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古希臘海洋學家狄米斯託克利曾言:「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一切。」翻開歷史,審視現在,狄米斯託克利的論斷得到一次次印證。當今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無一不是海洋大國。作為掌控海洋、維護本國海洋權益的重要保障力量,海軍在國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發展和壯大海軍力量,也成為當今各海洋大國關注的重點。
說起當今世界諸大國的海軍戰略,首先要談的就是美國的海軍戰略。作為一代海上霸主,美國海軍巡航四海,勢布全球。美國海軍採取何種戰略是當今任何一個想要在海上有所作為的國家必須要關注的問題。
但如果讀者以為這樣一支在全球大洋上來去自如的海軍,一定有一個氣勢磅礴的大洋戰略,那多少可能會有點失望。因為過去二十年間美國人所奉行的戰略,叫做「瀕海戰略」,別名叫「地球的海岸線」。可見其並不是單指美國自己的瀕海地區或者海岸線,而是包括了地球上其他國家的海岸線。其瀕海的具體概念是指海岸向內陸延伸200海裡、陸地向海洋前出650海裡的那片區域,或者再寬一點,陸地向海的1000海裡,這實際就是美國「戰斧」飛彈的射程之內的陸海複合區。在這個區域內,美國平時要保持存在,樹立形象,對潛在對手構成威懾之勢,在盟友中間樹立威信;危機發生時能快速反應、施加壓制;戰爭爆發時則能抵擋或者展開第一波攻擊,為後續援軍到達爭取時間。
瀕海戰略兩大特徵
美國瀕海戰略思想主要由3個文件構成。先是1992年發布的「由海向陸:為21世紀做好準備」戰略文件,繼而是1994年發布的「前沿存在…由海向陸」。這兩個文件宣稱,美國的戰略重心將由大洋轉向瀕海地區和中小國家海軍,戰略目標不再是追求制海權,而是追求由海制陸權了,再然後有1997年公布的如何貫徹落實瀕海戰略的「作戰概念」文件。
瀕海戰略有兩大特徵:一是未來的作戰地區將是「瀕海」。與大洋相比,這片海洋比較狹窄,又叫做「窄海」。二是前沿存在。美國的戰略文件中說,充滿巨大不確定性的地區性問題是美國利益當前面臨的關鍵挑戰,在衝突或戰爭爆發後取勝當然可喜,但在它們發生之前就扼殺其於萌芽就更為可取。因此,最好的辦法是預置兵力。在戰術上,瀕海戰略強調由大洋作戰向由海向陸的聯合作戰調整。
世界第一強的「苦衷」
世界第一強的海軍眼光緊盯著別國門口的海域,聽起來實在不大氣。但美國人是有「苦衷」的。「苦衷」有三。一是在長期的對蘇鬥爭中,預想的飛彈對射或者核摧毀都沒有出現,大規模海戰也沒有出現。相反,美國海軍交手最多的卻是那些中小規模的海軍。二是海灣戰爭的觸動。美國海軍上將威廉姆·歐文斯在其對海灣戰爭的觀察中發現:沒有海軍向美軍發起挑戰,沒有出現敵人的戰鬥機群對美國航母的攻擊,也沒有潛艇威脅到美軍的海上交通線。簡而言之,美軍根本沒有機會實施長期準備的大洋決戰。三是兩極格局崩潰後,世界的安全問題越來越變得地區化、非國家化,衝突的烈度也大多是中低烈度的,包括叛亂、反叛亂、恐怖主義等。相應的,海上衝突更多地來自於瀕海地區。當然了,技術的發展也是美國有底氣在別國「門口兒」採取行動的重要原因。隨著「戰斧」飛彈和「宙斯盾」系統成為美國海軍的標配,美國海軍對陸打擊能力已經可以從1000海裡開外實施了。而且,美國這支海洋巨龍之所以盯著大陸邊上的這些「淺水灣」,那是因為背後廣袤的大洋已經成為它安全的「巢穴」了。按照海軍的術語來說,就是美國海軍已經取得了全球海洋空間的「制權」。
不過,美國人一向有居安思危的傳統。該戰略甫一出臺時,就有人敲警鐘說,眼裡不能只有中小敵人,一定要提防再次出現勢均力敵、能夠在大洋上挑戰美國的對手。所以我們在最近幾年裡,不斷聽到美國方面就中國海軍現代化和航海自由問題做文章,這說明美國在盯緊「瀕海」的同時,並沒有忘記廣闊的大洋。(師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