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醫科大學校生殖醫學團隊人類卵子冷凍保存技術研究取得新突破

2020-12-06 金臺資訊

據安徽醫科大學網站消息 12月3日,安徽醫科大學曹雲霞教授領導的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低溫團隊在國際主流學術期刊《松果體研究(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IF = 14.528)上在線發表了題為《褪黑素通過抑制氧化應激和維持膜的通透性提高人卵母細胞的冷凍效果(Melatonin improves the effect of cryopreservation on human oocytes by suppressing oxidative stress and maintaining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oolemma)》的研究性論文。該研究探討了褪黑素對凍融後人卵母細胞發育潛能的影響及其分子機制,為建立安全、高效的人類卵子冷凍保存技術體系提供了新的技術及理論基礎,並且促進了人類卵子冷凍保存技術的實際應用,具有重大社會意義。

相關焦點

  • 安徽醫科大學取得人類卵子冷凍技術新突破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方夢宇 通訊員 付菲菲)記者近日從安徽醫科大學獲悉,該校曹雲霞教授領導的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低溫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現,褪黑素可以通過抑制氧化損傷和維持卵細胞膜通透性,來提高人
  • 人類卵子冷凍技術取得新突破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安徽醫科大學曹雲霞教授領導的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低溫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現:褪黑素可以通過抑制氧化損傷和維持卵細胞膜通透性提高人卵母細胞的冷凍效果,這標誌著人類卵子冷凍技術取得新突破。
  • 「中國科學報」褪黑素提高人類卵子冷凍保存效果
    安徽醫科大學教授曹雲霞領導的生殖醫學低溫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現,褪黑素可以通過抑制氧化損傷和維持卵細胞膜通透性,提高人卵母細胞的冷凍效果,標誌著人類卵子冷凍保存技術取得新進展。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松果體研究》。
  • 安徽醫科大學師生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安徽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師生在傳感器領域國際期刊《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傳感器期刊(IEEE Sensors Journal)》(中科院二區)發表題為《具備微型離子數字轉換接口和固有保水性能的可穿戴水凝膠傳感器的研製(Fabrication of Wearable Hydrogel
  • 復旦大學王磊/桑慶團隊發現人類卵子成熟障礙新致病基因並探索了...
    2016年,復旦大學王磊研究團隊在NEJM上首次發現人類卵子MI期成熟阻滯為新孟德爾顯性遺傳病、發現了第一個突變基因TUBB8並闡明了機制。雖然TUBB8突變能解釋30%左右的卵子MI期阻滯患者,但仍有大量患者原因不明,表明存在其他新致病基因。
  • 在中國冷凍卵子,處處是死循環
    知乎網友季宏偉律師自稱"查閱了其中提及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並沒有發現任何一條細則直接或間接指出未婚單身女性不能採取人類輔助生殖技術。" 然而他顯然忽略了第13條,醫療機構"禁止給不符合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法規和條例規定的夫婦和單身婦女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因此,未婚的健康單身女性在中國幾乎無法冷凍和保存卵子。
  • 王磊/桑慶團隊發現人類卵子成熟障礙新致病基因並探索了幹預策略
    2016年,復旦大學王磊研究團隊在NEJM上首次發現人類卵子MI期成熟阻滯為新孟德爾顯性遺傳病、發現了第一個突變基因TUBB8並闡明了機制。研究發現了導致人類卵子MI期阻滯的第二個突變基因TRIP13(第一個突變基因為團隊於2016年發現的TUBB8),並發現了不同的隱性突變類型導致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純合無義突變引起Wilms tumor,純合/複雜合錯義突變引起女性不孕及卵子MI期阻滯)。
  • 第四屆東方婦產科學論壇 生殖醫學分論壇精彩紛呈
    本次東方婦產論壇的生殖分論壇上,安徽醫科大學校長、婦產科學系主任曹雲霞教授講授了他們團隊的最新研究進展研究結果表明,褪黑激素可以通過保護線粒體功能來促進COH周期中人未成熟卵母細胞的發育,並最終實現健康後代的出生。這一技術體系的建立為COH周期中人未成熟卵母細胞再利用奠定了技術和理論基礎,是ART技術體系的一次重要突破。
  • 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新冠病毒T細胞免疫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17日,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免疫研究中心金艾順教授團隊在該校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應急項目攻關中,在特異性T淋巴細胞研究方面又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一突破為後續進一步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和T細胞免疫治療奠定了基礎。
  • 天津大學與天津醫科大學共建「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現代醫學發展中,工程科學不僅有力推動了基礎醫學的進步,而且彌補了由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轉化的最重要的學科支點;臨床醫學更是越來越依賴工程科學的支撐優勢,臨床醫學中的新問題、新需求又極大促進了工程科學本身的發展。醫學科學與工程科學的交叉融合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誰能夠最快在醫工結合中打破學科壁壘,誰就有可能搶佔醫學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在醫學學科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首次:廣醫三院劉見橋教授團隊,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於人類二倍體...
    3月1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中心主任、普通高校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PI劉見橋教授協同廣醫三院生殖中心的杜紅姿主任以及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的唐立春博士、張普民教授在國際期刊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上發表論文,報導其在人類二倍體胚胎基因編輯的最新研究成果。
  • 沈兵(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理學教授)
    1998年畢業於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03年畢業於暨南大學藥學院獲藥理學碩士學位;2009年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獲生理學博士學位;2011.11至2013.01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醫學院做博士後。現任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理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醫科大學中青年學術骨幹。主要從事離子通道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 最熱生殖醫學話題是什麼?看完這篇文章就知道了!
    喬院士團隊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檢測精子和卵子的基因表達規律,探索了精子跨代遺傳的機制和卵母細胞染色體分離異常的可能機制。喬傑院士團隊利用Multi-Omics單細胞測序新技術檢測早期胚胎DNA甲基化譜,發現了胚胎新的DNA甲基化表達譜,具有重大的意義。同時提出目前對於人類嵌合體胚胎是否應該移植及對IVF結局及子代遠期的影響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 安徽醫科大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躋身ESI全球排名前1%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日前,美國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公布最新數據,安徽醫科大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Neuroscience & Behavior)首次躋身ESI全球排名前1%。
  • 2019安徽醫科大學免疫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11月15日,科睿唯安發布的最新一期ESI數據顯示,安徽醫科大學免疫學首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該學科成為繼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生物與生物化學後,我校第5個躋身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的學科。
  • 徐靜蕾去美國冷凍卵子了 專家:不要輕易嘗試
    根據衛生部文件精神,一次只能移植2-3個胚胎,多餘的胚胎可冷凍保存。冷凍胚胎的技術業已成熟,而冷凍卵子的風險相對較大,因此一般生殖中心均將多餘的胚胎冷凍保存。  經過冷凍後的卵子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  卵子對溫度是十分敏感的,如果進行冷凍,那麼有可能對卵子的細微結構、染色體造成損傷。
  • 人造卵子孕育新生命
    2.在實驗室中培育卵細胞  為了確保這種生殖方式在小鼠身上取得成功,林克彥的團隊需要把一些之前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2010年,他們開始嘗試點擊細胞的「復位」按鈕,讓它們回到分化之前的狀態。在得到原始生殖細胞後,林克彥等人將它們放回小鼠體內,完成了卵子發育——這是當時技術所能做到的極致。然而,想在培養皿中產生有活力的卵子,研究人員必須了解並重建卵子發育途徑中的每一個步驟。  科學家發現,成功的關鍵在於更小心地模擬自然狀態。他們花費了多年時間,調整培養基配方,讓轉化而來的卵細胞能在其中生長。當林克彥團隊在培養基中加入了取自其他小鼠胚胎的卵巢細胞時,實驗取得了重大突破。
  • 安徽醫科大學獲兩項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原標題:安徽醫科大學獲兩項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獲獎總數創新高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記者從安徽醫科大學獲悉,繼2018年度榮獲兩項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其中,安徽醫科大學孫國平教授獲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其團隊《天然活性產物丹皮酚、褪黑素調控內質網應激發揮抗腫瘤作用研究》研究項目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丹皮酚和褪黑素可通過逆轉內質網應激誘導的凋亡抵抗、自噬激活和腫瘤免疫逃逸發揮抗腫瘤作用,填補了天然活性產物通過調控內質網應激發揮抗腫瘤作用研究的空白,為開發以內質網應激為靶點的腫瘤治療新策略和篩選以內質網應激為調控靶點的天然活性產物提供新途徑。
  • 安徽醫科大學青年教師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1月7日,安徽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青年教師宋永波教授為第一和通訊作者,聯合安徽大學朱滿洲教授團隊、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金榮超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IF:13.117)上發表題為《在室溫非脫氣溶液中具有71.3%