醫院裡找到由BRCA1基因突變引起的卵巢癌患者的子宮,並從其體內獲得胚胎才可以進行試驗研究。


不過當記者問到人類何時會進行胚胎基因編輯時,她也未正面回答該問題。因此很難知道她描述的試驗是否會發生、終止還是懸而未決。Church在電話裡表示那並非一個什麼大的計劃,頂多算得上一個未結果的項目。儘管他們今後醫院可能會跟實驗室有一些合作,不過楊璐菡博士後已經有好幾個月未做試驗了。


波士頓還有一個叫做OvaScience的公司在運營著,裡面有來自中國、英國等不同國家的科學家,這家位於麻薩諸塞州劍橋區的公司聲稱已經有數位全球頂級生物學家成為其品牌顧問。


雖然在胚胎和生殖細胞中進行基因編輯需要經過廣泛的安全和倫理學討論,不管這種在人類胚胎進行的特殊試驗的最終命運會怎樣,以及人類對胚胎DNA編輯的觀念發生何種改變,但倘若這樣的研究有望消滅遺傳疾病,不應當因噎廢食。因為無論科學發展到何種階段,它始終是一把雙刃劍,科學家們合理地利用、造福人類才是最關鍵!

(摘自 生物探索 biodiscover.com)


相關推薦閱讀:

Engineering the Perfect Baby

Scientists sound alarm over DNA editing of human embryos

Don’t edit embryos, researchers warn

A conversation with George Church on Genomics & Germline Human Genetic Modification


【醫療大數據欄目介紹】

2015年2月7日「醫療大數據專欄」正式成立。隨著基因晶片及DNA測序技術的發展,生物醫療大數據迅猛發展,既是大數據技術發展的原動力,也是大數據技術的受益者。大數據文摘2013年7月成立,我們專注數據,每日堅持分享優質內容,從未間斷,我們努力為讀者和志願者打造一個分享和交流平臺。作為大數據文摘的志願者群,我們中有不少人從事醫療大數據相關工作,關心醫療大數據的發展,願意通過這個專欄,和大家一起分享醫療大數據的點點滴滴。


如果您是專業人員,願意與大家分享,請加入我們,我們把這個平臺和專欄做得更好。精準醫療的革命時代到來了,讓我們一起關注醫療大數據技術的發展。


【主編介紹】

有意聯繫譯者的朋友,請給「大數據文摘」後臺留言,附自我介紹及微信ID,謝謝。



孫強,資深生物信息專家,現在服務於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從事癌症基因組資料庫管理工作。熱愛大數據,加入大數據文摘志願者行列一年有餘,願以文會友,廣結大數據善緣。旅居美國多年,現在定居於大華府地區。


讀過的學校:山東大學,中科院植物所,加大洛杉磯分校( UCLA )

生活過的城市:淄博,濟南,北京,洛杉磯,華盛頓

其他愛好:足球,釣魚,打牌

大數據格言:big data is better data




大數據文摘精彩文章:

回復可視化 感受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回復安全 關於洩密、黑客、攻防的新鮮案例

回復算法 既漲知識又有趣的人和事

回復谷歌 看其在大數據領域的舉措

回復院士 看眾多院士如何講大數據

回複色情 這個,你懂的,可是你真的懂嗎?

回復隱私 看看在大數據時代還有多少隱私

回復醫療 查看醫療領域文章6篇

回復徵信 大數據徵信專題四篇

回復大國 "大數據國家檔案"之美國等12國

回復體育 大數據在網球、NBA等應用案例

回復平安 中國平安相關大數據案例、新聞

回復志願者 了解大數據文摘及如何加入

相關焦點

  • 嬰兒麥飯石輔食鍋好嗎?麥飯石輔食鍋該不該用?
    輔食鍋的歷史並不長,但是其主打寶寶輔食期的烹飪需求還是獲得了眾多年輕媽媽們的追捧和熱議。嬰兒麥飯石輔食鍋好嗎?麥飯石輔食鍋該不該用?嬰兒麥飯石輔食鍋好嗎?從安全上來說,能夠通過國家質量檢驗,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產品,安全都是有保證的,當然在此基礎上選擇大品牌,會更安心一些。同時麥飯石輔食鍋專門的尺寸和大小也非常適合為嬰兒提供輔食,無疑會給操心的媽媽們帶來很大的幫助。
  • iF設計獎|2020德國iF設計獎嬰兒和兒童類獲獎作品
    對於忙碌的父母來說,這使生活變得不那麼忙碌,而對於小孩子來說,則顯得格外安全。同樣,您可以在保護嬰兒房安全的同時保持牆壁不受損壞。它採用時尚的色彩和環保的木質材料設計。該套件中的每個產品都具有一個吸力基座,該吸力基座牢固地粘附在表面上,直到進餐時間結束為止,從而防止了滑動,滑倒和傾翻。家長友好的開口使成年人輕鬆刪除Dishware,但對小孩卻很難。碗和盤子的特點是高而直的壁,易於鏟起並鼓勵自給,而分隔盤子的中央部分用來蘸醬或小食。Stick&Stay Dishware不使用BPA,而且可以使用洗碗機清洗。
  • 為了孕育完美寶寶,孕前基因檢測該不該做?
    每次,只要有人諮詢我有關孕前檢查該不該做的問題,我都是鼓勵和支持她們這麼做。因為,在現實中,我接觸的很多真實的案例,讓我感到孕前檢查很有必要。我們就經常會遇到一些不適合生育的產婦,但她們自己卻渾然不知,等到各種不適症狀出現了,也已經晚了。針對這些重點人群,如果懷孕前就可以做一個詳細的評估、檢查,一旦發現問題就能先治療。
  • 「基因編輯嬰兒」出現後,設計一個「完美嬰兒」離我們還有多遠?| 熱點
    這一次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雖然各種意義上都很糟糕,但還遠遠沒到科幻裡「設計嬰兒」的程度。基因編輯的種類很多,有一種常用的分類方式是這樣的:首先看你是在治療疾病還是強化特性,然後看你是在處理種質細胞還是體細胞。目前已經廣泛使用的基因療法,是治療體細胞裡的疾病。
  • 「基因編輯嬰兒」案,判了!生下的雙胞胎女嬰該怎麼生存?
    「修改基因」、「人體試驗」、「愛滋父親」、「編輯嬰兒」這樣的字眼,每一個都讓我覺得窒息。當科學可以超越倫常、當基因可以隨意編輯、當孩子可以獨家定製,這樣「進步」的未來世界,人的存在究竟還重不重要?所以這項所謂的「基因編輯」技術究竟是科技的進步還是觀念的後退?不證自明。上周跟同事做繪本故事分享時,在講到《猜猜我有多愛你》時,我說了一段話:「孩子,不要讓我猜有多愛你,我對你的愛,超出你猜測的很遠、很遠......」有同事打趣說:「等你孩子上了小學,需要輔導作業的時候,你可能就愛不起來了。」
  • 中國戰機設計將獲得該數據支持
    大家都知道,對於飛行器的怎麼樣除了發動機還有一個重要的設計就是「風阻」,也因此對各類飛行器來講,氣動設計尤其重要,而這些設計必須得到實際來驗證,才能得出最佳設計。正因如此,世界飛行強國均大力的研發「風洞」,甚至,飛機設計越發達的國家其「風洞」也越強。
  • 嬰兒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度 發燒該怎麼辦
    嬰兒的身體健康狀況,父母十分地關心。一般來說,一個人的體溫情況可以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對嬰兒,父母也會為他們測量體溫。那麼,嬰兒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度呢?多少度算發燒呢?嬰兒發燒應該怎麼辦?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嬰兒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度一般來說,我們測量體溫常用三個部分,是口腔,腋窩和肛門。
  • 養貓到底該不該和貓一起睡
    我相信所有的鏟屎官都會糾結一個問題,該不該讓貓咪一起上床睡覺。有的擔心貓毛問題,有的擔心寄生蟲問題,有的擔心會壓到貓咪等等。對此貓貓的喵喵生活訪談了幾位網友,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麼看待的吧。網友1:不該。
  • 「設計嬰兒」已經成為現實,我們準備好了嗎?
    而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近日報導說,英國巴斯大學的克隆領域專家託尼·派瑞宣布,他的研究團隊利用老鼠進行實驗,在老鼠受孕時,對其DNA(脫氧核糖核酸)進行了精確的編輯。派瑞說,最新研究再加上遺傳學在過去20多年取得的巨大進步,讓「設計嬰兒」不再只是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小說中的人物。
  • 飛機上嬰兒哭鬧不止,男乘客埋怨寶媽暴怒互懟,誰該跳下去?
    空姐在旁試圖勸和,但爭吵的雙方情緒都十分激動,誰都不願讓步 ,嬰兒的哭鬧聲和兩人的對罵聲混雜在一起,和機艙內沉默的其他乘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該視頻被媒體曝光後,網友們紛紛留言評論,這些評論大致分為兩派。
  • 喜歡上自己的好朋友,該不該表白?Go ahead!老友記
    不存在! 在【老友記】劇集裡,幾個人的友誼非常深厚,不過就像珍妮絲曾經問的:關係這麼好,難道沒有對對方心動的時候嗎?醫院裡全是小嬰兒出生的美好畫面,這再次激起了Monica想要小孩的狂熱心理。 Chandler看她傷心,就過來安慰她,問了她一個我們都非常耳熟的問題: 如果我們到了40歲還沒有結婚,我們就在一起!怎麼樣?
  • 大學生網購「畢業設計」,「畢設」該廢還是存?
    室友劉豔趕緊幫她聯繫自己買畢業設計的淘寶店,問客服能不能加急,一周內趕出來。「要多少錢你們開價!!!」她在阿里旺旺上給客服打了三個嘆號和一串拱手作揖拜託的表情符號。並沒有誰指出張玲從一開始就不該上網去買畢業設計,因為「買畢設」這種事在就讀理工科的大學本科畢業生中已經比較常見。
  • 時隔兩年,當初被修改基因,免疫愛滋的一對嬰兒,現在怎麼樣了?
    對於這兩個嬰兒的誕生,很多人還不能理解,這兩個嬰兒所謂的基因編輯是什麼?這個基因編輯就是在嬰兒還是胚胎的時候對他們的基因進行DIY。而這兩個嬰兒就是通過這種基因編輯技術,使得哇哇啼哭的她們落地便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件事情一經傳出,就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美聯社最先採訪到了賀建奎本人,他表示他這麼做是在為人類的未來謀福利,是在為社會做貢獻。
  • 賀建奎現身,但對基因編輯嬰兒的追問遠未結束!名利場下危機暗湧,該...
    人們還提到對兩個孩子未來的擔憂:兩個降臨的生命,今後該如何接受自己被編輯過的基因?被基因編輯的嬰兒可能會終身面臨某種未知的風險。這個問題賀建奎沒有正面回答,他表示願意用自己生命的下半輩子去負責。但這些回答還遠遠不夠。實驗在哪裡進行,都有誰參與其中,孩子父母對實驗過程和結果知情到什麼程度?實驗的相關數據是否經歷過正規的專家評審?經費是否涉嫌商業炒作營銷?
  • 人類該自省了,南極冰川融化後,不該出現的東西還是來了!
    人類該自省了,南極冰川融化後,不該出現的東西還是來了!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大嚴峻的問題,嚴重時導致海平面上升。如今南極的諸多地區出現冰川融化的局面,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隨著冰川的融化,很多地勢較低的國家直接被海水淹沒了,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活境況,所以該足夠重視起來,此外科學家還發現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南極融化的時候,出現了本不該出現的東西,那就是冰洞。冰川融化時的規律是不變的,正常順序都是從外向裡融,冰洞卻截然相反,外面尚未融化,裡面就已經融化了,很容易崩塌,令科學家心生擔憂。
  • 需要自費的二類疫苗,家長該不該給孩子打?看看過來人的經歷
    如果家長不在疫苗上花錢,則有可能會花更多的錢給孩子治病,讓孩子遭受更多的痛苦。那麼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又有哪些二類疫苗是推薦接種的呢?輪狀病毒疫苗這個病毒還是比較常見的。不論是在成年人身上還是嬰兒身上,都容易感染這個病毒。只不過成年人免疫力比較強,對這些病毒的抵抗力相對強大,不容易得病。然而嬰兒就不一樣了,尤其是6個月大的孩子,抵抗力低下,適應能力弱,很容易就造成腹瀉、發熱、咳嗽等症狀。但也並不是說打了輪狀疫苗的孩子就不會得病,這只是預防的,即使被感染了,孩子的症狀也會減輕一點,沒有那麼痛苦。
  • 設計嬰兒、人體冷凍... 顛覆未來的8種技術!網友:太可怕了
    人體冷凍技術還不完美,還可能存在無法修復的傷害,但它每年都在提高。另外,解凍技術暫時還不存在。不過,有一個嚴重的問題,休眠並不便宜。當冷凍療法變得在社會上可以被接受時,越來越多的富人將冷凍自己。然後是中產階級。那低收入者呢?我們習慣於說,一旦我們死了,我們都是一樣的,不論貧富。在不久的將來,這可能不再成立,因為只有窮人會死。當死亡不再正常時會發生什麼呢?
  • 優生學3.0時代:基因篩選設計「超級寶寶」 自然分娩嬰兒將成劣等...
    ,從而創造一個「最優秀嬰兒」的世界。關於這點美國生殖醫學學會稱,在植入胚胎前選擇性別能幫助避免有遺傳病的兒童誕生,因此不應局限於非醫療使用。此外,英國在PGD在醫療方面的應用也更加嚴格,它只允許PGD技術用於鑑定胚胎是否帶有幾百種罕見的遺傳疾病,但前提是胚胎的父母已確認為該疾病的攜帶者。否則,出於其他目的使用PGD技術則是違法的。
  • 轉基因:中國該拒絕還是該發展?
    關注轉基因   6月26日,作為糧食與農業領域的諾貝爾獎,今年的「世界糧食獎」頒發給從事轉基因研究的一位企業家和兩位科學家,這也是該獎項設立27年以來第一次授予轉基因技術。   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在基因農業時代,無論支持還是反對、喜歡還是害怕,轉基因技術及其產品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當前仍有很多人談轉基因色變,反對轉基因。   日前,黑龍江省大豆協會一份「轉基因大豆與腫瘤高度相關」的分析報告,引發轉基因反對者和支持者的「口水仗」。本報6月23日就刊登了《轉基因大豆油真的會致癌嗎?
  • 『新酷應用』CRISPR技術可修復精子缺陷 完美嬰兒越來越近
    ▼CRISPR技術可修復精子缺陷 完美嬰兒越來越近 CRISPR技術可修復精子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